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歷史人物or歷史事件改編的舞劇?

最近幾年,上演了許多以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改編的舞劇,如《李白》《杜甫》《大禹》《唐寅》《昭君出塞》《東坡海南》等等,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歷史題材的舞劇?


補充給評論區的某位:我所說的劇情不光是故事還有舞蹈主題思想,最後一句也不是扣帽子,謝謝。

~~~~~~~~~~~~~~~~~~~~~~~~~~~~~~~~~~~~~~~~~

歷史人物或由歷史事件改編的舞蹈通常相對其他題材舞蹈而言更好編演,首先這是我們自己的東西,不會出現文化上的隔閡。並且都是耳濡目染的故事,它的邏輯和內涵已經成熟,不需要再去進行歷史和自我的完善,這樣在編演上也節省不少力氣。

其次目前大熱的這些舞劇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人物與故事,裡面所蘊含的信念和道理是普世的、共通的、傳統的,在觀看與編排中不需要解釋太多,也更容易讓人看懂,比如一些觀眾就算不知道《幽蘭操》具體是什麼,也能明白它是組成「孔聖人」的一部分,換言之,這種舞劇對觀眾要求不高,好推廣。

一、

為了簡便,我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改編的舞劇在這裡統稱為「歷史劇」。

歷史劇多是傳統的古典民族舞劇,因此需要用傳統舞劇的角度去看問題。它的編創方向,目前所看到的有兩種,由內而外,用舞蹈語彙將人物內心世界外化,代表作有楊威《梅蘭芳》(在歷史劇中屬於新穎的創作手法,然而這個不算傳統舞劇)。由外而內,通過用舞蹈轉述歷史事件發生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代表作有蘇芭《西施》(然而這個也不算。。)等。

總的來說當下描繪歷史人物的舞劇大多創作還是第二種居多,即將歷史事件附加在人物形象上進行劇情構架的創作手法,這類舞劇看似「千人」,實則「一面」。

對於傳統的當代中國古典舞劇,如果說佟睿睿是獨舞方面的編創強手,那麼孔德辛就是群舞的強手,她所編導的《孔子》與《關公》在舞蹈方面無疑是精品,舞台調度明了又不固化,舞段也精美絕倫。

孔的舞蹈配合她對燈光和色彩的運用,都有非常大的視覺衝擊力,這是長處,短處是對劇的安排。《孔子》的整體性不夠,舞段獨立性較強,前後聯繫不大,「孔子」對舞段的串連作用並不明顯,同時「孔子」的動作設計的有些臉譜化,加上沒有安排好的虛實結合的舞劇結構顯得渙散。《關公》是排於《孔子》之後,劇情上有了更好的改進,通過關羽與各個人物的所觸發的劇情從而一步一步的完善關羽的形象與對仁義忠勇在人物身上的體現。

《東坡海南》相比前兩個舞劇,人物之間聯繫要更緊密一些,通過「蘇軾」與「村民」在世俗生活中接觸的細節來塑造這個人物,在塑造過程中沒有添加「海南以外」的舞蹈語彙和人物標籤同時由於是通過民眾來體現人物形象,所以這個人物塑造的要更接地氣一些。雖然它的舞美和舞蹈性不如前兩部作品,但在「用恰當的舞蹈語言塑造」上是高於前二的。

對於蘇東坡,杜甫的舞蹈設計與人物衝突設計就沒那麼印象深刻了,《杜甫》和《沙灣往事》是同樣的編導,因此這兩部劇中有類似的舞段。《杜甫》的人物塑造並非來源於本身的客觀經歷,而是從他的詩詞當中去探尋,最終呈現的是站在情懷這片雲上的杜甫。這不僅是臉譜化的問題,劇情和主題思想模糊的《孔子》起碼營造的形象是建構於歷史之上的,與之相比建構在詩作上的《杜甫》,人物形象則更顯縹緲模糊。

