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挺舉動作中的箭步挺是否一定會被下蹲挺取代?

舉重運動中,撇開被取消的推舉不談。

抓舉經歷了從箭步抓到下蹲抓,挺舉動作的翻站階段經歷了從箭步翻到下蹲翻的轉變。如今,標準的舉重動作教學都是以下蹲抓和下蹲翻為準,箭步抓和箭步翻則成為了專業選手的專項輔助動作。

箭步抓和箭步翻被下蹲式取代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下蹲式能用更快的速度和從更低的提鈴高度接鈴支撐,由此抓或挺起更大的重量,當然,共同的一個缺點都是左右分腿,支撐面較窄,身體摺疊幅度大,對選手的身材比例和身體條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接鈴支撐後,也更重視腰背力量的支撐,但實踐證明,絕大數選手和愛好者的身體條件和力量都能達到使用下蹲式進行抓舉和翻站。

那麼,與此類似,挺舉動作中上挺階段的技術轉變是否一定會從箭步挺轉向下蹲挺(半蹲式和深蹲式)?還是說,還將會維持箭步挺和下蹲挺二分天下的格局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

下蹲挺技術,外國人稱為Chinas Squat Jerk Squad。自從1980年蘇聯運動員維·索茨用半挺(下蹲挺技術的一種)打破了100公斤級的挺舉世界紀錄以後,採用兩腳側分的半蹲式乃至深蹲式來進行上挺,引起了國際舉壇的注意和爭論,也吸引了一些運動員去實踐和探索。目前絕大多數運動員仍然採用箭步式上挺。看來個別身體條件適合於下蹲式的運動員,也可以繼續在實踐中試驗和摸索。


我個人的觀點是不一定會被取代。

理由如下:
長期以來,關於箭步挺是否會被下蹲挺,含半挺取代的爭論都集中在以下幾點——
一者、支撐面寬窄、平衡、穩定性。箭步挺前後分腿,三角支撐,支撐面大,平衡容易掌握;下蹲挺左右分腿,下蹲支撐,支撐面窄,平衡不容易掌握,而且在支撐完成後的下蹲緩衝回降壓力和起立階段往往要全蹲到底和經過起立極點,這些位置都是不利於支撐的階段,一些選手完成支撐後還上挺失敗往往是出現在這些階段,下蹲到底骨盆回歸中立位或眨眼翻轉導致腰松或是通過極點時前掉。
二者、上挺高度。箭步挺對上挺技術、爆發力要求高,要求要把杠鈴上送到更高的位置以便接鈴支撐。下蹲挺對上送要求相對不高。
三者、杠鈴回落距離。箭步挺上送後杠鈴回落距離短,也就是說,如果你一旦在上挺的前半程預蹲上送階段失敗的話,會直接導致上挺失敗,我們可以看到,比賽中,大部分箭步挺選手上挺失敗都是在上送的一瞬間突然後撤躲避回落的杠鈴,有些想要硬撐的選手大半也是筋斷骨折,但是箭步挺上送和支撐一旦完成,幾乎可以說上挺就能成功。下蹲挺則杠鈴回落距離長,有更多的時間緩衝,田濤曾經在77公斤級時候半挺211導致右手肘部脫臼,而後升級強化肌肉並改練下蹲挺後還尚未受傷。
四者、用力。下蹲挺左右分腿用力更對稱,和後蹲、支撐蹲的相關性更大。下蹲挺用力不對稱,往往前出腿力量大,前出腿側身體的肌肉更發達。
五者、柔韌性。我以為這第五點是個偽命題,從我練習下蹲挺和箭步挺的經驗來看,兩者對肩袖的柔韌性要求是一樣的,都得頭進肩,鎖肩,用背支撐,經腰傳導負荷到臀腿。只要支撐對了,就是下蹲和前後分腿的區別而已。腿長的有腿長的蹲法,腿短的有腿短的蹲法;小石智勇有小石智勇的蹲法,呂小軍有呂小軍的蹲法。箭步挺是好上手,就算你支撐位置不對,肩袖沒打開,硬撐還是能撐住的,但是如果你下蹲挺支撐位置不對,肩袖沒打開,蹲都蹲不下去,於是給人產生了下蹲挺對柔韌性要求更高的錯覺。

