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誼兄弟操辦電影小鎮,你怎麼看?

微信公眾號:zsl13973399819,前香港《文匯報》駐湖南記者,TMT產業時評人,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從博客中國時代遺留至今的自媒體恐龍。出版有《實戰網路營銷》(1、2版)、《推手兇猛》、《探路:互聯網+時代行業轉型革命》、《榜樣魔獸》等多部著作。

2014年,華誼兄弟讓出票房冠軍寶座;2016年,出現首次凈利潤負增長;2017年一季度,首次出現了虧損。

6月30日下午,新三板公司大地院線發布公告示,華誼兄弟旗下子公司華誼兄弟互娛(天津)投資有限公司,認購95萬股,金額為7885萬元。

而在2天前, 華誼兄弟電影小鎮項目的開工奠基儀式在南京舉行,上一次是海口,借用的IP是馮小剛,這一次的IP則是張國立。

華誼在大開大闔之際,自身卻一直在「去電影化」的世界裡有點茫茫然。

電影本是一個可以「活久見」的行業,米高梅、派拉蒙、20世紀福克斯、哥倫比亞、華納兄弟等百歲影業公司,仍活躍在大銀幕上。然而上市才9年的華誼兄弟,卻成功將自己從電影業內「除名」。

繼2016年出現上市以來首次凈利潤負增長之後,2017年一季度出現了虧損。4月21日,華誼兄弟發布一季度報告,營收為5.44億元,同比下滑29.08%;凈利潤虧損6842萬元,同比暴跌126.06%。

一直高調的宣揚「去電影化」、目前市值低於300億的華誼兄弟,在連番在多元化布局中轉戰和苦戰中,已經距離2015年4月2日,其董事長王中軍在投資者交流會上「千億市值的目標應該很快就會實現」的豪言壯語,越來越遠。

「去電影化」的電影大佬華誼,現在有些找不到自己的主場了。

2014,「老炮兒」的野望與失望

2014年,對於整個電影市場來說,都是騷動不安的一年。一個經常出現在報端的描述是這樣的:「資本對於影視業的介入讓各路明星開始蠢蠢欲動,紛紛成立自己的工作室,電影圈橫空殺出萬達院線,以及後起之秀光線傳媒,都同樣讓華誼兄弟寢食難安。」

就在同年,華誼兄弟打出了「去電影化」的口號,讓這個開創了中國電影商業化先河的不太老的大牌影視公司,備受矚目。

華誼兄弟是一個洞察者。2016年末,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童剛稱,當年度中國電影市場增長速度略緩,可能略低於2003年至2015年35%的年均增速,但依然在增長。

12年一個輪迴,票房實現了從10億元向440億元的飛躍。最終,2016年以457億元年度總票房和同比3.7%增長為電影的「黃金十年」畫上了句號。

2014年即祭出「去電影化」,華誼兄弟的危機感滿滿。就在該年,一直被冠以內地「票房神話製造者」的華誼兄弟第一次讓出了票房冠軍桂冠給了老對手光線傳媒,彼時,光線的票房為31億,略高於上年度華誼的30億總票房,但卻遠高於當年度華誼的20億票房。

不進反跌,而且華誼這一年就從榜首跌到了光線傳媒、博納影業、樂視影業、萬達影業之後。之後,華誼的票房水準儘管有所提升,並在2016年,依靠投資發行了《魔獸》、《我不是潘金蓮》以及2015年度跨年影片《老炮兒》、《尋龍訣》等10部影片,實現國內票房31億元。但此時,光線已經達到了64.2億元的水準。

華誼兄弟的影業頭牌光環消退的,還有它的股價,2015年華誼一度衝到到64.45元,而到了2017年4月末,已經跌落到8元……

華誼何去何從?3月,王中軍在上海舉辦的一場投資者交流會上,沒有再訴說千億市值的神話,而是推出了一個新的願景——百億收入。

「作為絕對版權持有者,華誼兄弟未來有20多個文化小鎮落地,但不會圍繞著電影小鎮走到底,電影大文化的概念非常大,比如說藝術、體育等文化小鎮,如果有100個,我們會堅持商標屬權,每個1億元就是100億元的收入,如果三五年能爆發,我相信這個數字不是夢想。」王中軍口中的文化小鎮,其實就是在去電影化大潮中,華誼兄弟的多元化布局的一個重要支柱。

可畫出來的大餅,最終能否成真呢?影業「老炮兒」用清晰的戰略將自己帶入了模糊的多元化陷阱之間。

光榮與夢想,南轅北轍的三駕馬車

華誼兄弟是個一直在跨界中野蠻生長的文創企業。

1994年,王中軍和弟弟王中磊創立的華誼兄弟,藉助為中國銀行、華夏銀行、國家電網、中國石油等大型企業安裝統一形象識別標誌,迅速完成了千萬級資金的原始積累。

1998年,通過和馮小剛合作推出馮氏賀歲片,華誼兄弟從廣告界跳入影視圈,馮小剛的賀歲之路,其實也就是華誼兄弟的崛起之路。依靠大牌導演和優質電影組成的雙IP矩陣,華誼的豐收正如王中磊所言,是娛樂業的繁榮將華誼兄弟帶向輝煌。