除這些之外,《唐寅》、《沙灣往事》、《桃花源記》等都是描繪男性角色,(《李白》還未上演,先不做過多說明)。近幾年對女性角色的創作較為突出的劇目有《昭君出塞》、民族舞劇《西施》和現代芭蕾版《西施》,相對男性角色要少一些。

《昭君出塞》同樣是孔德辛作為總導演,不同的是這部劇的編劇是於平老師,對於這位老師我還是很服氣的。《昭君》和《東坡》有些像,都是由小見大去表現人物,通過掖庭舞段的細節,將昭君的苦悶與漢宮大環境的苦悶相呼應,完成對昭君作為一個人的塑造。通過一段感情來映射國與國之間的關係,從而套出「昭君出塞」這一整個事件的始末。因為劇情有專門操刀,加上精彩的舞段與舞美,總的來說這部舞劇是這幾部傳統舞劇中最佳品。

相比之下民族舞劇《西施》就落了下乘,不說因為演員編導不同層次的問題,這部是由西施與范蠡的感情線作為主線,舞蹈所表達出的主題僅停留在了這兩個人身上,沒有更高一層的升華。

《昭君》也有缺點,整體所展現的主題並不新穎,同時對於昭君和單于一見鍾情的戲碼不太贊成。

而用柴可夫斯基的《悲愴》和現代芭蕾語彙演繹的《西施》,通過西施的故事去傳達關於對女性與戰爭的思考。成為棋子的女性,她的人生有著無可奈何的悲劇性,無論這枚棋子的意義是多麼偉大,從女性的角度去看男性,他們也同樣是命運的棋子,不由自主的接受命運中對戰爭和權謀的安排。

這部舞劇的獨到之處在於它跳出了宏觀歷史和人云亦云,雖然不似傳統舞劇精美的舞段和經典造型,大色塊的簡潔舞美也沒有宏大的視覺感受,但作為一出舞劇,它不僅做到了舞與劇結合的剛剛好,同時還在舞蹈中加入編導自己的思想,耳目一新的同時也讓人有回味的餘地。

在這幾齣舞蹈中,除了古典舞與漢唐舞語彙外,還有儺舞,蒙古族(《昭君》)、現代舞語彙(《杜甫》)、禹步(《大禹》)、祭孔佾舞(《孔子》)等語彙,豐富了舞蹈的層次。

二、

編導們努力想證明自己的文化表達能力,然而總的來說,這類舞劇的人物塑造大都是臉譜化,放在藝術環境下往往會出現這麼幾個問題。

1.人物外形

但凡是與文化相關的,舞者服飾都是在靠近古代文人墨客的形象,到了關羽等武官形象的人物,服飾又變成鎧甲或對歷史人物印象最深刻的那類服飾。

舞蹈動作的設計通常也比較單一,很多舞劇在動作上的類比,區別只有是否精湛,而無法通過動作去推測所演人物,這裡有文人形象的臉譜化,女子形象的臉譜化,同時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係淡化了,甚至你用這個角色的舞蹈動作去跳另一個角色也是行得通的,舞段編排的非常完美,可這與舞劇的進行又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對人物印象刻板了,外形不要求像,舞蹈動作不要求非要貼近所演人物當時的狀態,但起碼要有人物獨特的點。

2.人物所體現的內容

即舞蹈結構的整體性

一說到孔子,往往會想到「孔聖人」,再惡搞點還會想到蘇教課本上的兩顆兔子牙。說到關羽、蘇軾也同樣會有從小到大被灌輸的對人物的評價。目前的歷史劇所展現的背後的價值觀,要麼是老調重彈,要麼連老調都談不出,一個或單薄或經不起推敲的劇情或是沒有主線的劇情是無法帶動人物價值觀的。

重舞蹈輕劇本已經不是一個新鮮事了,雖然舞蹈有長於抒情拙於敘事的特點,但舞劇舞劇,以舞演劇,演繹的手法不能丟,演繹的內容也不能丟。舞和劇哪個重要?在舞劇中這兩個同樣重要,只不過因為演繹的手段是舞蹈藝術,所以對身體表達的要求要更高一些。劇也不僅是劇情劇本,還有主題思想,藏在了身體中,但也不能把它丟掉,否則一出只有舞蹈美學的舞劇也是索然無味。同時不能沒有頭緒的對舞段進行排列組合,舞劇的結構破壞意味著舞劇整體性破壞,最終展示出的舞劇很可能會出現結構混亂、沒有主導思想、難以把握等問題。