但這些可能並不是箭步挺是否會被下蹲挺取代的要害所在。我以為,要害在於杠鈴的起始位置。 進行抓舉和翻站的時候,杠鈴的起始位置均是地面,運動員需要將杠鈴從地面拉起一定的高度以便接鈴,而拉起高度則取決於杠鈴重量,當年箭步抓和箭步翻被下蹲抓和下蹲翻取代時,便是因為下蹲式有更低的接鈴高度,換句話說就是拉得更重,而箭步式的動作結構和兩個動作的起始位置決定了,它必然不可能從更低的位置接鈴。這兩點直接判了箭步式抓舉和翻站的死刑。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下蹲抓並沒有因為被普及而消弭它的缺點——支撐面窄,穩定性差,平衡不易掌握。而下蹲翻沒有那麼明顯的缺點則是因為它後半程的動作結構和用力方式幾乎和前蹲一模一樣!
而上挺的起始位置在胸上頸前,杠鈴和地面有一定的距離,運動員只需要製造出比翻站和抓舉更小的空間便能完成支撐,成功試舉。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出現了兩種思路:
一種,以強調利用爆發力將杠鈴上送得更高來製造支撐空間為主要目標的上挺方式——箭步挺。
另一種,以發揮用力的節約性強調快速下蹲退讓出支撐空間為主要目標的上挺方式——下蹲挺。
因為上挺的起始位置在胸上頸前箭步挺在動作結構上無法蹲低的劣勢被大大削減了!而且突出了可以充分利用爆發力製造上挺空間的優勢!符合近快短準的舉重原則。而下蹲挺動作本身在上挺上的優勢也沒有那麼明顯。所以下蹲挺相對箭步挺並沒有不可替代的優勢。

那麼箭步挺是否一定會被下蹲挺取代?
不會。會維持二分天下,甚至是箭步挺、半挺、下蹲挺三分天下的局面。
理由。之所以會天下三分,這個結果可能還並不是被這三種上挺方式本身的動作結構、用力方式決定的而是被上挺前杠鈴所在的起始位置決定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說說意見,補充一下幾位完美的回答,我也學習到了很多。

曹飛燕教練大概這樣總結過,半挺是舉重運動員的必修課,作為輔助技術訓練,偶爾出現一些個別的運動員能蹲下去,而且成績還不錯,才逐漸在國際賽場看到下蹲挺。

很多這樣的運動員是逼出來的,分腿挺練不好,不論怎麼練下蹲挺就是比分腿挺成績高。

占旭剛自己和他省隊教練自述,占就是怎麼掰都掰不過來,就是分不好,最後教練放棄掰分腿了,也就這麼練下來了。後來發現還挺好,自己和教練都挺高興。

呂小軍也差不多,半路田徑轉舉重,底子不好,跟於傑走的另外一條路。

田濤是腿力太牛逼,進國家隊之前17歲半挺打天下,就沒琢磨過分腿的事兒。然後送給於傑了。

小石智勇袁程飛的情況不清楚。

身體條件上說的話,腿力好、大腿短的人才可能適合下蹲挺。

下蹲挺目前看成才率低,基層教練的話,需要大面積推廣、試驗、總結訓練經驗才有可能在技術訓練方面有突破和大面積培養。但這又與成才率低矛盾,很難實施。

如果以後下蹲挺成績越來越好,真能佔到統治地位,並且在理論上確實驗證了下蹲挺比箭步挺有優勢的話,那以我國舉國體制的力量,有可能推廣、總結和突破。現在看,光成才率低這一條就夠受了,所以目前看不會。

我認識一個呂小軍的死忠粉絲,因呂小軍而開始接觸舉重,第一次看到呂小軍的視頻時驚嘆:舉重太帥了,呂小軍太美了。然後從下蹲挺開始練,中途改了一段時間的分腿挺,結果失敗,又改回下蹲了。他自己說,下蹲挺時起不來真害怕,但分腿成績上不來真頭疼。他最近比賽下蹲挺三把華麗麗的砸鍋了。問他怎麼辦,他搖頭說沒辦法,不打算再改了,就下蹲挺了。

分腿挺的預蹲上送能力要強,杠鈴要送的高;上送能力差,但腿力好體能好的,可以考慮下蹲挺。

有時候我暢想,如果是再早個幾十年的話,沒準會舉國之力組團讓基層教練扒拉一批孩子做個10年8年的試驗和總結。現在不行了,成才率在這擺著,教練得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也的為孩子前途著想。就算教練不替孩子想,孩子自己也不傻,眼看著師兄弟分腿出成績,自己這邊上不去的話,才不願意當墊腳石做實驗呢。


不會,和個人特質有關。另外,我覺得箭步的好看


你這個絕大部分都能使用下蹲挺有點不科學啊,從哪裡來的數據。

簡單來說挺舉技術還是更看重選手個人身體條件啊,咱們都知道下蹲挺創造了更多的空間,可以讓運動員更好的退讓支撐杠鈴,但犧牲了一部分穩定性,需要運動員有更好的穩定與柔韌,而箭步挺則需要更大的上升力,雖然穩定性更好,可大力出奇蹟的成分就更多。

