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智不依識中的『智』和『識』怎麼理解?


無論您怎麼理解,理解出來的都是識。而不是智。

智就好比是美酒。識就好比是污水。

無論是一桶污水加入一勺美酒。還是一桶美酒加入一勺污水。得到的。終歸只能是一桶污水。

無論您怎麼用您的意識去揣測到底什麼是智。您得到的終歸依然只能是智。

就像您怎麼和瞎子描述什麼是紅色,他終歸不知道。無論您描述的多精準,無論他理解的多深刻,他終歸依然,永遠,也不知道啥是紅色。

智是修起來的。是用禪定把妄心轉成智慧的。所以也叫轉識成智。

別琢磨研究什麼是智了。開始轉吧!!!


無分別叫做智,有分別叫做識。以下簡單解釋一下智和識的道理。

舉個例子來說,下雨的時候,情侶之間也許會覺得雨中漫步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但是對於上班族來說也許就是一件麻煩事了。同樣是一件事,產生了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分別。又比如說木凳、木桌本質上是木材,是碳氫氧等等元素的聚合體,他們的功用是人為加入進去的,離開人的識別,木凳、木桌僅僅是元素的聚合體。又比如說森林這個概念,森林是眾多樹木聚集在一起,在實際上只有樹木,森林是人為加以分別的。進一步來說,樹木是元素聚合體,樹木的概念是人加以分別的。

佛法致力於消除人內心的煩惱,比如某人對自己破口大罵,是不是內心很煩?但是如果挨罵的人聽不懂罵人者的語言,挨罵者是不是不會有什麼反應?那麼來說,同樣是罵人的話,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感受呢?這是不是因為自己內心在分別聲音所承載的含義,所以就起了煩惱。挨罵的人如果不分別聲音所承載的含義,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呢?

又比如說,別人比我錢多,穿得比我好,女朋友比我漂亮,會感到妒忌嗎?妒忌是不是因為自己在分別呢?如果不去分別,金錢、衣服、女朋友僅僅是很多很多的元素聚合體,就不會引起人的妒忌、憤怒,也不會引起人的貪愛,這樣就消除了人內心的煩惱。

所以,無分別是智慧,智慧滅除一切煩惱。


舍利子復白佛言。

世尊。若如是者云何為智。云何為識。

佛言。

舍利子。有四識住識。依此住故名識住。何者為四。所謂

色識住者 識緣於色 識住色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受識住者 識緣於受 識住受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想識住者 識緣於想 識住想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行識住者 識緣於行 識住行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轉加增長堅固廣大。

舍利子。如是等相名之為識。

復以何等名之為智。所謂不住五受蘊中 了達識蘊。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若有不住四大界中 能善通達識之法界不相離者 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謂能了別

眼所知色。

耳所知聲。

鼻所知香。

舌所知味。

身所知觸。

意所知法。

是名為識。

所言智者。於內寂靜 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

從境界生是名為識。

從作意生是名為識。

從分別生是名為識。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所言識者。住有為法。何以故。無為法中識不能行。

若能了達無為之法。是名為智。

又舍利子。住生滅者名之為識。

不生不滅無有所住。是名為智。


識,指開悟前的意識思維;

智,指開悟後意識轉依如來藏所生起的般若總相智,乃至般若別相智乃至一切種智。或者簡單理解為第八識如來藏本身也可。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大方等大集經》卷29

所謂依智,是說要能夠實證如來藏法身之後,才會有正觀佛法的真實智慧,才能照破生死煩惱之業,也才能夠在未來證得大乘涅槃的極果。而所謂不依識,則是指還沒有實證如來藏的人,完全無法善知如來藏的種種功德性用,像這樣的人只能夠以意識妄心來思惟想像佛法,完全落在蘊處界等的世間法中,這樣只會持續收集世間生死煩惱之業,而流轉無窮、眾苦難息。譬如說,現在有許多的佛學研究學者,背棄佛陀所教導的以實證佛法而發起真實智慧的正道,還說那些只是主觀的自由心證,卻偏好以所謂客觀的歷史考據、考古考證、語言學等等的現代方法來研究、推論佛法,這就完全是以意識妄心來思惟佛法,把凡夫的世智聰辯當成是出世間的般若智慧,像這樣的人,正是佛陀所訶責的「依識而不依智」的人。

三乘菩提之學佛釋疑(三):第81-84集

南無無上本師

南無十方三寶


四依皆是依於第八識真實心體性而說,云何依智不依於識?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色識住 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依智不依識,從修行角度看,不宜解釋的高大上,否則就成了玄學,同生活脫節了。

舉個例子,廣欽老和尚同弟子田野了散步。見一弟子采了一朵野花,問為什麼摘它。弟子回答,我看它漂亮,拿回去供佛。老和尚說,長在野地里的這朵花本來供養著十方佛,你摘下來後它只能供養你的佛了。

我們眼見色,心理路程-觸、受、想、行。一般都會產生「欲、貪、愛、念、渴」。隨著自己的欲貪走就是依識行。如果接觸境緣,心裡清楚明了,如實知自己是什麼感受,沒有欲貪則是依智行。

或者說,接觸境緣,不依自己的喜怒哀樂情緒,而是心情平和理智地面對、處理就是依智不依識。

真學佛的目的就一個,貪嗔痴斷滅無餘。哪個方法,能讓人速斷貪嗔痴,就是究竟法。


看樓上老法師引用

於內寂靜。 不行於外。唯依於智。不於一法而生分別。及種種分別。是名為智。

所言識者。住有為法。

無取無執。無有所緣。無所了別。無有分別。

即轉識成智 智識元無本自清凈 二者不一不異


猶如河水,智是水,識是波。非一非異。


謝邀……

然而很遺憾,這個題目,我不會。

抱歉了……

先佔坑,等我學習學習再來答……


科學是意淫,技術是做愛,科學技術就是發展各種意淫並實踐各種做愛,讓人類得到升華與進化。


推薦閱讀:

我師父說丨人生的道路,想向上走,都必須付出極大的辛苦
極限冥想030 | 「毒舌1:佛教,就是關於佛陀的一場誤會」
我師父說丨高遠的願必須落實到當下,行持才有力量
我師父說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怎麼辦?
極限冥想 - 專業版

TAG: | 修行 | 密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