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知友為什麼接受不了金剛乘?
謝邀,金剛乘比較愛吹牛,基本的佛理都不明白,就說是大成就者 。什麼即身成佛?完全是胡說八道。金剛乘的那個上師更邪乎,吹捧個人,貶低佛;自創理論,建立相似法,混淆視聽;某堪布在某法師的吹噓下,振興漢八宗,居然剪切漢地佛經,雖然號稱弘揚佛法,其實是佛法最大的破壞者。
現在很多人都把「金剛乘」跟「藏傳佛教」劃成同一詞,認為是同一件事,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
但是不管怎麼樣,金剛乘或是藏傳佛教上千年來一直都遭遇各種各樣的批評,所以這並不是一個新的事情。現代有很多人批評金剛乘佛法,這些人是怎麼批評的呢?他們用一些修持金剛乘的人的個人錯誤行為來批評金剛乘佛法。就算你所看到的對象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由於你本身不是完美的人,所以你看到他就不會是完美的,但是由於你本身不是完美的人,所以你看到他就不會是完美的。
所以,以某個人他個人的行為做基礎,去判斷整個系統,去判斷整個金剛乘佛教,是件很不幸的事情。有不丹人去了泰國回來後,就說泰國人很糟很糟。我問他們為什麼這樣說?他就說因為泰國人會抽煙。
這是文化上的差異,而以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來判斷一件事情,這並非是個可取的事。所以你以西藏金剛乘修行人個人的行為來判斷金剛乘的教法是如何,就好像你拿少林寺的出家人,去質疑他們是出家人怎麼能用「功夫」到處去打人?你以這種行為來去判斷大乘佛教是不合理的。以上為宗薩欽哲仁波切開示大樂金剛嗎?哦,沒「性」趣。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67be8a7d0100td22.html?vt=4
密宗的獨特觀點:凈觀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歷史上,金剛乘一直面對它是否為佛陀教法的質疑,就如同印度的小乘佛教宗派聲稱大乘不是佛陀的真正教法而加以拒斥,有些小乘和大乘的教派也同樣地抨擊金剛乘佛法的真實性。就某些角度來看,這是可以理解的。佛教是在古印度發展出來的,印度文化由種姓系統和明確界定的行為準則來支配,由神聖又過分精神化的婆羅門貴族訂定了社會上可接受的宗教標準和宗教信徒行為的規範。婆羅門的宗教道德觀,除了平常的不殺生、不邪淫等等之外,還包括了嚴格的飲食規則,規定行者要吃凈素,不可吃洋蔥、大蒜等具有強烈氣味的食物,絕對不可飲酒;此外還有其它在現代會被認為很極端的限制,例如,一位婆羅門,只要被賤民的影子碰到,就必須經歷很複雜的凈化儀式來清凈自己。
除此之外,社會普遍存在著一種期望,認為宗教的功能在於傳播一套道德規範,教化出溫文有禮的人民,強調健全、溫和、仁慈等等的品性;人們期望宗教導師和教法成為那個宗教最高和最嚴格道德標準的規範。金剛乘和這些期望背道而馳,它經常使用一些看起來野蠻而怪異的行為,它的教法與修行方式也非常讓人驚訝——要相信這種教法來自溫和寧靜化身的釋迦牟尼佛,實在有點困難。金剛乘面臨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許多人誤以為金剛乘是印度教的一種形式——因為金剛乘里有一些儀式以及各種多手多頭甚至動物頭的本尊,都和印度教很相似。而一般所接受的三藏中,也找不到金剛乘的東西。所以對於某些人來說,這樣就有足夠的理由,認為金剛乘是受到印度教的影響。有一部分的問題之所以會發生,是因為金剛乘的教法無法公開修行,而有時候這個層面就遭人曲解了。金剛乘或密續的教法,長久以來都只限於傳給一小群上等根器的特別弟子;而且傳法也很秘密,通常都選在大眾廢棄或避免接近的地方。