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在中國欣賞交響樂、歌劇和室內樂?為了圖一個熱鬧還是升高逼格?
我一直搞不懂,聽交響樂,對一個連四部和聲都不懂的人有何實際意義?除了長槍大炮,飛機刺刀一類抽象空洞的成語,只剩,一張張第一現場曬在朋友圈的門票,這是種恭維還是時代善意的迎合,別人我管不到,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在真正的感受美的前提下,使自己能夠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作品帶給我們的精神感悟?請求指點迷津。
有的人確實是為了裝逼去聽的,不過都比不上題主為了裝逼而提問來得噁心。
卸腰。
原來懂四部和聲是聽嚴肅音樂的前提條件啊,看來我的樂理課收費得再提高。翻譯成現代漢語:
為什麼別人都是傻逼?
為什麼就我不是傻逼?別說歌劇、交響樂了,對絕大部分人來說,聽任何音樂都是看熱鬧。你說大街上隨意抽一百個人,有幾個人能識五線譜的?鳳凰傳奇的歌可簡單,你能把其中用到的樂理知識說出來么?
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任何行業,外行永遠是絕大多數。音樂就是這樣。交響樂、歌劇有其受眾,京劇崑曲有其受眾,流行樂有其受眾,搖滾有其受眾,最炫民族風小蘋果之類也有其受眾。除了個別人外,其餘的必須承認,自己就是聽自己喜歡的那類音樂就是因為那時候更舒服更爽,至於為啥更爽,如果不引用專家們的話長篇大論,自己還真說不出一二三來。另一方面,誰喜歡啥音樂自然維護它,自然會找理由拔高自己所愛。喜歡歌劇的會說自己格調高,喜歡京劇的說自己領會傳統文化精髓,喜歡流行樂的說自己跟隨時代,喜歡搖滾的說自己遵從內心,喜歡小蘋果的還說自己是接地氣呢。
回到話題,喜歡看歌劇交響樂的人,沒有什麼逼格高不高的,是一種愛好,刻意拔高和貶低都不合適。人家就是喜歡聽,聽著舒服,因為如此所以自然維護愛的音樂,這沒啥不對的,都是人之常情。非得給人家往逼格靠就不對了。最好的辦法就是他聽他的歌劇,你聽你的小蘋果,各玩各的。當然,至於個別人云亦云裝逼者,聽一兩段歌劇標榜自己逼格高者,那就請他多聽努力聽盡情聽,看丫吐不吐。既然都說了「別人我管不到」,那麼發在朋友圈的照片你激動個什麼勁兒呢?
題主啊,作為一個懂「四聲部和聲」的人,我表示聽音樂會的時候完全用不上啊!想裝逼都裝不成啊!如果整場音樂會我都在邊聽邊分析和聲,那票錢(如果買票了的話)就完全浪費了啊!
另外,是否在題主心中,音樂史是這樣的:
最初,一片混沌,世界上是沒有音樂的。突然有一天,咣當一個雷,從天上掉下來一個火球。
人們驚嚇平復後,發現掉下來的火球,其實是一本紅皮天書。上書幾個大字:《毛主席語錄》。哦不對,是《四部和聲》於是有些人就開始研究這本書,逐漸的有了音樂然後有了各種樂器和演奏者音樂逐漸發展起來但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局限在看過這本天書的極少數人圈子中。後來沒看過這本書的人為了裝逼,才開始去聽音樂會,不懂裝懂,妄圖顯得自己高雅。……其實題主,你猜對了。
我們一定要把沒看過《四部和聲》但卻妄圖音樂會的裝逼者揭穿。而且我還有個秘密:其實天書並非一本。我們還要把沒看過《家常菜譜》卻妄想冒充廚師做飯討好女人的壞男人揭穿。我們還要把沒看過《健身指南》卻每天跑步妄想健康的人們揭穿我們還要把沒看過《挖掘機實用操作技巧》卻想報名藍翔的人給揭穿……好吧,開玩笑了。半夜失眠手機打字累死我了。對了,最後提醒一下,和聲就是和聲。想有幾個聲部就可以有幾個聲部。為何非要加一個「四聲部」的定語呢?總譜都沒背下來還聽個蛋的音樂會,對牛彈琴囫圇吞棗。
我不排除有一部分人確實是為了凸顯自己的高雅,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但其實在我看來,欣賞什麼東西和懂不懂完全就是兩種概念。沒有任何情緒的跟題主交代一件事情,我一點兒樂理知識都不懂,學過一段時間吉他,但是什麼都沒學會就放棄了。後來在很長時間內覺得自己不適合學音樂,可能沒有耐心和毅力吃不了那個苦。但是我花了很短的時間弄明白一件事情,我真的很喜歡聽音樂,哪怕我什麼都不懂。
我最開始喜歡大眾流行歌曲,後來初二開始聽搖滾樂,接著迷上了new age,隨後是爵士、電子、在後來有錢買好耳機之後開始聽古典音樂,發現打開了另一片天地......然後又開始聽上個世紀的粵語歌,慢慢又聽回了搖滾,然後是哥特、仙音、暗潮、黑暗民謠,現在迷上了liszt。然後我到現在還是不懂音樂。但是聽音樂真的給我帶來了很多超越所有世俗價值的東西。我覺得喜歡一個東西或者熱愛某種事物不一定要去懂。就好比你喜歡一個人,喜歡就好了。誠然,多懂一些是好事,但對於我來說,那樣太累了。這個世界有創造者就要有消費者。那麼多大廚做了那麼多盛宴,可是我一道菜都不會,那又有什麼關係呢,我會吃不得了么。(我說的只是一個角度而已,抱歉我不能解答您所有的疑惑,我只能為您這個大的命題提供某種可能性。)即使我對交響樂一無所知,為何我不能是因為想嘗試一番去聽,而非得是為裝逼去聽呢?題主這種問法和譏諷盡顯心胸之狹隘,自覺聽交響樂高人一等,乃真裝逼也。
按你這麼說不懂四聲部和旋就去欣賞交響樂是生逼格。
那是不是除了美院畢業的別人都沒資格看畫了?除了搞體育的。其他人沒資格看奧運會了?不是歷史系的學生就沒資格進博物館?你不是工人沒蓋過樓房就沒資格住房子啦?不是學物理的就不能用電?
