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與善良

剛剛工作的時候,午餐期間常聽前輩們討論著工作中的人和事。提到這人、那人的時候,總不免評論,誰誰誰蠻聰明的。每當此時,我內心默默地期待,希望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他們口中的「聰明人」。

Ivy 是我的前同事,做事小心翼翼,畏手畏腳,入行五年她,經常問當時剛轉崗的我,Luise ,這個要怎麼辦,那個我不會。每當此時,內心不免犯嘀咕:大姐,應該你比我熟才是啊。除了業務方面,Ivy 在同事、老闆中的口碑都不錯。同事評價她,雖然業務磕磕絆絆,但為人很好。同事們和她保持著不錯的關係。聽說之前面試她的老闆,雖然覺得她業務方面不如其他候選人,但為人善良,遂錄用了她。原來「善良」也是塊敲門磚。

人們喜歡聰明人,卻更願意與善良的人親近。職場如此,生活中也如此。選擇朋友和伴侶,正直和善良一定是首選項。每個人身邊總有一些品質好,卻不太精明的夥伴。Tracy 就是這樣一位。

Tracy 曾說起前公司的一位 HR 經理,剛進公司時,見誰都熱情洋溢,「Hi」,「Hello」,「你好你好!」 在之後了解了誰誰誰都是什麼部門什麼職位後,見面招呼,有的放矢。再和她照面,置若罔聞。有一次同事聚餐,那位 HR 同事也在場,大家餐桌上聊得很嗨。而就在第二天電梯里遇到,Tracy 主動上前和這位經理打招呼,那人又恢復到一副愛理不理的樣子,好不尷尬。

人際交往中最好的策略是「以牙還牙」 (Tit for Tat),簡稱 TFT 。

起先,主動合作;

之後每一步,重複對手的行動,你合作我合作,你背叛我背叛。簡單善意,又不做無原則的爛好人。

職場中,無論同事還是上級,我們最關心其人品行如何,尤其老闆好不好,是長期合作的根本,業務精不精通,是否有專業背景,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些員工願意長期效力的「口碑」好老闆,除了個人魅力外,無疑擁有令人尊敬的品格。

好的老闆,為他人著想。他們常常說:「你覺得如何?」「談談你的想法!」「你認為怎樣做更好?」助人,在他們看來,是自身能力和成就感的體現。

而與之相反的是,為自己謀求利益。這類人常把「我」放在嘴邊。「我認為…,」 「我覺得....,」 「我要是你,就…,」 「我是為你好!」他們鼓動員工多奉獻,因為「成就我,就是成就你自己。」

兩種類型的人,格局不同。前一種人注重「投資」,後一種人講「回報」。

你要是有一定工作經驗,至少會遇到其中一種。那麼,你的感受如何?

我的前老闆 Dr. Richarz 就是前者。十幾年前,上班第一天,我問前任,老闆是怎樣一個人。她回答道,是整個行政辦公樓里最 nice 的一位老闆。我作為新人,忐忑不安的心情才鬆弛下來。事實也的確如此。他會幫助下屬(包括前下屬)再三爭取機會。不僅對我,對所有員工,包括司機、園丁、阿姨都如此。人們發自內心地賣力工作,回報他的好。

後一種類型想對比較「短視」。他們利用公司的資源,拉攏或排擠員工,搞小團隊,謀求個人利益。他們還有個典型特點 - 「小氣」,無論在金錢上,還是氣度上。這類老闆,如果有幸沒遇到,你朋友身邊沒準有這樣的,不信你問問。

亞馬遜 CEO 貝索斯說過,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天賦得來很容易,畢竟它們與生俱來。而選擇則頗為不易。

千萬不要自以為聰明,為了眼前利益,而放棄成為一個善良人。

1963 年,一位叫瑪莉·班尼的小女孩寫信給《芝加哥論壇報》,因為她實在搞不明白,為什麼幫媽媽把烤好的甜餅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誇獎,而那個什麼都不幹,只知道搗蛋的弟弟戴維卻得到了一個甜餅。她想問無所不知的西勒·庫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嗎?為什麼她在家和學校常看到一些像她這樣的好孩子被上帝遺忘了。

西勒·庫斯特是《芝加哥論壇報》兒童版欄目的主持人,十多年來,孩子們有關「上帝為什麼不獎賞好人,為什麼不懲罰壞人」之類的來信,他收到不下千封。每當拆閱這樣的信件,他內心就非常沉重,因為他不知該怎樣回答這些提問。

直到有一天,他參加了一位朋友的婚禮。新娘和新郎互贈戒指的過程中,沉浸在幸福之中新人,激動地把戒指戴在了對方的右手上。牧師看到這一幕,幽默地提醒道:右手已經夠完美了,我想你們最好還是用它來裝扮左手吧。

西勒·庫斯特頓時茅塞頓開,他以「上帝讓你成為好孩子,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為題,立即給瑪莉·班尼回了一封信,這封信在《芝加哥論壇報》刊登之後,被美國及歐洲一千多家報刊轉載,並且每年的兒童節他們都要重新刊載一次。

上帝讓你成為好人,就是對你的最高獎賞。

推薦閱讀:

TAG:善良 | 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書籍 | 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