由於包圍著它的神秘性,密續很不幸地被誤認為是低俗、不健康的,或者總使人覺得有點不太對勁,把它當成是一種危險的宗派。實際上則剛好相反,因為金剛乘「太珍貴了」,所以須要保持秘密。你不會把自己最寶貴的東西拿給每個人看,也不會到街上大肆宣揚你把寶貝放在哪裡、鑰匙藏在哪裡;因為你知道如果這個消息傳到了壞人的耳里,就有不少麻煩,甚至會失去那件寶貝。如果你能公正地研讀金剛乘典籍,就能了解到它們和佛法基本教義一點也不衝突。有些學者認為金剛乘不是佛法,而一再地否定金剛乘,但是他們一直都無法證明自己的觀點;持相反立場 的許多學者,則認為金剛乘是佛法的究竟教授。然而,這些日子以來,金剛乘不再被當成需要躲避的教法,反而變成新潮而入流的東西了。歐美國家很流行修金剛乘,因為人們誤以為金剛乘允諾「透過放浪的行為與情緒的滿足」就能成佛。雖然金剛乘被認為是善巧法門的一個原因,就是金剛乘配合人們的煩惱;但是因為某個法門符合自己的情緒就以它為道,可能是個完全的錯誤。金剛乘配合人們的煩惱,也不等於給你一張執照,讓你放縱情緒、胡亂作為!今天人們修行金剛乘的動機,就很像有個人做了丟臉的事,尋找另一個具有相同罪惡秘密的人,然後兩者都可以鬆一口氣地想著:「啊,又不是只有我一個!」同樣地,人們經常把金剛乘誤用來確認他們已做或想做的事是對的——這是徹頭徹尾的錯誤。大眾文化似乎已經接受了金剛乘,或者至少接受了它本身對於金剛乘的「扭曲看法」。多少世紀以來,金剛乘教法都是偉大的金剛大師們緊緊守護的秘密,這些大師幾乎都是以「一對一」的方式,把教法傳給那些「能夠了解又能以它利益眾生的弟子」。今天,同樣的金剛乘教法,卻幾乎在任何書店都能找得到;而很諷刺的是,它們常被歸於新時代一類的書。把金剛乘的教法商品化,並廣為宣傳,這實在是佛教歷史中不可思議的悲慘狀況。近年來金剛乘的復興和大發揚,是真的嗎?好的嗎?這非常有問題。在西方國家裡,似乎主要把金剛乘用來核准煩惱和由煩惱衍生的一切行動;在東方國家,人們則把金剛乘當成可以魔術式地調整輪迴、讓他們滿意的一種方法:持誦真言是為了致富、有權力、長壽與生意興隆。許多這種商人以欺騙別人達到成功,間接上,金剛乘的修行被用來騙人——這種動機可以從灌頂、真言、手印和其它事物的渴望中看出端倪。這種對金剛乘教法膚淺而迷信的濫用,是一種對世俗權力與立即的滿足渴望,而非企望成佛的徵象。在這些以及其它謬誤中,金剛乘正走向毀滅。佛陀曾經說過,佛法之道無法被任何外力摧毀——佛法就像獸中之王的獅子一樣,無法被其它的動物摧毀,它只會因為自己的愚昧毀掉自己。有個古老的故事記載著,一隻獅子看到自己在湖面的倒影,以為那是另外一隻動物,就跳下水去攻擊,結果淹死了——這就是正發生在佛法,尤其是金剛乘身上的事情。金剛乘的衰敗是因為那些既不明白金剛乘,也不關心金剛乘的人,大肆宣傳並濫用金剛乘的結果。看到這麼多負面的現象之後,試著想一些正面的事。金剛乘非常高深、奧妙,因此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了解的——十萬個弟子之中,可能只有一個能成為好的金剛乘修行人。我們可能認為自己了解金剛乘,在膚淺的層次上,也許我們算是了解;然而,金剛乘的真實意義是極難看透的。因此有些學者把金剛乘稱為「自秘教授」:如果你能了解,就能獲得解脫;如果不能了解,那麼因為不了解,它對你而言就仍舊是個秘密。這雖然好,但卻無法全靠它;因為金剛乘已經面臨太多的破壞了,那些不了解它的奧意的人,濫用金剛乘作為建立巨大自我並加強輪迴染污的工具。大乘與金剛乘有相同的目標:也就是「成就完全的佛果」。一般而言,這兩派有相同的見解,但是成就果位的方便道或方法不同。簡單地說,金剛乘被認為是果乘,而大乘則被認為是因乘或體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聲聞乘、緣覺乘和大乘三部分的話,金剛乘很明顯地應該歸於大乘。