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牛和羊其實是同科動物

  • 牛科動物的角中空,不分叉,固定不脫落;為放牧或吃嫩葉的動物,常見於東、西半球的草原、灌叢地或沙漠地區;多數品種成大群生活;肩高差別很大,從25厘米高的羚類到2米高的美洲野牛,約有138種(包括家牛、綿羊、山羊),其中有些種類對人類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其他的如大角羊和有些羚羊則為狩獵對象,以獲取其肉、角或皮。
  • 牛科是有蹄類中最成功最進步的一科,包括現存半數的有蹄類。牛科多雌雄均有角,骨心和角鞘終生生長,門齒和犬齒均退化,反芻功能完善。牛科種類繁多,其科以下的分類爭議也多,可以分成多個亞科和族。牛科並非起源於非洲,但是現在在非洲卻最為繁盛,其中有些亞科是非洲所特有,有些雖非非洲所特有,但是在非洲的種類最豐富。在非洲之外,亞洲牛科的種類也較豐富,歐洲和北美洲也有少數,而南美洲和大洋洲沒有原產的牛科動物。牛科除了牛亞科的牛族統稱為牛,羊亞科的羊族統稱為羊外,其它多統稱為羚羊。

  • 牛科動物起源於中新世,是由原古鹿類分化的一支混雜而進步的支系,在上新世和更新世,向著很多複雜的適應輻射方向發展,歐亞大陸是它們早期發展的區域,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中部和東部地區是早期偶蹄類輻射的中心地區,很多牛科動物的化石在中國的上新世和更新世的地層中被發現,包括原始牛、水牛、野牛、羚羊和轉角羚羊等。
  • 在中新世時期的北美洲出現了叉角羊,是牛類分化出來的一支,體形似鹿,它們既有扁平而彎曲且不脫落的角,又有鹿角似的分叉結構,現在大部分種類已經絕滅,仍然生活在北美洲大陸的叉角羚則是叉角羊分化中殘存的種類,被看作是介於鹿類與牛、羊類之間的一個類型。

中新世大陸分布

  • 中新世為地質年代新近紀的第一個時期,開始於2300萬年前到533萬年前,介於漸新世(Oligocene)與上新世(Pliocene)之間。中新世是由查理斯·萊爾所命名的。這個名稱來自希臘語με?ων(meiōn,英語意為"less")和καιν??(kainos,英語意為"new")在英語中的意思是"less recent",即"距離現在還早"因為這時的現代無脊椎動物比上新世少18%。
  • 地球在從漸新世衍進到中新世再到上新世的過程中進入了一連串的冰河時期。中新世的邊界並不能依靠一個單個的地理事件來劃分,而是由從更溫暖的漸新世到更冷的上新世之間的多個不同區域事件組成的。
  • 中新世的動植物已經相當程度地現代化了。哺乳動物和鳥類的地位已經確立了下來,鯨、海豹和海藻也開始擴張到其他地區。中新世是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主要時期,這導致了亞洲季風模式的改變,同時也影響了北半球的冰川。
  • 在牛科動物中,一般將牛屬、水牛屬、倭水牛屬、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的動物通稱為牛類,共有大約16種。牛類是哺乳動物中最後出現的一個類群,很可能起源於原始的羚羊類,隨著進化過程,體形演變為高大而健壯,四肢粗壯,達到頂點的便是非洲野牛屬和野牛屬。牛類的共同特點是雄獸和雌獸頭上都有表面光滑的角,並且緊靠著枕骨的兩側長出,角的基部遠遠地分開,吻邊沒有毛,尾巴較長,末端有簇毛串,眼睛前面和趾間沒有臭腺,雌獸有4個乳頭等。
  • 牛屬中共有8種,其中包括家牛和它的祖先原牛和瘤牛。現在世界上大約飼養著11億隻家牛,大約500個品種,依照其用途分為乳用種、肉用種、肉乳兼用種和肉用與勞役兼用種等。一般認為歐洲系的家牛是在大約7000年以前由生活於歐洲及非洲北部的原牛經過人工飼養、培育而成的,原牛體形雄偉,頸部有小的肉垂,頭頂有飾毛,從前的數量很多,後來隨著森林被大量採伐而逐漸減少,並於1627年絕滅。亞洲系的家牛的祖先可能是生活於印度的瘤牛,這兩個家牛系是否同種尚不清楚,但家牛都是它們的後代,以及它們的雜交品種,共同特點是角的橫斷面都呈圓形,背部低平,有13對肋骨等。

