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七位90後女孩:我們為什麼不想生孩子

近年來,雖然開放了二胎,但國家整體生育率依然上不去。不少人憂心忡忡,表示:中國人口就要雪崩啦!但不回到具體的問題中,憂心也沒有用。過年回家,不少人就碰到了家長的催婚、催生……面對這樣的囧況,幾位90後女生在土逗聚到了一起,談談對生孩子這個問題的看法。

.

作者:李霜氤

編輯:默默然

美編:黃山

.

這是一個十分偶然的機會,幾個90後女生相聚在一起,恰好沒有男性同胞在場。針對近期朋友圈流行的「人口雪崩論」,幾個女生展開了討論。文中的「紅、橙、黃、綠、青、藍、紫」分別為七個女生的代稱。

看到之後的第一反應是怎樣的?

紅(94年出生,大四學生):看了之後,第一反應,比較不舒服吧。沒看內容就猜到:又要「忽悠」我們生孩子了。

橙(90年出生,已婚,一孩媽媽):估計跟二胎有關,但我已經下定決心不生了,誰勸也沒用。為什麼呢?因為生一胎就是情非得已,我家裡和我老公家裡都要求我生,沒人問我要不要生,我稀里糊塗就當了媽。第二胎的問題上,我堅決不糊塗了,自己決定。因為,一個母親所承受的一切,是任何催你生孩子的人都不能替代或分擔的。

黃(91年出生,已婚,丁克家庭):看了之後,就拿給我對象看看,我倆一起笑笑,該不生還是不生,沒用。就算不生罰款,我們還是不生(笑)。

綠(94年出生,私企員工):反正,生與不生,肯定不是他一篇文章左右的了。

青(91年出生,歸國留學生,外企員工):反正,看到文裡面不斷用「育齡婦女」之類的詞冷冰冰地形容我們女生,感覺不太好。也許是因為我是文字工作者,比較敏感,但如果用「壯丁數」形容男性,想必也會有人覺得不適吧?

好像大家對生育都不是很積極,甚至有點反感,為什麼?

青(91年出生,歸國留學生,外企員工):首先,反感「催生」和反感「生育」是兩個問題,客體不同。反感「催生」,是因為我們作為生育的主體,我們的個人意願被忽視甚至被侵犯了,把我們客體化成冷冰冰的數字,絲毫不管我們作為人在生育的過程中要經歷的麻煩。雖然他可以說學術研究的語言風格就是這樣的,客觀嚴謹。但他行的卻是催生之實,以我們最難以接受的方式。

藍(90年出生,留學生,碩士在讀,現階段為不婚主義者):我是不排斥生育本身的,這是我未來的一個選擇,但我比較排斥現階段的婚姻。首先,現代中國的婚姻仍然不能說是兩個人的事,雖然「二十四條」的問題(編者註:即最高法院對《婚姻法》關於財產問題的司法解釋)得到改善,但依然涉及到財產的組合與分割、雙方親戚圈的契合,加之父權等力量的影響,有時候佔有較多資源的長輩在子女面前依然掌握一定話語權。包括是否生育在內的各種問題,依然不能掌握在年輕人手中,更不掌握在承擔較大身體成本和時間成本的女性手中。所以,這樣的生育有著「隱性強迫」的意味,當然要被抵制了。

紫(95年出生,大四學生):說到家庭,不得不提父權和夫權還有資本主義制度。現階段,即使在學校里,年輕的男女交往的時候,仍然能看見父權和夫權的影子。比如,談戀愛的時候,仍然有女生會主動提「彩禮」,男生說「我娶你」仍然算是一句暖心的話。如果結婚組成家庭,我希望獲得一個平等的婚姻,不分嫁娶;生育這件事上,家人充分尊重我的意見。目前來講,好的一方面是,現在很多男生也逐漸在改變觀念。但不好的一面是,社會經濟狀況不是我們能夠左右的,年輕人成家立業困難,買房,養孩子困難,導致我們要麼去尋求長輩的幫助,要麼放棄婚育。

如果人口下降真的是問題,那麼什麼樣的社會才能讓女性更願意生育?

黃:就我個人而言,依然選擇不生,這是個人的事。我的身體屬於我自己,能夠孕育子女的子宮是我身體上的一個器官,不是任何人的財產,沒有人有權利以任何名義強迫我。如果被侵犯,我堅決捍衛它(並不像開玩笑)。人是社會的基礎,如果連身體權利都無法保障,任何社會議題都難以繼續討論。女性應該捍衛對身體的控制權。生是權利,不生也是。作為一個納稅人,我盡了基本義務,我不需要為我不生孩子而羞恥。

青:「人口雪崩」是否真的有嚴重後果現在未可知。但如果想要提高生育率,首先要解決女性的後顧之憂。一般此類文章並不提女性的就業問題,女性在生育過程中的舒適度問題。我覺得要讓女性更願意生育,至少從這兩方面來著手。要切實的人文關懷,和實打實的社會福利,而不是空泛的喊口號和聞言聳聽。

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冠姓權」。在中國,法律規定「孩子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是中國先進一面,是中國女性的驕傲。近年來也有很多女性開始爭取孩子隨自己姓,這是個進步的體現,可惜這個進步未能在我家得到體現。我老公說什麼也不同意二胎隨我,為此我們多次翻臉(婚前沒商量是因為不知道會開放二胎),最後以我堅決拒生二胎告終。我覺得有些女性可能和我差不多吧,至少受這個因素影響。

