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二戰軍裝照背後是中國社會原則缺失

2018年的春節假期尚未結束之際,網路上爆出一條新聞:兩名中國青年身著日本二戰軍服在南京紫金台抗戰遺址留影。該事立刻引起媒體關注,網上指責之聲四起,警方也啟動了調查程序。有心之人由此事件可以鏈接到2017年發生的「四名青年身著日本二戰軍服在上海四行倉庫拍照」新聞,還可以回想起2014年「上海幼兒園開學日播放日本二戰軍歌」以及更遠一點的「趙薇日本軍旗裝」事件,等等。相同的行為接連發生,讓許多人無法接受,在紛紛指責這些青年「沒腦袋」、「缺少歷史常識」、「缺乏基本的愛國情懷」的同時,我們似乎沒有找到這些事件間發的準確原因。

有趣的是,與此類事件相對應,中國社會和歷史中關於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和傷害是記錄和講述清楚的,而且,對日本不良印象一直在每一代大多數社會成員中傳遞。所以,中國社會中流行著媚美、媚德、媚意、媚韓……,爭議都不大,唯獨媚日最遭人恨,可見民眾歷史記憶的深刻。不是日本政府的官員多年前批評中國搞反日教育嗎?那麼,為什麼會有包括像趙薇這樣的所謂「名人」在內的青年人卻敢於違背社會主流意識而作為呢?「歷史無知」的解釋似乎無法說清問題所在,中國社會的原則缺失才是問題的根本。

這裡所說的原則就是做人和做事的準則,也就是一種對「善」的體現、維護和堅持,是最基本的道德操守。在人們的頭腦中,似乎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原則,尤其是現實政府的黨員幹部,處處都要講原則,而且是馬克思主義的原則。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原則被弱化、被形式化直至被否定和背棄。人民利益被定位為黨和政府的根基,但是,當開發商和投資商傷害社會成員利益時,政府卻「酒杯一端,原則放開」,百般維護後者或推諉責任;生態環境關乎每個人的生存,但是,污染企業卻能夠長期存活,政府總是一臉無知的面對社會質詢;黑惡勢力敗壞社會道德和法制,但是,從無賴地痞成長為稱霸一方的背後就是總能夠依靠政府力量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方式躲開懲罰;城市空氣惡化對人的生存形成威脅,但是,政府限行的方案遭到享受舒服的私家車主的諷刺和抵制;人人指責行賄已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但是,每一個人都因自身利益而為行賄尋找借口和機會;張口閉口要愛國、痛罵發達國家欺負中國,但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心中無限嚮往發達國家,不僅以使用和購買外國產品而趾高氣揚,而且面對外國人只會順應說話、「架炮往裡轟」……這些現象都是我們在平時能夠遇到的、看到的,慢慢地也就習以為常、熟視無睹了。細細琢磨起來,這背後顯現出來的正是:我們所有的原則都被「靈活」使用或者叫做「變通」,造成原則的貶值或消解,守護者成為被嘲諷的對象,只有「變通者」成為獲益者。

話再說大一點,可以往老祖宗那裡追溯,或許「中庸」就為今日的原則消解留下了空間。「中庸」最為簡單的理解,就是不追求極致,在兩種極端對立中尋找平衡點:一端是「善」,另一端則是「惡」,中國人自古就掌握了遊走於二者之間的基本規則,即兩方都從極端向對方一側移動,雙方妥協或將對方要求考慮進己方,最終達到問題的解決。但是,正是在此過程中,在所謂的實用主義、務實精神的名義下,「善」作出的讓步或妥協讓社會付出了更大的犧牲,因為不僅「善」沒有得到充分的彰顯,而且「惡」得到了保護。所以,對於「善」的堅持就此打了折扣,「老鼠過街只是人人喊打」、「要臉沒有用」、「英雄既流血又流淚」就成為當然的結果。特別是隨著商品倫理精神的橫行,我們學會了以利益(更直接地說,就是個人利益、金錢)最大化來進行選擇,而後才是用原則進行偽飾,於是,原則徹底褪變成了「配角」或遮羞布。

話說遠了,繞了一個大圈,似乎讓人有些暈。這種對原則的使用也體現在教育過程中,老師的本職工作是教書育人,但是,對教育對象進行有條件的挑選和偏愛;學校教育要傳播「善」、美德、正義等理念,但是,老師不是去制止和勸導行為不檢點的學生,反而總是提醒其他學生遠離他們;教材承載的是知識,但是,為晉級而人人可以編寫並出售給學生;研究論文是對問題的發現和探討、對知識的確認,但是,拼湊、代寫、購買論文卻成為公開的秘密……如此而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浸淫在這樣的環境中,早早學會了視原則為糞土,一切都可以應付了事。於是,中國社會就陷入到循環的怪圈之中:我們不斷希望新生代有環境衛生意識,但是,隨地吐痰、扔廢紙、彈煙頭卻是被每一代所繼承;我們不斷希望新生代有公共道德意識,但是,滿口髒字、破壞秩序、大聲喧嘩卻成為每一代的習慣;我們不斷希望新生代有謙遜的品性與合作的意識,但是,自大盲目、唯我獨尊、言語不合就拳腳相加卻日益加重佔據每一代的頭腦;我們不斷希望新生代有人文情懷,但是,欺負弱者、貶損他人、金錢至上卻博得每一代的高度認可;我們希望新生代有國家情感和責任意識,但是,嘲諷國家、曲解歷史、玩世不恭、違背信用卻得到每一代的推崇……似乎離題遠了,但是,不難想像,在這樣的思維模式中,包括所謂的名人在內,人們關於歷史的學習和記憶都是隨意的,而此後的行為就不會有歷史的約束和提示。那些荒唐的抗日神劇、胡編亂造的宮廷劇、千篇一律的諜戰劇依然在誤導社會認知、混淆歷史真實,只要好玩、好聽、好看(甚至借口是符合國際標準),只要能帶來錢,管它什麼規則、道德、底線,在原則缺失的背景下,玩著自嗨的遊戲、張揚著「阿Q精神」。

我們就是在模糊的灰色地帶找尋著生機,間斷上演的「日本二戰軍裝照」醜劇映襯出的是中國社會對原則不斷地退守和消解而產生的結果,未來還會再次登場。所以說,中國仍然需要的是不斷的自我文化革新。

推薦閱讀:

TAG:中國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