  • 牛亞科(Bovinae)是分布比較廣泛的亞科,也是僅有的可見於非洲和亞洲之外的兩個亞科之一,但是分布中心還是在非洲和亞洲南部,其中亞洲東南亞還有新種被發現。
  • 牛亞科多體型較粗壯,其中包括有角類中體型最大的成員,不善於奔跑。牛亞科可分成牛族(Bovini)、藍牛羚族(Boselaphini)和藪羚族(Tragelaphini)。
  • 牛族包括現存有6個屬,其中多種馴化成了家畜:牛屬(Bos)是牛族最大的一屬,野生種類分布現局限於亞洲南部、東南部一帶,北到青藏高原、南到爪哇,其中氂牛(Bos mutus)生活於青藏高原,其它現存牛屬成員除了家畜外均生活於熱帶森林和林地。水牛屬(Bubalus)僅水牛(Bubalus bubalis),也有人分出不同的種,已經被馴化成家畜,另有少數種群生活與南亞和東南亞的少數地區。水牛屬史前曾經到達中國北方地區。倭水牛屬(Anoa)是牛族中體型最小的成員,有3種,分別分布於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和菲律賓的民都洛島,數量稀少。非洲野牛屬(Syncerus)僅非洲野牛(Syncerus caffer),分布於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稀樹草原和森林地帶,是非洲僅有的牛屬動物,也有人將熱帶雨林中的分出單獨的赤水牛((剛果野牛)Syncerus nanus),二者外形和習性均有一定差別。野牛屬(Bison)是唯一分布非洲和亞洲以外的牛亞科成員,包括美洲野牛和歐洲野牛s兩種,歐洲野牛數量稀少,現處於半野生狀態,美洲野牛曾經是美洲數量最多的大型動物,但一度幾乎被捕殺殆盡,經過保護得到了恢復。
  • 藍牛羚族為南亞的特產,有藍牛羚(Boselaphus tragocamelus)和四角羚羊(Tetracerus quadricornis)兩種,藍牛羚是亞洲體型最大的羚羊,四角羚羊則是唯一有四個角的羚羊。藪羚族是非洲的特產,其中德氏大羚羊(Taurotragus derbianus)世界上最大的羚羊,體型和牛相當,紫羚羊(Boocercus euryceros)則是最大與最漂亮的森林羚羊。

  • 羊亞科(Caprinae)是牛科分布最廣,成員最複雜的一個亞科,成員之間體型和習性相差較大,可以分成幾個不同的族,其分法有一定的爭議。羊亞科成員多生活於高原山地,其分布中心是亞洲腹地,在歐洲和北美也能見到,而在牛科最豐富的非洲則只見於北部地區。
  • 高鼻羚羊族(Saigini)成員有膨大的鼻子,適合快速奔跑,有人將其歸入羚羊亞科。高鼻羚羊族包括分布於中亞的高鼻羚羊和分布於青藏高原的藏羚羊,二者均可結成媲美非洲的大型羚羊群,但前者因為羚羊角的藥用價值而被捕捉,在中國境內已經滅絕,後者因為產高質量的羊絨而被捕殺,日趨瀕危。
  • 羊牛族(Ovibovini)成員的體格粗壯似牛,毛長而適應寒冷生活,現存兩種,麝牛分布於北極地區,是分布最北的有蹄類,羚牛又稱扭角羚,分布於中國西南山地和鄰近國家的山地。
  • 羊羚族(臆羚族、斑羚族)(Rupicaprini(Naemorhedini))體型略似羚,多生活於亞洲東部和東南部山地,如鬣羚又稱蘇門羚,是中國南方和東南亞山地較常見的大型動物,斑羚在中國分布廣泛,在北京郊區也能見到。羊羚族有兩種分布於亞洲以外,其中臆羚分布於歐洲和近東地區,雪羊分布於北美洲西北部,也有人將這兩種亞洲以外的羊羚類歸入羊族。
  • 羊族(Caprini)有4屬,均是一些非常適應山地生活的動物:綿羊屬(Ovis)是分布最廣的羊,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的山地都能見到,以角大而成螺旋形為特徵,其中家畜綿羊(Ovis aries)因出產羊毛而被廣泛飼養,亞洲中西部的赤盤羊(Ovis orientalis)可能是家畜綿羊的野生祖先,中國產的盤羊(Ovis ammon)則是綿羊屬體型最大的一種。山羊屬(Capra)以嘴下有須為特徵,主要分布於歐亞大陸的山地,另有西敏羱羊(Capra walie)分布於非洲衣索比亞的西敏,是非洲僅有的兩種野羊之一,數量非常稀少。西敏羱羊常被當作是羱羊(Capra ibex)的亞種,羱羊又稱北山羊,分布廣泛,中國西北也能見到。家畜山羊(Capra hircus)比綿羊更能忍受惡劣的環境,被傳播到世界各地,其祖先可能是中近東一帶的野山羊(Capra aegagrus)。非洲的另一種亞羊是蠻羊(Ammotragus lervia),是蠻羊屬的唯一代表,分布於北非,雄羊頸下有長須。有兩屬野羊是亞洲的特產,岩羊屬(Pseudois)有2種,岩羊分布於中國西南部和西北南部及中亞一些山地,倭岩羊是較新承認的種,特產於中國西南。塔爾羊屬(Hemitragus)有3種,雄性身披長毛,分布於南亞和西南亞的山地,其中喜馬拉雅塔爾羊也見於中國西藏最南部。


本期編輯 石頭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訴食者原創,轉載請註明

來源於:foodtalker


推薦閱讀:

牛死前真的會流淚嗎?
用獵頭思維成功勾搭自媒體大咖,我是這樣做的

TAG: |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