青:對,冠姓問題也是一個方面。雖然我作為一個共產主義者,希望姓這種私有制的符號有朝一日隨著私有制消失。我認同孩子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孩子可以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但是現階段,父權客觀存在,法律上一般來說也不支持孩子選擇父母或者雙方祖父母的姓氏以外的姓。這時候如果文化上一邊向倒隨父姓,女性的主體性會收到侵犯。特別是對於和男性同樣參與社會生產的女性,我覺得她們爭取冠姓權合情合理。

紫:其實我周圍的男生對於並不熱衷於「傳宗接代」,只是因為社會壓力,特別是來自家庭的壓力而不同意孩子隨女方的姓。例如「上門女婿沒出息」之類的說辭,這一套話語體系本質是父權的。「羞辱」實際是把男人放在了女人的地位,做一個「被娶」的角色,這對男性來說是一種恥辱,但對於女性來說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羞辱,默認女性比男性低一層次。要改善這點僅僅靠開明的男方家庭和女性在私人領域的孤軍奮鬥是不夠的,需要社會文化層面對父權文化進一步解構。讓「嫁娶」文化被掃進歷史的垃圾箱。具體能做的事很多,比如獎勵隨母姓的家庭,或者一部分男性集體宣傳性別平等思想,自願將冠姓權贈予妻子,而妻子以不要彩禮之類的方式作為對等的交換之類的,對「男娶女嫁」婚姻觀進行挑戰和衝擊。

藍:其實還有一點,那就是單身女性和多元家庭的生育權。目前,法律方面不允許單身女性「凍卵」,單親媽媽可能面臨上戶口難的問題,這使得在中國,輕鬆地單身生育變成少數女性的「特權」。如果人口危機真的嚴重,那為什麼不能放開這類人群生育呢?很多人喜歡用沒有父親對孩子不利來反駁,可是一夫一妻制並不是自古就有,它本身是人類社會的一個階段的產物,並非永恆的模式。一位女性或男性,雖然帶孩子有一定困難,但並非不能克服,帶大的孩子不一定就不如雙親家庭的孩子。兩位男性或兩位女性與領養來的孩子組成幸福家庭的例子,在我去過的國家有很多例。我國未嘗不可推廣啊?

大家對父親角色有什麼看法,或者期待?

橙:這個我的感觸太深了,孩子的出生對於我來說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最大的改變是個人時間的讓渡,而對於我老公來說,他是以被動、逃避的姿態成為父親的,後來又逐漸地接受。而對於我來說,成為母親後的改變是一套順理成章的邏輯,是從小到大學會的。所以我很早就開始積極適應,我可能在成為母親之前就已經學會成為母親了。很多人將這個過程表述為男女的天然差異,但對於我來說這是難以接受的理由,我不認為父親和母親的差異在於是否十月懷胎和激素之類的單一生理因素,它有文化層面的複雜原因,父親和母親的社會構建層面差異更大。

黃:對,我覺得這個有文化層面的因素,對於男性,成為父親更多地像一種榮譽,一種驕傲,我成為了一個父親。很多影視作品中出現這樣的鏡頭:妻子懷孕後丈夫大喊一句:「我當爹了」。這是一種自豪,我使得一個女性懷孕了,像是完成了某種使命,同時也是主體性的宣告。而男性的焦慮產生來源一方面是傳統丈夫角色帶來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則是孩子出生帶來對個人空間的擠壓。當文化上成為父親帶來的自豪不足以抵消這種焦慮和實際損失,男性也會變得不願意要孩子,或者採取逃避行為。而對於女性,首先因為社會期待,母親逃避責任比父親困難,母親即使忙於賺奶粉錢都可能被斥為「自私」,男人可以以工作為借口,輕鬆避開家務負擔,無論父親主觀是否故意,客觀上存在土壤。其次,這造就了更多「母職焦慮」,母親自己在逃避過程中就會自責,而父親並未承受同樣多的社會期待,就不會有同樣多的自責。

藍:近年也有很多好轉吧,越來越多的父親願意在育兒方面投入更多。我們今天說這麼多,不是為了譴責男性的,男性也在各個方面進行積極改變,這是顯而易見的。不過,改變需要時間,這與女性的期待必然有衝突,這是需要雙方保持堅定的信心和包容的心態的。

總結

幾位年輕女性分別從經濟、文化、家庭內部的角度闡述了女性在生育方面的困境,以及對婚姻、生育問題的建設性看法。儘管樣本較少且近似,但是隱約可以感受到女性對參與社會議題的積極性,這是時代進步的體現。最後建議關注人口問題的同志們,鼓勵生育可以,但一定要考慮生育主體的感受和意見。

感謝各位女性朋友的精彩討論!

.

本文首發於土逗公社

轉載請聯繫土逗獲得內容授權


推薦閱讀:

二胎,生還是不生?
誰說高齡女性就不能輕鬆懷孕?不孕症照樣孕育懷二胎
一胎順利二胎難!該怎麼辦?
如何看待日本 2017 新生人口數量創戰後歷史新低僅 94 萬?

TAG:二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