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純金為什麼用24k表示,而不是23k或25k?


第一次回答跟自己專業有關係的問題。想想有點小激動,尤其是作為一個學渣。會比較長,是個數學史為基礎的回答。

24K 這個詞有兩個部分 K 是英文Karat的簡寫。24K 代表的是純金,實際上是24:24比例的黃金。也就是總重中有24/24的黃金,100%的。

實際上小數的概念出現的非常晚,在進入11世紀印度計數法輸入歐洲以前,小數和小數點的概念是不存在的。現在雖然我們成為阿拉伯數字,這套計數法的發明人其實是印度人,主要是通過阿拉伯帝國的崛起帶到了其他地方。現在看來小數,百分比是一種精確的表達,但是在以前並不方便。首先百分的度量很困難,尤其是缺乏恆定標準的時候。今天在菜譜等配比方面依然使用比例制,可見比例值的高適應性,在相對重量上遠比百分制好。

Karat 的辭源是古希臘 κερ?τιον ,或者阿拉伯語中的 ,意思是長角豆的種子。Karat 本身是 15世紀英文中 carat的變體,而carat 現在翻譯為克拉。克拉和黃金的K有什麼關係?

故事是這樣的。羅馬時期,數字採用的是12進位,為什麼採用12進位至今沒有很準確的結論。古希臘採用的是10進位,旁邊的古埃及也是10進位,古把巴比倫是60進位。古巴比倫的60進位在古希臘時期被伴隨著天文計算引進到古希臘,也一同採用了60進位,這就是為什麼今天的圓一周是360°,而時間單位都採取了60進位。12進位一種解釋是圓的6等分再加上一次2等分,也就是日晷計時原理。同樣我國雖然離著十萬八千里確在時間上採用了12等分,這一跟日常計數完全不同的進位,很可能是因為儀器決定了進位。而我國的重量採用16進位,2^4很可能和稱的製作有直接關係,4次2等分能夠完美的16等分一根木杆。

回到古羅馬的12進位上來。古羅馬重量單位1 libra = 12 unica,unica 就是 ounce/盎司 的拉丁語。而 unica 這個詞 本身就是 1/12 的意思。1 unica = 12 siliqua, 就是 1 siliqua = 1/144 libra, 用十進位理解就是 1% libra。而 1 siliqua = 1 粒長角豆種子的重量。長角豆這個物種的種子重量非常的均勻,是一種天然的砝碼。

A siliqua is one-twentyfourth of a solidus [coin] and the name is taken from the seed of a tree. 1siliqua的重量是1/24個solidus金幣的重量。

而solidus是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發行的一種純金金幣,又稱蘇勒德斯蘇幣,又譯索里達。採用24粒豆的重量,也就是 24 siliqua,2 unica 2 古羅馬盎司的重量,估計是大小比較合適,4.5g左右。也就是24K純金的由來,古羅馬在做純金金幣的時候,決定用24顆豆那麼重的金子。要是用的是23顆,那就是23K純金了。不過羅馬人應該不會採用23這麼一個素數,超不方便的。而珠寶上的K制由此採用了24為分母的純度比例。

歷史上,使用金銀貨幣製作珠寶原料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金銀貨幣的純度跟後來使用的純度名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例如sterling,925銀純銀,本身也是一個分數重量單位的名稱,(早期很多單位分數,1/2,1/4,1/12,等等都有自己的名字,估計是跟埃及人學的,埃及人的單位分數系統,每個都有自己的名字),後來作為硬幣,現在英國依然有用sterling代指錢的用法。美國也發行過900純度銀幣,後來900純度也被稱為coin silver。

古埃及的分數系統,除了規律寫法的分數線外,一部分分數有自己的專屬符號。古羅馬到歐洲歷史上紛亂的各種1/n的名稱可能跟埃及人對單位分數的愛有關,古羅馬的重量單位裡面就包含一大批這類單位分數的專屬名稱。看的你頭疼。法國人數數算啥,看看古埃及人。。。

規律的分數是這樣寫的。

羅馬12進位系統一直在英制系統里得到了保留,包括盎司、英尺英寸等。

17世紀科學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需要一種比12進位更好的適應10進位運算系統的,用科學定義的公度單位,18世紀,現在的國際單位制就誕生了,伴隨著法國大革命,歐洲國家紛紛改投國際單位門下,包括黃金度量比。因為稱量儀器的發展,24作為一個基礎比值的先進性消失了。2,3, 4,6,12 都可以整除24,比起10進位,其實12進位在比值方面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儀器發展了,這種優勢就不在了。所以你今天看到的歐洲珠寶上的戳記都是925=925‰,750=75%=18/24 K的千分數戳記。一件珠寶說是法國做的,然而上面只有個18K,╮(??ω??)╭~ 你被騙了哦,要麼是750,要麼是兩個都打。鉑金作為一種很晚才用用在珠寶上的貴金屬,從來沒有在任何國家地區時間使用過K制。

另外一方面K制的珠寶戳記是美國保留下來的,美國同樣保留了英國留下來的其他12進位單位。相對發達較晚的國家,很多受到美國的影響採用了K制。包括中國,日本等。不過銀製品採用的依然是千分數系統。╮(??ω??)╭~

出了Karat系統外。17-20世紀初期,歐洲部分地區對銀製品採用的是16為分母的Loth系統。而俄羅斯採用過96為分母的Zolotnik系統。96剛好是16, 24的公倍數,轉換起來應該很方便,而且很接近100, 雖然有點粗糙,但是能很簡便的跳到百分制。所以俄羅斯的古董上會看到一些56,84的數字,也就是14K,21K。

而珠寶用的克拉 carat 跟K制有什麼關係? carat是出現在國際單位制之後的,1g差不多是5顆長角豆種子的重量,所以又採用長角豆作為了單位。長角豆它就是個便捷砝碼。而carat 很可能是為了區別Karat,採用了原本單詞的寫法。

在義大利的古董上還常見一種比值 寫法是 "5 ÷ 13", 意思是含銀(不是純銀)部分佔總重量的5:13。這類古董通常是器皿,含有一些非銀的組合部件,例如酒瓶的軟木塞,玻璃瓶子等等。

PS,日常生活中,我國的傳統桿秤其實是個超棒的發明,天平那就是戰五渣。


不請自來~

查了一下,得到的信息有兩個說法:

1,羅馬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新鑄造了一種金幣,叫做solidus,1塊solidus要用到1/72libra(羅馬的磅)的金子,而1塊solidus用到的金子和24塊siliqua(羅馬的銀幣)用到的金子是一樣多的,所以金子是這麼分24份的。而歐洲文化大多源於羅馬帝國,所以,就這麼沿用下來了。

2,一個不知道名字的皇帝(反正有鍋皇帝背+1s)要鑄造一種叫mark的錢幣,而1塊趙又廷重24克拉,然後皇帝發現mark太軟了(因為純金很軟),所以就參了其他金屬。之後,就用24份來作為相對計數的標尺。

扯遠一點,這和當時數學的發展,用的12進位也有很大的關係~


1024的縮寫,對,就是湊個整。。。。。。


k(karat)在純度單位中數值被定義為為1/24,所以24k=100%。它和carat同源,名字都是來自於一種產自地中海沿岸角豆樹的種子。

至於1k為何等於1/24,而不是1/10,不是1/23,不是1/25,也許是1天24小時,也許一年24個節氣,也許有高人知道這個來源並且可以提供文獻資料。


推薦閱讀: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