如果把佛法分成經律論三藏,金剛乘該歸於哪一藏,不同學者就有不同的看法了。有些學者把金剛乘歸在論藏,因為金剛乘包含了許多智慧的教授;另外有些學者則認為金剛藏是第四藏,也就是單獨算一藏。大乘被稱為因乘,因為大乘主要是在教導成佛的因,正見、正定和正行是成佛的根本。大乘認為要成佛就必須具足種種正思惟,必須凈化某些染污等等。在前面衣服與塵垢的例子中,大乘廣泛地介紹了洗衣服的方法。當然,大乘非常清楚衣服超越污垢與乾淨,但是大乘也很具足智慧,知道大多數的人無法接受這點,所以大乘中也有許多善巧方便,對於「如何洗凈衣服」有明確而詳盡的教法。大乘也有許多其它的技巧,引導人們趨向真理。例如,假設你房間里有一個稀奇珍貴的珠寶,而你有位極端固執的朋友,當你告訴他的時候,他不但不相信,還非常確定他的看法是對的,甚至不願意到你房間來看一看。當然,你不能強迫他,因此你就不提珠寶的事,你使用一個技巧引他到你房間去,說:「我把房子油漆了一下,你要不要去看一看漆得怎麼樣?」有些佛法是間接的,需要加以說明;有些則是直接的,不用加以說明。直接的教法就是直接說:「我的房子里有個珠寶,你應該過來看一看。」需要說明的教法是引導別人來看珠寶的善巧方便,用他相信的、有興趣的東西作為一條皮帶,牽著他來。這種教法就好比是告訴一個喜歡室內裝潢的人:「我把房子重新裝潢了一下,願不願意到我那裡去看看新的配色怎麼樣啊?」需要說明的教法並不是指這種教法缺少了什麼,只不過意味著它是一種間接的教法,而這種教法的立即結果並不是行者所求的最終結果。看新的配色是立即結果,看珍貴的珠寶則是究竟結果。在目前情況下,這種步驟是必要的;如同佛陀告訴人們念某些咒就會成佛,或是祈禱往生凈土,這些都是間接的教法,它立即的結果並不是究竟的結果,但卻不失為極好的善巧方便。因此,任何「清洗衣服」的教法,都是引導你發現珠寶的間接教法,它的功能便是造就成佛之因。偉大的上師們有一種非常特殊的質量:他們不會因為自己懂什麼就教別人什麼。大部分的人教別人東西,是因為認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過教導炫耀一番,建立優越感;至於對方會不會從教法中受益,他們可不管。真正的老師,只在特殊的時機教導別人須要知道的東西,因為他們的目標是引導別人究竟成佛。
雖然大乘基本上是因乘,但它有時也會暗示結果,特別是在討論佛性的時候;相對地,金剛乘幾乎完全把重點放在「果位」上。金剛乘可能連洗衣機和肥皂都不提,因為它主要的興趣在於教導弟子們去看並且去認識衣服超越了污垢與乾淨。金剛乘是果位的直接教法,它需要能了解教法、具足上等根器的弟子。有的人能夠領會衣服從沒臟過,塵垢只是暫時的染污;並且還能了解,假如衣服真的是髒的,就無法被洗乾淨——對於能有這樣了解的弟子,金剛乘最合適了。有時候金剛乘被認為是以結果為道——就連上師也是這樣。大乘上師或老師,多少可以當成是教師或領導者,一位訓練你的人;而金剛乘上師,不再只是一位教師,而變成道本身。金剛乘包含並利用大小乘的一切法門。事實上,根本沒有不是大乘行者的金剛乘行者,因為必須受「菩薩戒」才能進入金剛乘。金剛乘弟子如果能同時修習三乘,那就更好了。在小乘中,無論當事人動機是什麼,不善的行為就絕對不善。 對於大乘行者而言,只要「動機正確」,任何行為都可以成為善行,因此什麼行為能夠利益眾生並沒有限制;然而,對於利用什麼行為作為成佛之道,還是有限制的。小乘最重要的戒律之一就是不偷盜。如果一位小乘比丘為了送食物給飢餓的孩子吃而去偷盜,那麼他就破了戒,不再是個比丘;也就是說,他主要的修行已經不再存在——雖然他因為送食物給飢餓的人吃而獲得功德,但是他還是失去了他的戒。大乘里最優先的是幫助其它眾生。因此,一位大乘比丘可能會偷東西去給飢餓的兒童吃,雖然他小乘的戒破了,但偷竊的這個行為卻成為大乘行者的善巧方便——透過這個讓小乘比丘毀墮的行為,他完成了自己主要的修行。這是個很敏感的地方,因為人們可以用這種理由為一些讓人質疑的行為辯解;如果過分縱容,它就是極危險的法門,因為我們有時候很難辨別「真正的動機是什麼」。