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這段老子的治國理念。他比孔子看的更深遠,太相信人的自律性?
說一點個人淺見,
所謂「不知有之」可以這麼比喻一下:對於一個裁判來說,一場成功的球賽就是「自始至終大家都沒有意識到他的存在」的比賽,球員們全身心地奉獻自己的球技,觀眾們全部都忘情地融入氣氛,整個比賽自始至終都順暢平滑,如果不是刻意尋找,在轉播鏡頭上,你甚至根本看不到裁判的影子。
事實上,這是一個功力深淺的問題。只有對事物有深厚的理解和積累,才能生髮出合適的直覺和判斷力,在各種或微妙或緊張或複雜的局勢下,舉重若輕、寬嚴有度地把局面處理好。正如庖丁解牛那樣,對牛的結構瞭然於胸,才可以「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所謂「無為」,並不是一種狀態和方法("什麼都不幹"),而是一種能力和境界("不被紛雜的表象所迷惑,深刻地理解和洞察事物的內在規律,然後動用儘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導和配合"),這也即是所謂「治大國若烹小鮮」的道理。這句話說的並不是讓人民去怎麼做,而是讓君主去怎麼做。
太上,不知有之。也就是說,人民不知道有統治者的存在。
為什麼人民不知道有統治者的存在呢,因為人民並不關心政治,不關心自己的權益。人民為什麼不關心自己的權益呢,因為統治者已經讓人民過得很舒服了。所以大家沒有必要去在乎自己的權益(關注政治是為了提高自己這一階級的權益,而不是為了政治而政治,所以人民不關心政治的時代,才是最好的時代)。
讓國民都過的很舒服,考驗的是一個君主的控制能力。一個君主能力強,就會有太平盛世路不拾遺的結果出現。一個君主能力不強,國民過的不舒服,那麼無論怎麼呼籲怎麼提倡,國民也不會擁有「自律性」,因為他們過的不爽。
人不需要什麼自律,只需要過的舒服快樂就好了(別說這是什麼圈養,在一個每個人都擁有幸福的朝代,那個國家的智力水平是遠超其他朝代的,例如唐朝。)。老子看的確實特別遠。太上,即為老子理論中世間最偉大的君主,從其他篇章來看,老子對統治者的要求或者說對太上的定義就是聖人。 理想的君主與理想的政治制度和理想的社會是分不開的。就像《理想國》里,柏拉圖所描繪的烏托邦需要一個真正的哲學家來統治,老子的小國寡民式烏托邦也就需要一個這樣的太上來「統治」。但這裡的統治不是指一個政權對資源(包括人、財、物、土地等)的支配。這裡的統治是一個思想先進個體對其他思想較落後個體的引導。
老子雖然說了見素抱樸這樣的話,但老子哲學實際上是奸詐哲學,最起碼聖人他是奸詐的。他有慾望卻克制自己,刻意不追尋,他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就是要他以身作則。在一個小國寡民的社會裡,一個人,不管他是不是聖人,不管他是不是統治者,都會被大家所熟悉。而下知有之會是怎樣一種情況?我想,應該是聖人與黔首身份平等,說是聖人,因為身份平等大家卻不知道誰是聖人。
但這種假設也存在弊端,首先,人民不知道聖人是誰又是如何得知聖人的存在的?其次,聖人他身為聖人必然有與眾不同之處。人們何以不能發現他?也就是說,老子的理想君主和理想社會是存在矛盾之處的。不過這個君主和這個社會都是無法實現的,也沒有大必要去討論。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可以再次提出假設。比如:老子雖然思想前衛但生活在世俗中免不了受世俗影響,再加上那時候的中國對邏輯學不太重視,很多論述都是基於類比推理,比如孟子與告子把人的本性比做水的那段,因此老子的理論出現了無傷大雅的小小瑕疵。 其實還有許多想說的,但在此就不再贅述。那麼綜上所述,老子的理論可以作為修身大術,但不可以做治國要道,他與人類的發展是相悖的,人類的發展是自然界(包括人類社會與思想在內)決定的,符合老子人法地地法天的說法。如果不是專門研究政治、法制之類的人不必過分追求其中的政治意義。我們應該從書中提煉出對我們有所幫助的東西,比如其中的修身處世之道。謝謝。 最後我在此說明一下,我就是個剛畢業的高中生,沒什麼見地,有不盡人意之處萬望指正。可以討論但不喜勿噴。——智障教南方總舵主
舉一個現實的例子,比如說洛克菲勒家族和摩根家族對某大國的控制,基本上就可以算是這一句的寫照。
受不了了,有為法解釋無為法!就第三個有點門道。但是這位道友,你不至於把出神入化這種微觀意義,跟太上這種宏觀意義扯到一塊去吧?就算無不可為,是不是也有點跑題了?就算你到了通過理解自身折射萬物的境界,是不是也要考慮一下他人的理解能力。
,
最受不了的還是第4位仁兄!我都像說髒話了。一個遊戲規則罷了,還太上?既然你都懂了怎麼試試?能看見的你懂了,看不見的哪?一個隨時都會崩潰的遊戲規則,要是太上的話,早就世界末日了。。這玩意……魚知道水嗎?他知道道水是何物嗎?他離開的了水嗎?他不怕水嗎?那魚兒們為何會不斷的競爭優勝劣汰?水中的世界是魚兒互相競爭的結果。你出口的話,是很貴的。不敢在說了就是民主和選舉
推薦閱讀:
※《薩祖煉性歌》淺解
※怎麼理解「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一天一章《道德經》(9)
※《道德經》:大道至簡,為什麼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解老:《道德經》第三十一~三十三章 死而不亡者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