3.情緒化的表演

用情緒化去表達戲劇性,這是很多中國舞蹈的通病,現實中的喜悅,在舞台上要把它放大十倍,現實中的悲傷,在舞台上要把它放大十倍,倍數的增加都靠動作和表情去體現。因此這些動作基本都是誇張與情緒化的。

無論什麼情緒都是飽和度特別高,同時帶動所有人的情緒都懸在高處,落不下來,時間久了,這種表演方式容易讓人乏力並且審美疲勞,同時也使得人物塑造不真實,這對於想體現人物「凡人一面」的刻畫是會起到反作用。

動靜結合,能高上去,也能沉下來,才能讓表演整體與所表演的角色達到一個平衡的效果。

4.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

很多舞劇創作中所展現的人物內心通常是普世價值裡面的,說難聽點很多舞劇的價值觀都是義務教育語文課堂上教的那些,很少有編導自己去挖掘從自己的角度來看到的人物不同的面貌。

這樣在一個普世價值的基礎上所建立的人物多半沒什麼看點和能引發人思考的東西,在舞蹈中則會導致人物的內心乏味又枯燥,他是個怎樣的人,小的時候大家都有所了解了,這時候再來一遍人云亦云的東西,也就沒什麼意思了。這樣既不能更好的用舞蹈的方式表現人物特點(讓人記不住或產生偏差),在文化解讀方面又沒什麼可表述的。

5.字幕

我是神煩這玩意,神煩,見它就煩。

字幕容易讓人在觀看過程中分神,並且中國舞劇的絕大多數字幕都對舞劇的劇情發展沒什麼卵用,從中也看不到對舞劇的點睛,只能看到對舞蹈的不自信和對觀眾的不信任。

我們群嘲過度解讀,是基於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考試意味著升學,對一些人也意味著一輩子,每個人歷練不一樣,怎麼可能對於一個本沒有標準答案的作品會生成普遍的標準答案,這是對於應試中某一方面的質疑。

但對於不牽扯人生大事的藝術作品而言,當觀眾去觀看時,自然而然會根據自己本身來理解體會作品,在介紹里告訴他們創作的大體的客觀環境就得了,這個時候不要去打斷他們,讓他們自由的去揣摩、去思考。你怎麼知道他們就看不懂,你怎麼知道他們不會在看懂之餘又產生新的有趣的想法呢。我認為藝術作品從創作出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僅屬於藝術家了,說的唯心些是不再僅屬於此刻這位藝術家了,不用說觀眾過度解讀,有時過上一段時間自己看自己的作品都有不同感受。

我國的觀眾雖然總體對藝術的欣賞水平不如其他一些老牌藝術國家,但不意味著他們什麼也看不懂。

三、

我本科的建築學概論老師曾跟我聊起,他去國外一座知名教堂,當時剛好裡面做禮拜,本來教堂結構就高聳,那天陽光角度也很好,透過彩色玻璃把光影折射到地面上,這個時候管風琴一響,唱詩班一唱,所有的聲音通過牆壁一反射,「那種心靈上的震撼,讓我當時就想跪了」。

之所以「震撼到想跪」,是宗教所導致的么?並不,老師不信教,這是建築和環境的原因。同樣,之前說過現在的舞劇有舞美強於音樂強於舞蹈強於劇情的問題,歷史劇的視覺效果大都或精緻或宏大,普通觀眾覺得這樣很美,很好看,這個好看是基於視覺效果的好看上,是基於精美舞段的動作技能的好看上,是基於對舞劇中出現的不同民族、不同時代舞蹈風格產生好奇心的好看上,而不是對舞劇整體、舞劇結構與舞劇內容的讚揚。

