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佛教界中密宗的地位?大眾部佛教與密宗的關係如何?如何看待顯密教義的某些分歧?

rt,最近參觀了幾個藏密佛寺,大開眼界又覺得其教義與大眾部佛教有較大差別,心中疑惑,請各位解答


首先要加以說明的是:佛教任何一個大的宗派、任何一種思想的建立,都是以祖師的親身修證為發端的,而不是純粹書面理論上的空談。了解這一點非常重要。

談到密宗的話,人們首先對它的印象就是:儀注很多,本尊很多,乃至看似邪門的修行方式很多。然而,這些都是事相罷了,代表不了密宗的實際理念。當然,密宗興盛的時期,正是印度婆羅門教復興,給佛教造成極大壓力的時期,顯宗漸漸無力支撐,因此佛教便靠密宗與之抗衡。為了吸引印度教徒,密宗便也吸收了印度教的部分神祇和儀注,這在宗教傳播史上,是很正常的一種現象,因為那些神祇只是事相,當佛教賦予其不同意義以後,它的形象便是為佛教修行服務了。某些學界中人因此便把佛教密宗視為婆羅門教的變種,是由於他們真的不了解何謂修行、不了解事相與理念之關係所導致。

在這些事相背後,其實隱藏著精深的義理。比如,就本尊來說,如果你把本尊當成一個個體來修,向這個個體求加持,那就絕對不是密宗;只有把本尊視為自己心的清凈分,亦是整個法界的表徵,這樣心物一如地來修,才稱得上是密宗。由這個例子你應該可以知道,大眾部的見解實在與密乘相去甚遠,密乘修行的理論依據,是大乘的瑜伽行中觀派。要了解密宗,要使密宗修法不淪為事相,必須要有顯宗中觀和如來藏的見地。真正擁有此等見地的顯宗和尚,你給他一本密宗經論看,他也一定會讚歎:這是真正了義的佛法!

對您的提問,只能大概這麼一談,因為密宗實在太深,如果要想稍微深入一點了解,我建議您至少讀一下談錫永先生的《密宗百問》。如果要想真正明白密宗的見修行果,則需要花大量時間去學才行,沒有幾年工夫不可能的。


大眾部佛教是大乘佛教的先行狀態

密宗又是大乘佛教的一者

我們漢地也有密宗,只是在唐朝的時候被皇帝禁止了。隨後漢地的密法由空海大師傳至日本。

延續至今稱為:東密

按照西藏的傳統,修習密法之前必須要有非常堅固的顯教基礎,而且【空正見】【菩提心】【禪定】三樣必須具足,除此之外還有獲得上師的允許才可以,不是說你想修就可以修的。

現在通訊技術的高度的發展,導致現在的密法都能隨便查到,更進一步的加劇了顯教和密教之間的分歧。我覺得不是好事。

密宗有一個名為【十四根本墮戒】的戒律,其中一條寫的很清楚叫做【宣說密法非器前】

意思就是說,不能在沒有滿足密法學習條件的人面前宣說,解釋密法。這是破戒的,而且是重戒。

因為不是每一個人都具有學習密法的根器,向他們宣說密法,會使得他們對佛法產生邪見。

所以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學術界,社會輿論對於密宗種種質疑下,很少有真正的密宗修行者出來做詳細的解答。因為這是破戒。

但是由於現在科學啊,訊息啊,交通啊,越來越發達,很多藏傳佛教的修行者來到漢地,傳播佛教,其中不乏一些非常有成就的佛教學者。其實他們對於密宗的看法很簡單:1.學習的先決條件非常嚴格.2.不是欲界眾生所想的修習 3.非常講究次第和順序,絕對不能亂來。


問題逐個解答吧。

先回答問題2:大眾部佛教與密宗的關係如何?

佛陀去世(佛教名詞叫涅槃)之後,印度的佛教團體發生了分化,一部分人非常重視佛教威儀、戒律,認為佛法要在特定的人群傳播,這叫上座部佛教,後來傳到斯里蘭卡和東南亞,成為現在的南傳佛教,也稱為小乘佛教。

另一部分人認為佛法應該讓更多的人接納並學習,應該廣度眾生,就形成了大眾部佛教,就是後來的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沿著喜馬拉雅山傳播,到了現在的中亞、新疆等地,從漢朝的時候傳入中國,逐漸形成漢傳佛教;另一支在唐朝的時候翻越喜馬拉雅山傳入藏地,當時是松贊干布在位的吐蕃,逐漸發展為藏傳佛教,俗稱密宗。

密宗是藏傳佛教的代名詞,顯宗是漢傳佛教的代名詞——但這樣定義其實不準確(曾經的印度也有密宗,在現在的尼泊爾等地;日本也有密宗,俗稱東密)。

密宗和顯宗只是兩種學習方法的概述罷了,其實顯宗經文中也包含密法,而修習密法,必須要由顯宗入手,先學習顯宗的理論來打基礎。

問題1和3一起回答:

佛教界中密宗的地位,如何看待顯密教義的某些分歧?

