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加:北方的巴黎
被冠以「北方巴黎」的稱呼,也許是對一個城市建築、藝術、文化等領域的最大褒獎。里加,拉脫維亞的首都,波羅的海三國中最大的城市,就有這樣的美譽。
作為一個東歐城市,里加的歷史算得上悠久。1201年阿爾伯特主教建立了里加大教堂,隨之成立了里加這個城鎮,20多年後,里加獲得了城市地位。此後的幾百年間,里加成為波羅的海重要的貿易、貨物轉運和工業中心。因為其重要的地理位置,里加歷經了波蘭、瑞典 和俄國的統治佔領。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佔領了里加,戰後拉脫維亞獨立;二戰期間,又被德國佔領,二戰後併入蘇聯,一直到蘇聯解體。1991年,拉脫維亞重獲獨立。
曾經在意識形態的相似,讓很多人對前蘇聯國家有著莫名親近感。我也不例外。從小我就是歷史老師和地理老師眼中的好學生。蘇聯解體後分離出來的15個國家,我更是倒背如流,其中波羅的海三國的名字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翻譯名字,我都覺得很飄逸很美。然而對於拉脫維亞,對於里加的信息,除了那裡可能很冷,除了那裡盛產琥珀,其餘基本是一片空白。在某個早春四月的復活節假期,到達里加48小時之後,這個城市在我的印象漸漸地鮮活起來。
里加的行程,是從聖彼得教堂那70多米高的觀景台(St Peters Church)開始的。有歷史的建築都有故事,而故事又多是悲情的。聖彼得教堂也不例外,幾個世紀以來,經歷了無數次的毀壞,重建,再毀壞的循環。教堂始建於1209年,130多米高的鐘塔建成於15世紀末,曾經是哥特式建築的典範,可惜在1666年就坍塌了;在1690年,一個新的巴洛克風格鐘樓建成,這曾經是當時世界上最高的木質建築,可惜在1721年,遭遇雷劈,又燒毀了;再後來,在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的命令下,教堂翻修;二戰中,聖彼得教堂也不能倖免,1941年整體毀於戰火。最後一次重建是1973年,這次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有了觀光電梯,可以直達鐘塔的第二層,也是就72米高的觀景台,360度鳥瞰整個裡加。一眼望去,寬闊寧靜的道加瓦河在流淌了1000多公里之後,從里加灣匯入波羅的海,也將里加城市一分為二,一面是紅色房頂交錯的老里加城,一面是鋼筋混凝土的新里加。
聖彼得教堂尖頂上的風向標,也就是金色的公雞——風信雞,也隨著教堂的興衰而歷經換代。相傳從13世界末,里加當地居民就把風信雞作為辟邪之物,高高地架在屋頂上,後來人們又把公雞兩側分別塗上金色和黑色,來辨別風向。從15世紀開始一直到1941年,一共有6隻金公雞在這體會到了高處不勝寒:第一隻公雞是被暴風雨吹彎了,第二隻則是直接被吹下了尖頂,第三隻也同樣毀於波羅的海凜冽的寒風,第四隻被暴風雨直接吹落到教堂的院子里,第五隻是自己破損了,第六隻則是隨著教堂和鐘樓一起倒塌了,直到1973年,為了紀念教堂成立800周年,一隻新的鍍金銅公雞被豎立在123米高的鐘樓頂上。
出了教堂,不禁被一個巨大的紅色木馬吸引,走進才發現,原來這是一家名叫Baltu Rotas的小小珠寶店,裡面的設計多是複製了6到12世紀考古遺迹中發現的古代拉脫維亞珠寶複製品,看似粗狂的線條里不乏細節的雕琢,這也許是這個民族的寫照。