同時這也有從業人員和觀眾對待舞蹈的一個問題,舞蹈日漸趨於休閑化,以觀賞性為目的,大家都把舞蹈看做一個純粹的小孩,不往裡面摻雜繁複的問題,而是營造一個簡單的環境去往裡面填充故事,不是像其他藝術那樣用藝術作為手段去表達。沒有自我意識和對人性探索的藝術形式,它的存在感也不會太強。

現代的舞蹈作品,有站在上帝視角對傳統文化的解讀,有對自我身體的展露,唯獨沒有將舞蹈作為一種語言,一種手段去反映當下、反映民眾疾苦、反映世間百態、社會熱點,去借古諷今,去傳達舞蹈這種藝術的社會價值的。這種舞蹈的創作與表演,除了對劇情走向、編排手法、舞劇結構、舞蹈表現等能力有很大考驗外,對編導與舞者的價值觀世界觀依然有很大考驗。

在《熔爐》出來後,社會上有人說,韓國電影可以影響法律,中國電影為什麼不可以,當時我想到的問題是,只有電影可以去影響大眾么?同樣是藝術,雖然大眾對舞蹈的理解會更艱難一些,但正因此所以舞蹈就要安然的落在其他現代藝術的身後么?憑什麼。

——畢竟所謂「人民的藝術」不是能改變人民的藝術,沒有一項藝術有這麼偉大的功能,也不只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它應該還有能通過對現實周遭的舞蹈化,調動人民大腦的能力。


樓上回答的太認真了

我來不那麼認真的回答一下

這個題材吧。。其實也就是個題材。。歷史題材也只是拿過來借題發揮一下,主要看的,還是舞段

於平老師上課的時候給我們說過他寫舞劇劇本的經驗,他的觀點也很明確,舞劇看的就是舞蹈,劇根本就不重要

雖然我覺得劇本挺重要的,但在老師的觀點裡,劇只是一個串聯舞蹈的工具,絕對不是最重要的,所以這個故事編起來很容易,能自圓其說就行了

因為舞蹈在敘事上,的確是比較困難的

簡單來說,他是她舅舅這個問題,你就根本沒辦法用舞蹈說明白,所以這也就導致了角色關係的單一化,還有人物形象的臉譜化

因為就那麼點時間,沒功夫讓你用來交代太旁枝末節的東西

趕緊跳好舞才是正事

重要的在於,怎麼去處理舞段,怎麼去設計舞蹈

你看,所以這種歷史題材的舞劇吧。。。真的人家沒太重視這些歷史事件的作用,主要想的就是怎麼把能用的史實素材用上,編一個沒什麼大毛病的俗套的故事,然後把舞蹈排好了才是主要的

和孔導也算有一些私交,人家才華肯定是有的,但主要重點也不是放在故事上,心思都用在排好舞蹈上了

怎麼評價呢,我覺得從角色特點把握和塑造上來評價還好一點

把它當成一個普通的舞劇,別在意故事情節,只要過得去,那就還是從舞段編排上來評價,就更好了

就像關公,雖然兩位主演都是好朋友。。。但我還是要說,我覺得其實沒那麼好。。。

真的沒那麼好。。。雖然我們都是好朋友。。。雖然我非常認同他們兩人的表演,絕對好演員,一點問題沒有,但是

舞劇本身還差點意思

相比之下,昭君就成熟多了,中歌大手筆,花錢也敞亮,各方面都做的很好,舞段也比較精美

當然最好的還是剛演的李白了,李白雖然角色塑造的挺一般的,但除了獨舞,群舞的編排都可以說是非常之好看了,一個舞段好看不稀奇,一堆舞段都好看就很難得了

我非常喜歡,大家也都非常喜歡

但李白本身,完全被壓制了,獨舞部分非常俗套且沒有特點,挺傷感的,白瞎胡陽了。。。

好吧絮絮叨叨說了一大堆也有點跑題

大半夜睡不著覺我也就是隨便一答

有沒有人看也不重要

自娛自樂唄

以上


推薦閱讀:

[正義與善 58] 過去分析師 - 《歷史學家的美德》簡記
The Red Army一蘇聯足球興衰史(二)
【三國清談】:大賢良師的創意黏性
【史圖館】中國歷代疆域變化第十二版及新的中國歷史地圖系列
和大家一起看看書(37)-------西方政治思想史?

TAG:藝術 | 歷史 | 舞蹈 | 舞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