如果我理解沒錯,您是想問藏傳佛教在佛教界的地位吧。

當今世界的佛教從大版塊來分,可以分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在中國漢地藏地以及尼泊爾等地傳播;小乘佛教主要是在東南亞等國。之所以會有不同的分類,一是因為歷史原因,二是因為佛教與當地文化相結合的結果——這也是佛教的生命力頑強之處。

相比於其他宗教,佛教更像是草——它能適合不同文化和不同土壤,通過智慧和慈悲去攝受不同根基的眾生。

藏傳佛教是佛教文化與藏地文化相結合的結果,於是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現象。雖然顯現上的修習方法,藏教與漢傳佛教不同,但若去接觸體會,二者在本質上是沒有分別的。

所以,在佛教地位上,藏傳佛教可以稱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其實相比於佛陀時代的佛教,漢傳佛教也是一道另類的風景,與當時有很多的不同——比如說很多的戒律、有寺院田產、強制吃素等等,都與當時不同。

南傳佛教(小乘佛教)還大量的保持住了佛陀當時佛教僧團的威儀和戒律,被譽為最純正的佛教傳承,只是在菩提心上並未有著重的強盜——大乘和小乘的區別就在菩提心。

藏傳、漢傳、南傳,無論驅殼形式怎樣變化,佛教的靈魂——以慈悲和智慧為核心的思想,一直沒有改變。

顯密(漢藏)是相融的,在教義上沒有分歧的,只是在修行方法上略有不同罷了。

這種不同就像是禪宗主張參禪見性成佛,而凈土宗主張念佛往生同一個道理。

藏傳佛教有一個獨特的方法,叫做「觀想」。

以修懺悔罪業的「金剛薩埵」法門為例,弟子們不僅要念金剛薩埵心咒,念百字明咒,還要觀想「金剛薩埵」菩薩在自己的頭頂,並與自己有放光、融入自身等意念裡面的交流。

上面有人回答修本尊的方法,也是要用到觀想;包括觀想菩薩,觀想佛陀,觀想上師,觀想一切對自己有幫助的天龍鬼神……

如果迷信的人,學習觀想的時候會有很大幾率去變得迷信,神神叨叨,但這只是一種修心的方法而已——藏傳和漢傳所有的形式本質都在修心,根據弟子的根基不同,真的是有人越修越迷信,但是有智慧的弟子絕對不會這樣。漢傳凈土也一樣,所有佛教修法無罪,只是人心千差萬別。

觀想自己與佛陀、金剛薩埵等菩薩的融合,其實可以凈化自己的心,是一種凈化意識,並認識到自己本具佛性,可以成佛、成菩薩的一種法門。

這與凈土宗修阿彌陀佛法門有些類似,阿彌陀經中描述的佛的世界與佛的形象,正確的修凈土念佛方式也應該去觀想佛陀,觀想佛身,觀想阿彌陀佛的凈土,只有這樣才能在在心性上加深印象,強化認知,增加信心。

這就是所謂的信心成就——修凈土與藏傳佛教的持咒觀想,道理上是一樣的。藏傳佛教其實有意創造一種「神秘」的氣息,因為神秘,弟子對上師、對佛菩薩的恭敬才更強、信心才能更強,而這種信心,對他們自己修行是非常有利的。

就是這個道理,有信心的弟子對師父的一句話會高效的貫徹執行,讓你磕頭就磕頭,讓你念咒就念咒;但信心不強的人,磕頭的時候都要懷疑,同樣是磕10萬個頭,充滿懷疑的去磕,對於身體健康或許有幫助,但對於修心,沒有多少幫助。

就像梁武帝蕭衍造寺無數、度僧無數,達摩祖師還說他「沒有功德」,為什麼呢,因為梁武帝並沒有在心性上去做改變,反而認為造寺度僧有大功德,這就是傲慢自大心,有這個心理,境界也就顯現出來了。

無論藏傳佛教、南傳佛教、漢傳佛教在修習方法上有什麼區別,但本質上所有的修習方法都圍繞在「修心法」的周圍。可以說,沒有一種方法不是為修心而設。

凡夫八萬四千心,就有八萬四千煩惱,佛為了對治煩惱,就說八萬四千法門。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掃地、喝茶、吃飯、挑水,都可以作為修行的法門。

因此,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看似所有的分歧,在修心法上,都能找到一致。這也是漢傳佛教的大師和藏傳佛教的大師坐在一起不會有分歧的原因,因為本質都是一樣的,包括藏傳中大手印等等看似高深的法門,其實也都是修心法,但這種學習方法需要很強的根基,要循序漸進的來。

藏傳佛教無論傳說的多神秘,也都是從佛教最基礎的開始修行的,和顯宗和尚學的沒什麼本質上的區別罷了,而且,還更加的系統。

大家有興趣可以接觸一下。

藏傳佛教非常講究循序漸進,講究此地,這和我們上學一樣的,要一年級二年級、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來讀。現在很多漢地的弟子不遠萬里去追求灌頂,追求大法,其實這根本就是錯誤。自己不修行,只是通過別人給灌頂,摸個頭,還想修出境界,純屬妄想罷了。


你說的可以能是藏傳佛教。

只能說,目前漢地除了凈土以外,沒一個可以和藏傳佛教爭高下。

甚至隨著人們文化程度越來越高,藏傳佛教只會更加盛行。


以教觀之,諸相繁複,理念對持,見解各異,次第不一,仿若兩派,水火不容。看似法度嚴謹,義理精深。實則故弄玄虛。若小兒嬉戲。

若以法觀之,還不快破妄見,去他媽繁冗瑣節!須知萬相皆幻,若佛以相現於前,亦當除去。何況師傅,儀式,理論,教派。 釋迦已死,其它和尚只是騙子。唯法不滅,立地成佛但觀自心。


各宗只是角度不同,於最深處只要符合佛經經意,都是正法。


前面師兄都說很好了,我加個小尾巴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那個橘子生南北什麼來著?

但是,三法印\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的根是一致的。

佛教一本通:通往古老智慧的現代途徑 (豆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密宗修行者?真到了灌頂的時候怎麼辦?尤其是有《密宗道次第廣論》這個的密宗》?
佛法印到底是什麼意思?
請問在佛教里,什麼叫智慧?什麼叫慈悲?
既然「本自清凈」,為何「復生無明」?
根宋佛教音樂:只要七天甚至一天

TAG:佛教 | 密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