你也許認為你是為了利益眾生才作某件事,但是如果仔細檢查,你可能會發現被「自我蒙住了雙眼,只不過是在滿足它」而已。以大乘的觀點來看,只有「真誠的善念」才能使偷竊或一般被視為惡行的舉動轉成菩薩行以及善巧方便。此外,對一般善行也是這樣:菩薩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乞丐,做這件事時如果缺乏菩提心,就不能算是善行,也不能算是圓滿布施波羅蜜的方便——大乘完全以菩提心為基礎來判斷每件行為。小乘的弟子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也修行慈心,並希望終止別人的痛苦。大乘與小乘不同的地方在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希望「引導一切眾生成就圓滿佛果」的心。金剛乘除了「不傷害以及發菩提心」之外,還加上其它的東西。金剛乘的學生修行見地的結果,也會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乞丐喝;這樣的行為是一種菩薩事業,不只因為它包含了布施的動機,同時也因為它了悟水與乞丐二者的真實本性。只修大乘的弟子,以善良的動機布施水,就圓滿了他的修持。金剛乘的弟子在布施水的時候,要透過觀想把水轉化成特殊的東西,例如本尊壇城,同時把乞丐轉化成壇城中的本尊或佛;因此把水布施給口渴的人這種行為,就成為對於如來的供養。有時候這被稱為凈觀,也就是用已成佛般地看待一切。小乘和大乘行者可能會覺得這種修行法不可思議,極為怪異,並且沒有用處;然而,根據空性的原則,由於乞丐和水都不是二元對立,因此他們實際上並不是乞丐和水。由於二者都沒有實質,所以你可以將他們觀想為乞丐和水,或者根據你的覺知,觀想為完全不同的東西。因此,金剛乘行者以善巧方便將他們觀想為報身佛、壇城和甘露等,這完全和空性的見解一致。由於供養的對象能決定功德的大小,金剛乘行者由於是向如來獻供,而不是向普通的乞丐獻供,所以能夠累積更多的功德。這同時也是「以佛果為修道」的方式——你把自己和乞丐都觀想成本尊,便能成就前面提到的「平等心」。從稍為不同的方式來看,乞丐具有佛性,如果他成就佛果,那麼就是佛陀——觀察者也是這樣,因此,果即是道。以上的討論,剖析了金剛乘與大乘的一種差別。你可以這樣說:大乘的修行方式是利用因來趨向果,而金剛乘的方法則是把因果放在一起,果實際上就是因。金剛乘並不特別地與因有關,也就是說,它不把剝去果皮當成最重要的事情;在金剛乘的見地中,你以為剝去果皮能使你得到果實,而事實上,不管皮剝了沒有,果實一直在那裡(這點很像前面的塵垢與衣服的例子)——有些金剛乘行者反倒比較喜歡帶皮的水果。所有的乘都認為:了悟無二本性、了悟一體兩面的本性、了悟究竟與相對真理,是成佛所必須的。金剛乘與大乘在「究竟真理」方面並沒有差別,但是兩者在處理「相對真理」的方法上則有出入,特別是金剛乘透過觀想本尊、念誦真言等等「轉化相對真理」的方法與大乘不同。金剛乘和其它乘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在於小乘、大乘強調心的訓練,而金剛乘則強調認識心性。大小乘要你「訓練自心」,而金剛乘則要你「認識自心」。有人會說,要人認識自心也是一種心的訓練,但是根據學生的不同,這種差異會有重要效果。上等根器的弟子在聽到「了解你的衣服超越垢凈,從而認識自心」這樣的開示後,會有更好的反應。同樣地,重點仍是放在果位上面,「認識自心」這個詞,代表著以果位來修行。佛教的基本開示告訴我們:如果不能控制自心,就會生起輪迴的體驗;如果能夠控制自心,那麼「在這個控制的過程中」,大樂的瑜伽體驗便會產生。當你的心完全調伏,不再需要用任何方法加以控制,這時便出現最高的悟境——這是小乘、大乘的基本理論,而金剛乘也接受。