這麼說有些過分吧。國內現在正在提倡藝術下鄉。讓藝術走進老百姓的家裡。你這倒好。反其道而行了。我不想問那半幫人有什麼問題。我反而想知道題主你為什麼這麼容不得別人好。只許你一個人「發自內心的感受到作品帶給你的精神感悟?」你憑什麼覺得別人感受不到?你以為欣賞藝術是解小學數學題呢?非得有個12345 ?必須得懂點什麼才證明你有資格去看音樂會?這種東西就是消遣的東西啊?難道看一場歌劇必須要寫一篇2000字的論文? 題主你活得也太累了吧。…
…我這麼氣憤因為我也是題主口中為了升逼格去看劇的人。 我就是喜歡看音樂劇你咬我呀!我就是不懂你那個什麼什麼和弦你咬我呀!我就願意買票你咬我呀!我花六七十磅買張票你還不讓我發條朋友圈啦!我就發我就發我就氣死你!最討厭你這種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人了音樂本質不就是好聽嘛?好聽不見得能聽懂,聽懂不見得好聽,網上那麼多中文的網路歌曲你都能聽懂,但全都好聽嘛?
中國人早年習慣了網上免費下歌曲,現在花錢去給喜歡的樂團捧場到變成「裝逼」了…
話說現在去聽音樂會有那麼貴嗎?絕大多數級別的樂團100左右的票也不是沒有,100塊錢你讓幾十人甚至「打飛的」千里迢迢,用幾十年修鍊的技術給你演個2.3小時真的很貴嗎?
音樂不分高雅與低俗,難聽的叫噪音,好聽的叫音樂,想太多了的叫矯情。我喜歡旅遊。幾本護照蓋滿章了。不喜歡旅遊的朋友有說我裝逼的。我喜歡音樂劇。平時只愛看電影的朋友也說我裝逼。問題有誰拿自己真金白銀還有最最寶貴的時間十年如一日去裝逼啊。現今的中國有種現象。別人幹什麼都裝逼。你最樸實。啥都不幹。除了吃吃喝喝生娃工作才是活著。
指點迷津算不上,簡單聊兩句看法。
問題中所指的西方音樂,從巴赫這一尊神開始已經流傳了幾百年了。這其實沒什麼值得拿來說事兒的。
值得說的是,它在這幾百年間經過一代代音樂家的努力和一個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影響下,始終在沿著一條理性的發展道路在不斷地演變豐富。如果說這樣的藝術種類或者形式之中不存在令人折服的內涵,肯定在信口胡言了。
針對題主疑問,我個人認為,古典音樂適合任何國家,任何文化,任何人種的受眾來欣賞。因為古典音樂帶來的共鳴是直接通過情感來傳達的,任何一個心智健全,情緒感知力正常的人都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美。所以題主所謂「圖熱鬧」和「提升逼格」之類的措辭,無非是因為內心對古典音樂的定位判斷失衡,而抬高了別人的格調,看低了自己的品位。
最初開始聽古典音樂時,我最好的建議就是靜下來。當然已經習慣於聆聽的朋友,任何時候都可以投入其中。而在最初嘗試時,心事太多和情緒低沉,或許會比較難於進入狀態。古典音樂比起流行音樂,大多篇幅較長,情緒鋪墊也更為緩慢細緻,如果不能靜下心,聽了五分鐘一定會失去耐心。但是你再想想,是五分鐘速射爽呢,還是二十五分鐘的纏綿之後噴發爽?
所以,平靜下來,用心去聽其中的旋律,去聽它是怎樣變化的,要去向哪裡,變成什麼樣。用心,也很重要。不知道別人如何,我每次用心聽完馬勒二或者貝九這樣的作品,都會有一種高潮之後的疲憊…
大概就是這樣。順便一提,我也不太贊成「入門最好用莫扎特貝多芬」這樣的觀點,每個人的經歷和聽音樂的心境都不大相同,聽不同的作品都可能感知到那種微妙共鳴的快感。
以上個人愚見,寫給那些真的想去嘗試古典音樂的朋友們。相信我吧,古典音樂中囊括了人世間所有的情感,它不會拒絕人們,只有人們在拒絕它。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覺得別人的逼格太高,是因為自己太low.」
今天很開心滴找到了朱曉玫老師版本的《哥德堡變奏》高音質版,一邊聽一邊上知乎就看到這問題,不由得會心一笑啊。
我希望題主你也能夠在面對自己的朋友圈的時候,會心一笑。
君子和而不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繽紛色彩閃出的美麗,是因他沒有,分開每種色彩。
唉,不過這首歌里也唱到:自信可改變世界,問誰又能做到?
PS:知道四部和聲,和欣賞交響樂一點關係沒有,真的。你明明是羨慕嫉妒恨嘛……有木有搞錯……居然好意思來問這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