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哥說:融合新聞

一、融合新聞出現的原因

1. 技術的進步。隨著網路的普及以及電信技術的進步,互聯網已經當仁不讓成為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後的第四大媒體,並且對後者形成了強烈的市場衝擊。相應地,媒介形態也在裂變中發展,門戶網站方興未艾,各種手機應用也迎頭趕上。傳播媒介的革新,促成了新聞傳播方式的轉變,為不同媒介間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

2. 自媒體的出現。自媒體的出現加速了融合新聞的出現。以往,只有新聞製作單位擁有新聞發布權,自媒體的出現使得普通民眾也擁有了發聲的機會,傳統媒體很難「壟斷」新聞信息的發布。尤其是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中,第一手的圖片、視頻不少出自普通民眾,而非職業的新聞從業人員。自媒體在新聞傳播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也倒逼新聞製作方式的轉型升級。

3. 媒體競爭的加劇。媒體競爭的日趨激烈也是促成融合新聞出現的重要原因。新興傳播媒介打破了傳統媒體間相對平衡的競爭狀態,單一的、線性的新聞報道方式對受眾的吸引力逐漸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報道方式多樣靈活並且兼容互動的融合新聞模式。傳統媒體也開闢新媒體業務,整合處理新聞信息,大量生產製作融合新聞,以便在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主動。

二、融合新聞的主要內容

(一)傳播主體

「融合新聞」指的是通過對多媒體的準確應用,達到保證新聞準確、快速傳播目的的活動,通過對「融合新聞」具有的優勢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它的出現不僅打破了傳統觀念中新聞行業工作者進行新聞傳播時所具有的特權,還改變了傳統媒體的信息結構和新聞工作者面對突發新聞時使用的工作形式。除此之外,「融合新聞」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在新聞處理過程中傳統媒體所具有功能的準確呈現。

(二)工作流程

「融合新聞」是依託於不同媒介的融合而出現的,諸多公司將「融合新聞」應用到自身運作機制中的成功,也從側面說明了「融合新聞」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想要使自身在不斷變化的新聞行業中始終處於有利位置,傳統媒體的當務之急就是將運作模式和工作流程進行創新。

(三)信息結構

傳統媒體獲取新聞的渠道較為單一,很難實現對信息的高效獲取,隨著技術的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在不斷增加,公民在對新聞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所具有的作用也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這一現象的出現對新聞所面對人群結構的優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也就是說,在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成為了面向集體的傳媒,傳統媒體具有的缺點也被逐一彌補。

三、融合新聞的操作

1. 採集並佔有大量新聞素材。和傳統媒體完全依賴記者完成素材採集不同,融合新聞除了記者供稿,還採用普通用戶上傳到網路的多媒體素材進行整合。為達到最好的新聞呈現效果,融合新聞編輯必須採集並佔有足夠的新聞素材,獲取不同媒介元素呈現的新聞原材料,大力發掘與本次報道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海量的新聞素材來源為新聞呈現「多中選優」提供了可能。

2. 挑選整合新聞資源。網路相較傳統媒體幾乎沒有容量限制,融合新聞並不是對於採集信息的全部呈現,讓用戶淹沒在海量的繁雜信息中。製作融合新聞,必須有所取捨。在形式上,選取和新聞本身相關性最高、最有價值的內容,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整理出來;在呈現形式上,不是機械地應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互動設置和超鏈接等所有元素,而是選取部分元素合理融合,恰到好處地配置所有資源,達到新聞傳播整體效果最優。通過對新聞信息的發現、鑒別、轉換、整合、展示和增值,新聞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得到提高,也使得融合新聞的核心競爭力得到增強。

3. 設置互動板塊。受眾不僅是新聞事件的旁觀者,在新媒體環境下也是新聞報道的參與者。國外媒介融合專家認為,現在我們已經到了一個既要使用新聞傳播,又要運用人際傳播的時代。新聞報道過程中要考慮到嵌入式運用人際傳播中的「社交媒體」,盡量發揮每個人都是作者和評論者的作用。通過互動功能,受眾發表意見評論,填寫網路調查和一鍵分享。甚至用戶評論本身也可以變成新聞素材,名人評論可以單獨作為新聞刊發,相對集中的民意可以形成社會輿論。與受眾的互動、交流和反饋,讓新聞報道更加全面、豐富和深刻。

四.融合新聞的典型案例

1 《雪崩》

《雪崩》是新聞媒體第一次嘗試在單一新聞故事的報道和呈現中集中使用多媒體形式和互動技術。這一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對新聞界造成了「雪崩」般的震撼效果,之後各家主流新聞媒體機構都開始嘗試「雪崩風格」的網路新聞報道,代表作品包括英國《衛報》的《解密國安局檔案》,《國家地理雜誌》的《刺殺肯尼迪》,《紐約時報》的《巨鯊戲小蝦》等。