有時候,心被定義為阿賴耶,即萬法之基,它包含了輪迴、涅盤。如果心遇到輪迴之因或受輪迴之因——例如煩惱——的影響,就產生輪迴的經驗;相反地,如果心遇到涅盤的因緣,例如虔誠心、悲心、菩提心和空性,並受它們的影響,就會產生涅盤。從這點上可以看出,心是輪迴、涅盤的基礎。金剛乘關心如何調伏自心、訓練自心,此外,還有認識自心。它也調伏你的身體——這是觀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剛乘獨特的地方。金剛乘是唯一能讓你此生即身成就圓滿佛果的乘。其它乘主張身體是因緣的產物,是無常的,因此也是痛苦的;只要有痛苦,就不能成佛,因此以我們目前的身體是無法成佛的。相對地,金剛乘認為:因為一切是心,身體也是覺知的產物,而且只要我們能夠操縱對於現象的覺知,就能操縱一切現象,所以,如果能夠改變對於身體的覺知,就能夠操縱或改變我們的身體。如此一來,金剛乘就可能讓行者在此生成佛。金剛乘一般又分為四部密續,這四部並非不同理論的派別,而是針對四種不同心態的弟子所設計的不同方法。四部密續分成事部密續、行部密續、瑜伽部密續以及無上瑜伽部密續。在小乘和大乘中,佛是一位老師,法是佛陀的道,僧是法器或法的持有者。雖然佛是完美的覺者,但是從不受人祭拜,因為佛親口說過:「依法不依人。」雖然不受人祭拜,但是佛陀仍被視為證悟圓滿的覺者,因此他是努力追求圓滿成就者的模範。在大乘中,眾生皆具成佛的潛能——佛性——而弟子依佛的教授修行,以期成佛。這就像學足球一樣,你找到一位比你踢得好很多的人,很想仿效他,並問他該怎麼做才能有這種本領;你就按照他所講的方法去練,但是你也觀察他,學他的本領。在修行上,你就是這樣模彷彿的。
除了上面的技巧之外,金剛乘的弟子有時候也把自己觀想成已經成就完美的典型,也就是本尊或是佛陀;這種觀想,拉近了行者與本尊之間的距離,不再有個高高在上的佛和一個在低微的下位渴望成佛的不完美行者——這種極端的二元對立不再存在。行者和本尊之間的真正距離有多遠,根據不同密續而不同。在事部密續中,你觀想本尊在前面給你加持,本尊的位階比你高,這和其它大小乘的見解類似;行部和瑜伽部密續就比較大膽,本尊和你的水平差不多相同,幾乎就像是個朋友;無上瑜伽密續中,本尊不再是「在外面」,因為你就是本尊。如果你研究不同的密續,就能了解,為什麼說金剛乘能深刻地處理情緒或習性。事部密續在某些方面而言是非常嚴格的,它認為清潔非常重要,需要特別的餐點、一天洗很多次澡以及許多其它的限制。從低層次往高層次的密續,也就是從事部到行部到瑜伽部密續,限制愈來愈少;到了無上瑜伽密續,幾乎完全沒有行為的限制。但是這種不斷擴大的自由與開放,卻使得真正如法修行愈來愈困難。金剛乘分為四部密續的理由,有許多解釋,傳統的理由是因為印度有四種種姓的差別。最高種姓是婆羅門——或者稱為老師或祭司——他們是很注意細節的人,努力地堅守乾淨與合宜行為的嚴格法則。根據金剛乘的看法,這種對於好壞、垢凈等等的嚴格區分,正代表著事部密續所鼓勵的巨大二元分別。對於婆羅門來說,金剛乘中較自由的風格或狂野的方式就非常不合適了。次高的種姓就是武士,再來是商人。最低的種姓首陀羅,包括農夫、妓女、鞋匠等等,由於他們的生活情況和環境,首陀羅沒有太多的選擇,他們得到什麼就吃什麼;一般而言,對於任何事物都無法太過挑剔——最高深的教法無上瑜伽密續,最適合這種心態的人。就算是在粗重的層次上來看,金剛乘也認為這種心比較不會在垢凈等之間起大分別,因此也比高種姓的人較少二元執著。這些分類說明了金剛乘如何處理已存在的情緒、煩惱與習慣。有時候狂野和金剛乘的關聯造成許多誤解。有很多人看到有些金剛乘的行者吃肉飲酒,甚至於還擁有被稱為明妃的妻子,卻仍然還算是修行者,就感到非常驚訝,幾乎到了快發心臟病的地步。然而,你也會發現,在無上瑜伽密續中,的確有教導行者利用酒、肉來修行的教法。有些典籍寫著,你應該使用「曼丹」與「巴朗」——就是肉和酒。你也會發現本尊,也就是不同外相的佛,在許多金剛乘的典籍和唐卡中,都擁抱著明妃。