距聖彼得教堂幾步之遙,就是在各種風景明信片上出鏡率極高的里加黑頭宮。黑頭宮建於1334年,是為黑頭兄弟會成員舉行會議和宴會而建的。在中世紀時,里加是繁榮發達的港口,也是漢薩聯盟(這是波羅地海地區和德國北部海岸的一個商業聯盟)的正式成員。到了14世紀末的時候,里加城裡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組織——黑頭兄弟會,成員是來自外國的年輕未婚商人,大多是日耳曼人和他們的後裔。黑頭會聯合城裡的商人和手工藝人,保護進出口貿易往來的船和大篷車不受海盜和強盜的侵略。黑頭會選擇聖毛里斯作為他們的守護神,聖毛里斯的形象是一個黑人血統的騎士,這也就是「黑頭」名字的由來。黑頭兄弟會的成員後來漸漸成為里加貴族精英的一部分,許多人都成了議員和各大商業行會的領袖。這座精緻的哥特建築,融合了荷蘭文藝復興特色的外觀,色彩鮮艷明快,裝飾精美不俗,真的很難相信是這是自從1941年在二戰中被炮彈炸毀,1948年蘇聯接管徹底摧毀了它的廢墟,在1999年完全重建的。這也應了曾經在大門入口處的那句拉脫維亞諺語「若我消失殆盡,我必浴火重生」。
黑頭宮正前方的市政廣場,和黑頭宮是同時期修建的,一直到1877年的500多年間,一直是里加的行政中心,曾是熙熙攘攘的市場,節日集會處,還是處決犯人的刑場。市政廳和里加大教堂、里加城堡,並成為里加權利的三根支柱。市政廣場中心的羅蘭雕像,是非常著名的中世紀人物,是查理的騎士之一,後來成為了城市獨立的象徵。
作為一個中度咖啡和甜品愛好者,我的一個愛好就是尋找有當地特色的各式咖啡館,巧克力店和甜點屋。從市政廣場拐入開爾庫大街(Ka??u iela),我走進一家名叫黑色魔法(Black Magic)的店,不對,應該說我推開了時空穿梭機的大門,一腳邁進了幾百年前的里加小酒館。木質的櫃檯里排放著各色的自製巧克力和甜品,各式飲料和酒杯也都有序地放置著。不經修飾的磚牆面,幽暗的蠟燭火光,甚至是衛生間的水龍頭,都讓人恍惚了,不知身處何時何地。據說,1752年,藥劑師就是在這家店的地下室里發明了里加黑鳳仙花酒(Riga Black Balsam),在當地的地位就相當於中國的茅台。這種烈酒是調和雞尾酒的好基料。
里加老城是建築愛好者的立體圖書館,也是攝影愛好者的靜態模特。在馬扎皮爾斯街(Maza Pils iela)的三兄弟建築師里加城裡最古老的中世紀住宅,同行的某位攝影大哥拉著我在兩天之內拍攝了三次三兄弟。三兄弟中的大哥,是一座白色方形的石屋,帶著階梯式的山牆屋頂和哥特式的壁龕。「大哥」出生於大約1490年,當時的里加與荷蘭商人有著密切的貿易往來,所以這座建築也體現了荷蘭文藝復興式的特色。建於1646年的「二哥」則是三兄弟中財力最豐厚的,淺黃色的門面真氣派。「三弟」建於17世紀後期,是三個兄弟中最窄小的一個,薄荷綠的巴洛克外表很是顯眼,而且更有趣的是,幾個窗戶正好組成了眼睛鼻子嘴,活脫脫的一個面具,據說是當年屋主為了辟邪而特意設計的。三兄弟建築群親密無間,一起歷經歲月變遷,現在已經成為拉脫維亞建築博物館和國家文物保護監督局。
和許多的歐洲老城一樣,里加曾經有完整的城牆和8個城門,如今僅存一個瑞典門。這個城門建於1698年,當時正是出於瑞典統治時期,因此而得名。傳說是一個富有的商人自己私下建的,為的是便於直接進入儲物的庫房。新婚夫婦來里加遊覽的時候,一定要從門中走過,據說會帶來好運氣。雖然不知道這個風俗為何而起,但是我還是很認真地走了一遍。
喜歡一個城市,不需要太複雜的理由和太久的時間,也許就是因為每個轉角遇到不同的風景,也許就是一杯咖啡的時間。里加老城不大,兜兜轉轉,漫步在鵝卵石鋪就的小路上,隨處可見居民在窗檯外面放置的花花草草,輕輕撫摸小店鋪門口或傳統或可愛的飾品,我想我真的是在24小時之內喜歡上了里加。
推薦閱讀:
※脫翁遊記(21):游江南─蘇州美女多,園林更多│脫苦海
※魔都吃喝之旅——上海本幫小吃、老西門驚艷滷味
※《皮囊》與一個人的泉州
※【舊文】約旦記行
※七月不遠,青海湖不遠
TAG:歐洲旅遊 | 遊記 | 拉脫維亞Latvi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