中醫里對血管及血液循環是怎樣描述的?相關知識或理論出自哪本著作?

因為對」反中醫「的有關回答里扯到」血管「這事,好像只知道血液循環是人家西醫的東西,中醫里又是什麼時候有了」血管「的概念的呢?又是怎樣描述血液循環的?

(此問題下不爭論中醫的科學性問題,只討論中醫里的血管和血液循環有關文獻好不!)


血脈, 血液流動的通道.,

切脈, 通過獲取血液流動通道的狀態,結合其他診斷措施辨證.

《內經》中有關心、血、脈方面的論述是頗多的,如《素問·瘓論》雲:「心主身之血脈」。《素問·六節臟象論》說:,』,合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素問·五臟生成》篇中又說:,』,合之合脈也,其榮色也」,「諸血者,皆屬於心」等等。

再比如說, 中醫認為氣是血之帥,血是氣之母, 血由氣引導, 氣行則血行. 所以四物湯這個補血聖方, 對於中醫氣血理論是非常好的詮釋.

=============== 順便多說幾句 ================================

別以為古人或者中醫都是傻子.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很發達的.

著名醫書《黃帝內經》開始正式記載人體解剖。「解剖」"兩字最先在《靈摳·經水篇》中出現,「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
視之。其臟之堅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脈之長短,血之清濁,氣之多少……皆有大數。」二千多年前的中國醫人,開創了解剖屍體的先例。《內經》中的《腸胃
篇》、《經筋篇》、《骨度篇》、《脈度篇》等,都是記述解剖學的專章。其中對人體骨胳、部位、臟腑、血管等,均有長度、重量、體積、容量的詳細記載。書中
一些解剖學的名稱,主要臟腑的命名,到現代還在運用。


公元16年(天鳳3年),王莽捕獲了一個由翟義領導的反對黨黨徒,名王孫慶。王莽對他進行了極其殘酷的殺戳,「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度量五臟,以
竹筳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他們把竹扦子通到王孫慶的經脈中去,搞清了血管的來龍去脈。這份由殺戳而製得的早期解剖學史料,因年代久遠而佚失
了。


宋祟寧中(公元1102-1106年),解剖學家楊介根據泗州處死的犯人屍體解剖材料,並繪成《存真圖》。此圖對人體胸、腹、脘內髒的前面與背面,右側
胸、腹腔及其主要血管關係,橫膈膜及在其上穿過的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都有較《歐希范五臟圖》更為詳細和正確的內容。它為解剖學提供了更為科學
的材料。可惜此圖也亡佚了。然而它對後代醫學家的影響很大,明代針灸學家高武的《針灸聚英》,以及楊繼洲寫的《針灸大成》里都引用了《存真圖》的內容。元
代學者孫煥在1273年重刊的《玄門脈內照圖》一書中, 也保存了不少《存真圖》中的珍貴資料。

清代的《醫林改錯》中共有25幅圖譜。王清任把古人畫錯的和他自己改正的,作了對照。他糾正了古人認為肝有7葉,肺下有24行氣孔和氣管直入心臟的錯誤說法。他
發現了氣管有2個分支和小支氣管,
同時他還發現了許多過去醫書上從來沒有提到過的重要器官,如腹主動脈(王稱其為衛總管或氣管)、上腔靜脈(榮管即血管)、頸總動脈(左右氣管)、腎動脈、
腸動脈、幽門括約肌(遮食)、總膽管(津管);胰臟、十二指腸的入口(津門)等。此外,他還發現了視神經,並指出視神經與腦的關係,從而敘述了對腦功能的
看法。在懷胎、天花方面他都有精闢獨到的認識。


王清任在觀察內髒的過程中發現屍體內瘀血頗多,由此他聯想到治療換血的重要性。他結合臨床經驗,自創新方31個,化裁古人婦產科方劑2個。這些方劑大部分
現在還在運用,對於治療冠心病,中風後遺症,均有相當的療效,是祖國醫學偉大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值得進一步研究總結和提高。當然,由於歷史條件的限
制,《醫林改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錯誤。這些都無損於王清任他那敢於創新和大膽實踐的精神。


推薦閱讀:

TAG:中醫 | 醫學 | 血液循環 | 血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