因此,很明顯地,西藏人並不是憑空捏造所有的東西出來。金剛乘有些層面的確是容易招人誤解為支持自我的習性,這也可能正是某些金剛乘行者謬行謬見背後的理由。但是也有一些如法的行者能夠像以往的大成就者一樣,使用酒、肉或其它東西修行;這種行為並非縱慾,對於這些人來說,所有的現象或顯現都是禪修的體驗。主體、客體的任何接觸都是禪修覺受,因為在金剛乘里,任何事物都能拿來當作修行之道。如果我們比較一下不同的法門,就會發現,小乘的外相要求最嚴格,你必須要守特定的戒律,例如剃除鬚髮等等。在大乘中,為了利益眾生,幾乎可以做任何事情,這似乎給大乘更大的自由;但是如果你仔細檢視它們,就會發現大乘的危險性和要求都比小乘高。在某個程度來說,小乘在今天的世界上,對大部分的人是最適合的法門——它最簡單、最容易、危險性最低,當個小乘比丘或比丘尼,只要守好戒律,就一切都好了。在大乘中,即使一個最不起眼的行為受到一點點自私的污染,你就破了戒,沒有圓滿修持。就如同大乘、小乘之間的差別一樣,金剛乘比大乘似乎更允許無限的自由。金剛乘修行見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則利用一些方法趨向見地。金剛乘的修行基礎在於,因為一切事物究竟上都是空性或無分別,所以行者應該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無分別,而捨去趨近實相的間接方便。修行見地的時候,不允許有偏好,因為一旦有了偏好就有成見,這就是二元對立,而二元對立正是痛苦的根本原因。從大乘自己的邏輯來看,大乘不能不同意這種說法。就某方面來說,金剛乘比其它乘容易修,因為任何東西都可以拿來做為修行的方法。你書桌上的那杯水可以轉為本尊壇城,因為它的究竟本性是無二實相——即我們所稱的成佛境界。每件事物都同樣地可以轉變,因為每件事物都同樣地沒有實質可言。這可能聽起來很偉大,但是要真正地修行「平等」這個見地,卻非常地困難,因為這代表不允許有任何的偏好。如果能仔細分析一下,就能了解金剛乘要比大乘更難修。至少在大乘中,你能覺得吃肉不好、吃素好,而且還能引佛陀所說「大乘行者不應吃肉」來證明自己的感覺是對的。沒有任何金剛乘的典籍說吃肉是唯一的道。金剛乘中有的地方說,你應該吃肉、喝酒;但是有時候人們斷章取義地只拿這一句來說,而不管前後文講什麼。金剛乘的食瑜伽說:「垢凈具有同樣本質,食時應具此了悟。」這是在教弟子們,就連在相對真理中也沒有垢凈。因為這個緣故,有時候才會要那些吹毛求疵、執著清潔的人去吃肉、飲酒。因為這種教法,直接相對於這種人平常的習慣、自然的傾向,因此不能認為它是自我放縱的執照;它是用來對治二元傾向的一種法門,幫助行者消除習慣以及垢凈的標籤。如果有些眾生習慣上只吃髒的東西,那麼教法就會反過來,教他們只吃非常乾淨的東西。教法的目的並不在建議某種特別的飲食,而是要毀滅概念所造的二元障礙,例如垢凈、好壞、清凈不清凈等等——這不只適用於食物,而是適用於一切的現象。「沒有偏好」是金剛乘的修行,一旦有了偏好,就有執著與自我——偏好永遠意味著二元對立。金剛乘的「自由」,要比大乘簡單而直接的規定「你不應吃肉」困難許多倍。總而言之,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傷害眾生為基礎;大乘除了不傷害眾生之外,還加上菩提心和利益眾生的願望;金剛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菁華見解,而戴上「凈觀」的冠冕,是一種視萬法皆清凈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如果你把一切都看成清凈,那麼就不能夠說某種東西是好的,應該吃它;另一種東西是不好的,應該避免吃它——一起偏好,就失去了「凈觀」。來自:大圓滿龍欽寧提修學社區 ? 龍欽佛法聞思論壇 ?
