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學家拉康提出的三界理論和佛教的三界理論有何異同之處?

具體參考https://m.douban.com/note/216479146/


佛教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就一般凡夫的理解來看,都是屬於拉康所謂的想像界的。而題主給的文章中以拉康的三界陪唯識的三性確實很有見地。

不論是理解拉康還是佛教思想,一個重要的前提的,不能吧「存在」理解為「在那裡的」,而應該視作「要去那裡的」。這是關鍵。

想像界的「自我」之所以得以成立,是因為符號界的他者,而符號界的他者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對於他者的趨向性。也就是說,一切存在,之所以在這裡,是因為根本性的要去那裡。以唯識宗的觀點來看,這要去那裡的趨向,也可以說要成為存在的意志,就是依他起性。

佛教三界的確立,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出於佛陀本身所設定的一種「治療方案」。想要讓人從煩惱中脫離出來,首先需要讓人將「自我」從當下的模式中拓展開來。也就是說,通過設定一個更為複雜龐大的「能指鏈」,讓此處簡單的循環斷裂,再通過將更為龐大的的能指鏈的虛幻性加以揭示之後,讓要存在的意志(諸行)本身,直接顯現。主體性在此早已無立足之地,因為所謂的個體,無非只是諸多趨向性的集合罷了。這趨向性本身,雖然得以被揭示為「實在界」,但單單揭示是不夠的,因為一旦揭示本身成為「目的」,原本動態的生成又變作了靜態的虛妄。所以,需要用一個新的方式取代原本的能指模式。也就是說,通過對一切可能的「趨向性」的完全把握,從而從被動的「流轉中」脫離開來。如果一切能指都得以在同一個境界中完完全全的得以展現,那麼一切分別自然無從安立,此是為涅槃寂靜。


推薦閱讀:

什麼是動力學心理諮詢?
陳諾:手把手教你最實用的自我分析方法(下)
不小心碰掉了路人的 iPad ,外屏碎了,對方說沒關係不用賠,但是我很愧疚怎麼辦?
為什麼智商低的人相對快樂些?
精神心理從業人員可以評價公眾人物的精神健康狀況嗎?

TAG:佛教 | 精神分析 | 佛學 | 拉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