所以我們更多看到很多小級別選手使用下蹲挺,大級別的使用箭步挺,都是適合自身的策略。如果動力足,板磚也能頂上天,那力量達不到就需要琢磨其他的方式了。

比如我見過一個女孩用下蹲挺起77KG,但分腿她一定是沒戲的。所以力量不大的人想要舉起大重量,就只能在技巧上琢磨。至少對我這種185以上的大級別來說,絕對不會考慮下蹲挺,只會選擇箭步挺。

而且我認為舉重其實是一項很挑人的運動,並不是所有人天生都適合舉重,很多人先天的柔韌性與骨骼長度角度就限制了練習舉重的可能性,比如我國的呂小軍下蹲挺天下無敵,可誰能像他那樣蹲到底骨盆都能保持不翻轉,相對下蹲挺我倒認為箭步挺對天賦的要求沒那麼高。


不會,至少很長時間內不會,舉重是一個技術細節個體化非常強的項目,下蹲挺和分腿挺在活動度的要求,技術細節準確率和容錯率方面差異較大,不同運動員需要根據不同身體條件選擇。


謝邀。要回答下蹲挺能否取代箭步挺的問題,就要先思考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早在20世紀60年代下蹲抓和下蹲翻就取代了箭步抓和箭步翻,但直到今天箭步挺還是主流舉式,除了中國之外很少有運動員使用下蹲挺?

簡單說來,箭步式(抓、翻、挺)和下蹲式(抓、翻、挺)的區別在於:

1、箭步式兩腿前後分立,不論動作失誤導致杠鈴重心偏前還是偏後,都有挽救餘地,而下蹲式兩腿左右分立,幾乎沒有挽救餘地。

2、下蹲式可以比箭步式蹲得更低,從而可以用同樣的力量舉起更大的重量,這樣在訓練中消耗少,可以留出更多時間精力從事其他方面的訓練。

3、但也同樣是因為下蹲式蹲得更低,上舉高度高,重量又重,導致翻轉比大(翻轉比=杠鈴重量*杠鈴高度/人體重量*人體重心高度),所以更不穩定,對運動員技術和平衡能力要求更高(下蹲抓和下蹲挺還對肩關節柔韌性有更高要求)。

4、箭步式存在兩腿用力不均衡的問題,會導致前出腿乃至身體同側肌肉更發達力量更大,而後出腿膝蓋受剪切力易損傷的問題,而下蹲式雙腿用力均等,能避免這些問題。

5、如果下蹲式(抓、翻、挺)全面取代箭步式(抓、翻、挺),則日常訓練中就沒有必要再安排箭步挺,可以讓訓練項目更集中,更高效(極端例子是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的保加利亞舉重訓練通常只有抓舉、挺舉和前蹲三個動作,只有運動員手腕受傷時才改練後蹲)。

以上5點,1、3是箭步式的優勢所在,2、4、5是下蹲式的優勢所在。但具體到抓、翻、挺三個動作中,細節又有所不同:

13——抓舉重量比挺舉輕且支撐高度也低(因為寬握),下蹲翻杠鈴高度低且非直臂支撐,翻轉比帶來的不穩定因素要遠小於下蹲挺。此外下蹲抓是寬握,下蹲挺是窄握,因而下蹲挺對肩關節柔韌性要求更高。

2——抓、翻、挺三項動作中,翻更接近人體力量的極限(大部分舉重運動員的架上挺最好成績要比下蹲翻最好成績高),使用下蹲式帶來的好處更大。

所以,在實踐中,下蹲抓和下蹲翻很早就代替了箭步抓和箭步翻(1、3箭步式優勢不明顯,2、4、5特別是2優勢較大),但箭步挺直到今天還是主流(1、3下蹲挺劣勢較明顯)。至於未來下蹲挺能否取代箭步挺,就要看訓練方法上能否有新突破了,至少,目前男女各級別的挺舉世界紀錄還都是箭步挺創造的……

(註:田濤國內挺220未得到國際舉聯承認,所以85公斤級挺舉世界紀錄是羅斯塔米在伊朗大獎賽上用箭步式挺起的220)


不會,健步挺對於有些人來說有絕對的優勢,這跟健步翻不一樣,比如這次奧運83公斤那小夥子雖然是下蹲挺,但是下潛依然不深,如果拋去快跟低的優勢或者力量足夠那以犧牲一定穩定性為代價還有必要嗎,我現在比較懶不再使用箭步挺了,想使用一種下蹲支撐姿勢來提高穩定性,除了軌道要更明確之外,挽救的方法往往是跟抓舉一樣增大腳間距,減少下潛,或者腳跟抗住重心發力支撐,失誤的話拋杠不能向後有時候靈機一動連拋帶滾挺搞笑的


推薦閱讀:

世界冠軍吳景彪訓練計劃分享
Gaby舉重小課堂 | No.7 賽場之下:電視機前你看不到的賽場秘辛
90% of the time you must beat the chinese
抓舉視頻軌跡分析

TAG:舉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