http://www.duozhiqin.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15957extra=page=1相關推薦博文:不凈觀---益西彭措堪布【原創】五圓滿凈觀的實踐禪觀正脈研究 化朽腐為神奇的不凈觀真要了生死,唯一的修持法門就是白骨觀與不凈觀。我們大中觀、大圓滿認為每一個法在其產生時即已滅盡! 晉美彭措法王開示珍貴:2011年宗薩仁波切開示的精華!一切都徹底依賴上師!只有上師,沒有其他! 宗薩欽哲仁波切在博客:每天寫下三個無明O(∩_∩)O~ 宗薩仁波切開示
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幻相——宗薩仁波切開示作為人,你發現沒?我們的存在是值得懷疑的! 宗薩仁波切 新書預定《人間是劇場》初生嬰兒,只想吃吃睡睡。3歲了,開始學走路說話跑。7歲上學,學最基本的知識常識。初中高中大學各有不同的次第,針對不同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成長需求。你拿研究生博士那套知識給3歲孩子看,肯定不適合。不是研究生博士說的不對,但是小孩子會覺得我不學不行嗎?什麼最好的知識,我覺得棒棒糖最好,別的我不需要。具體可以參考宗喀巴大師的菩提次第道廣論。
金剛乘的所謂大德多為大妄語者,犯大妄語已經不是佛教徒了,留他們來荼毒大眾嗎?
因為福報不夠,不足以讓他們接受自己理解不了的東西。
行住坐卧無不是佛,何況一門學問,沒有比較系統深入的了解,還是別妄議的好。對於佛法,什麼外表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教導的是根本解脫道,是不是從四聖諦八正道一直到如來藏真如義和聞思修的體系是否完整,是否能利益眾生。如果是,就算叫棉花乘,他也是佛法,如果不是,他就是叫佛法也不是佛法,金剛乘,非金剛乘,是名金剛乘。金剛乘開始修密行以前也是要發大乘菩提心,要修學三藏要考試的。佛尚且說八萬四千法門何況不是佛為什麼要接受?
謝邀。
不過為什麼邀請我,我不知道金剛乘是什麼啊。
不過,近日有所思,有所悟,對輪迴、虛妄、空、修行以及世間一切有了前所未有的洞察,願意去相信前世今生了,以前好多認為是很玄的東西也覺得並不是那麼神秘了。許多時刻也確實落入一些不悲不喜的狀態。
有了這些覺悟,相信今後的人生道路會更為精進吧。也願意去嘗試了解佛法,並加以修行。現在使勁黑密宗哦,沒關係的,一大票人以後都會有機緣。文殊菩薩的大願怎麼說的,我找一下...所以菩薩度化眾生,不怕誹謗,就怕連誹謗都不誹謗你,無視你是最可怕的
沒什麼接受不了的。只是修行的途徑不同罷了。
因為不想喝黃龍湯,也不想吃甘露丸。其實我不止不接受金剛乘,其它什麼亂七八糟的乘也不接受。中國人自古崇尚的都是天地自然,現在都是些什麼牛鬼蛇神。有沒有讀過大學都不知道,也敢自詡為博士水平。
一個我這種佛黑都不屑黑的玩意
推薦閱讀:
※可以分享下《南懷瑾全集》讀後感想嗎?在糾結是否要買這套。?
※楞嚴咒是否屬忿怒本尊咒?誦咒感覺淫慾降下去,但為什麼脾氣上來了?
※《臨濟錄》—大悲千手眼,那個是正眼?
※關於解脫的幻覺
TAG: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