《雪崩》生動描述了發生在華盛頓州喀斯喀特山脈一次驚心動魄的大災難,全面記敘滑雪者的罹難過程、講解雪崩的科學原理。它發表之後在六天之內就收穫了290 萬次訪問和350 萬次頁面瀏覽。《雪崩》的意義在於它基本奠定了融合新聞的內容形式以及在敘事理念上的基本框架。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的成功並不是一個偶然。

2 《巨鯊戲小蝦》

《巨鯊戲小蝦》是《紐約時報》在《雪崩》之後的第二年製作的又一部融合新聞作品。這部作品和《雪崩》所建立的敘事邏輯基本保持一致,但在敘事原則的開掘和運用方面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因此,它也再次為《紐約時報》贏得聲譽,在當年榮獲素有「互聯網奧斯卡」之稱的威比獎的「最佳視頻和動畫應用」大獎。

該新聞的背景是關於我國和菲律賓對於南海的領土爭端,聚焦於南中國海仁愛礁的一艘二戰時期廢棄的軍艦謝拉馬德雷號。菲律賓政府從1999年開始,把這艘擱淺的軍艦作為一個後啟示錄性質的軍事要塞,一小隊菲律賓士兵常年駐紮在那裡,在極度的精神孤寂和肉體折磨中生存著。報道該新聞的團隊隨著一艘菲律賓漁船登上了這艘軍艦,故事也由此而展開。

五「融合新聞」對傳統新聞行業帶來的挑戰

(一)公民媒介素養

「融合新聞」不僅指的是將不同新聞傳播媒介進行融合的活動,同時它也是實現公民通過網路技術參與到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活動。因此,當獨立於媒介而單獨存在的公民參與到新

聞傳播的過程中時,媒體自身所具有的群眾化特質被更加明顯地表現了出來,並且逐漸向公共的交流平台靠攏。在該平台中,新聞行業的工作者和公民二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所以不同人員針對同一新聞產生的觀點也必然會有所不同。

(二)新聞行業工作者

通過對應用「融合新聞」取得成功的企業進行研究就可以發現,在完成媒介融合後的新聞行業,普遍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高素質人才:首先是從新聞管理者的角度出發,在融合背景下,媒體管理人員需要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並且可以保證將新聞傳播過程中需要應用的媒介進行準確選擇、科學運用的方式,使新聞的內容變得更加完整。由此可以看出,「融合新聞」對新聞管理者的要求體現在策劃、技術和管理三個方面,而符合上述要求的複合型人才,僅僅通過學校培養是難以獲得的,而是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和磨鍊,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其次是在融合背景下,對新聞工作者在技能方面的要求與過去相比更加嚴格。以美國為例,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新聞採集的人員具有非凡的業務能力,不僅可以為報紙和網站撰寫文字稿,還可以為電視台拍攝相應的新聞視頻。當然,複合型的新聞行業人才是由現有工作者通過不斷的培訓和實踐所獲得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才培養方面尚且存在一定的不足。

(三)媒介規制和管理

傳統新聞行業通常選擇相對單一的形式作為傳播媒介,如報紙、雜誌等,而應用的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電視通常應用圖像以及聲音的方式進行新聞的傳播,這對於新聞行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融合新聞」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傳統媒體的局限性,雖然對新聞內容進行的採集工作仍舊是一次完成,但加工和傳播的方式卻變得更加多元化,這樣做的好處在於能夠保證對新聞內容的深度挖掘,並且形成相應的產業鏈,通過將現有媒介進行有效整合,保證新聞的高效傳播。另外,對媒介內部進行的改革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在突發新聞的採訪和報道中,應用「融合新聞」的相關思路對組織機制進行改革,選擇專業的小組前往事故發生的現場進行採訪作業,需要注意的是,此時該小組不再是作為傳統的「記者」存在,它的作用在於為其所在集團的所有媒體進行新聞採集,這就決定了該小組對新聞進行呈現的方式也更加豐富,除了常見的文字和圖片以外,還包括錄音、錄像等,但由於在以小組為前提所開展的新聞採集和載體二者是互相分離的,因此最終的成果也不應由單獨的載體佔有,用《管理學》的內容分析這一現象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新聞小組屬於一種網狀的管理模式,不同新聞都具有與之相對應的媒介,而不同媒介也能夠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將自身的功效進行最大化發揮。也就是說,正是由於新聞在內容、表現形式等方面所具有的差異性與媒介相呼應,才使其最終成為了保證相關工作高效完成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顧 潔:《融合新聞敘事的邏輯與原則——以《雪崩》《巨鯊戲小蝦》《繼續活著》為例》[J],新聞記者,2017(1)

2王新雨:《融合新聞生產流程再造》[J],新聞知識,2017(7)

3曲 宏:《新媒體背景下的融合新聞報道》[J],青年記者,2017(5)

4何晨冬:《基於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傳播變革——談「融合新聞」及其挑戰》[J],新聞研究導刊,2017

5覃聖雲, 塗開:《媒體融合新聞差異化傳播研究覃》[J],社會科學家,2016(2)


推薦閱讀:

我是怎麼考上北大新傳MJC的

TAG:傳播學 | mjc | 新聞傳播專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