也正因為如此,IP這個2015年才開始爆紅的辭彙,其實早就成為了華誼兄弟一直以來在戰略布局中的題中應有之意。

打出「去電影化」的同時,華誼也推出了自己的戰略藍圖——三駕馬車,即以影視娛樂為核心,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互聯網娛樂(主要是遊戲)為兩翼的商業模式。

簡言之,即通過強IP的方式,將電影、遊戲、實景娛樂三駕馬車串聯在一起,其整體思路與其提出的板塊融合、協同化反的「IP共生」生態鏈並無二致。

華誼的開疆拓土給它帶來了不少紅利。最為典型的案例是掌趣科技。2010年6月,華誼兄弟以1.485億元代價獲得手機遊戲廠商掌趣科技22%的股權,成為其第二大股東。據媒體統計,截至2016年末,華誼累計持減掌趣科技20次,合共套現23.77億元。

但這僅僅只是資本運作,而在掌趣科技推出的200多款手游之中,並沒有看到與華誼有關的IP身影。王中軍口中不斷出現的「影游互動」概念,在其投資互聯網娛樂的諸多項目中,如控股銀漢科技、投資英雄互娛,並沒有真正落到實處。

具有電影情懷的王中磊更願意將自己貼上「製片人」的標籤,而作為哥哥的王中軍則希望做一個投資人,將華誼打造成一家多元化、平台型公司。或許這個流傳甚廣的這個評價,也就有了其站得住腳的依據了。

跟風,這兩個字似乎可以更好地用來界定華誼的多元化路線。2010年,是手游崛起年,投資手游;2015年末,直播剛盛,華誼兄弟斥資19億元成為「國民老公」王思聰等投資的英雄互娛第二大股東;而在IP概念大熱的2015年前後,文化小鎮這個IP與房地產結合的落地方案,則成為了華誼下重注的突破方向。

華誼兄弟年報顯示,截至2016年11月底,華誼兄弟品牌授權與實景娛樂板塊共實現簽約項目13個。其實景娛樂公司董事總經理秦開宇對此的解讀是:要在14個省份布局20個電影小鎮,結合影視IP( 知識產權)及各地城市ID( 城市形象),打造獨有的城市名片,還原城市精神。為此「未來3年華誼兄弟要在國內再建20個項目,撬動百億元規模收入。」秦開宇很輕鬆的用這一答案,給王中軍的百億收入「新說」配上了註解。

這是華誼按照熊出沒的方特模式在布局嗎?或者是對標迪士尼?這一把,華誼似乎是真的想讓自己畫在銀幕上的IP們,落到現實中。

但請注意,如今實景娛樂已是遍地開花,但目前國內超半數實景娛樂項目尚處於虧損狀態。即使是華誼的樣板工程,55億元建設的海口觀瀾湖華誼馮小剛電影公社,2014年凈利潤也僅100.96萬元,與邊上蹭熱點的觀瀾湖地產項目8億元銷售額相去甚遠。

多元化必須是先驅,跟風者總是吃土

王中軍非常善於製造概念,在去電影化的同時,他亦喜歡強調另一個「華誼系」的概念,即用投資、控股的方式進行更大範圍的多元化布局:「華誼系兩年內一定有幾家百億級的上市公司,綜合做到3000億市值,媲美時代華納」。

實質上,華誼也做到了其中的一部分,財報顯示,2009年其參控股公司數量為6家,2015年末則達到100家左右。

但跟風的問題並沒有得到實質性解決,儘管藥方已經開出,即強IP來串聯所有的多元化路線,形成真正意義上的IP跨界。

但在「製片人」和「投資人」角色上,華誼依然沒有找到平衡點。而其早年成功的經驗中,真正的關鍵詞更不是IP,而是先驅,即:在形象識別未起之時,成為第一人;在電影商業化初潮時,成為領軍者。

屬於先驅的結果中,儘管有蛻變成先烈的可能,但簡單的跟風投資,往往除了在資本市場上有可能斬獲一些暫時性紅利外,則往往只能淪為尾隨先驅的吃土角色。

甚至於華誼一度引以為傲的賀歲片洪流與以馮小剛為代表的內容IP們,實質上也不能稱之為真正的IP,因為除了銀幕之外,沒有更多的衍生產業鏈支撐。

於是乎,華誼的落寞也就在中國票房「黃金十年」結束之前到來了。一個又一個的押「爆款」影片式的豪賭,在《我不是潘金蓮》《羅曼蒂克消亡史》兩部影片市場表現不盡人意中破滅;而另外兩架馬車並沒有能夠從強大的影視庫中「推宮過血」的結果,則讓它們即使賺錢,也難以互補。

反而,華誼繼續選擇更多的多元化突破,如去年下半年開始布局以電競為主要方向的體育領域,意圖打入最新的體育賽事大風口。而在這個領域,亦如早前的布局一樣,華誼只是一個從比較偏遠的其他領域跳過來的野蠻人,進來了也只是個矮個子。

除非,華誼真的能統一「製片人」和「投資人」的角色差異,將彼此靠攏的兩個領域結合在一起,變成一個全新的產業,或在現有產業中形成具有獨特風味的新空間。

否則,就會如隔壁公司2010年出品的那部《讓子彈飛》中台詞一樣:步子邁大了,容易扯到蛋。



推薦閱讀:

集結號資本王夫也:我不是靠拼爹才進的VC圈

TAG:電影 | 華誼兄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