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配音400天,我得到了什麼

2016年開始通過配音的方法學英語,持續配音100天的時候,我寫了《堅持英語配音100天,我得到了什麼》,之後我再接再厲,到現在堅持了400天,再次做個總結。

先說說配音學英語的初衷,主要是為了練聽力和口語。

說來慚愧,雖然我是英語專業出身,大二就過了專業八級,做英語老師多年,但聽說一直是我的弱項,始終在中級水平徘徊。我是在啞巴英語的年代成長起來的,初中才開始接觸ABC。我的發音還是比較標準的,說起來還要感謝我的第一位英語老師,她的發音很準確,所以我的音標學的很好,但是口語嘛,就沒法說了。當時條件所限,沒有語音室這樣今天已經普及但在當時還是高大上的設備,更沒有投影、白板、多媒體教室之類,我們的聽力課僅僅是用錄音機放磁帶而已,而且一周最多放一次。當時全國都是傳統教學的那一套,上課就是老師講,學生聽,開口的機會根本沒有,最多照著課本朗讀一下。教學內容以語法為主,所以講語法規則我可以頭頭是道,但一到實際應用就傻眼了。在傳統語法教育下長大的一代,大多和我有同樣的痛。

上大學之後才終於有了像樣的語音室,但是當時網路還不發達,能夠接觸到的語言資料有限,《走遍美國》和《step by step》恐怕是當時最地道的練習材料了。因為沒有養成說英語的習慣,大學期間我對聽說也沒有充分的重視。直到開始工作,在北京的學校教英語,才被迫開口說。幸虧我的閱讀和辭彙底子不錯,講的多了,口語也慢慢流利了,但始終感覺和從小在雙語環境中長大的人有很大差別,跟學生交流的時候沒問題,和老外交流的時候心裡很惴惴,腦子裡會不自覺地去想那些語法規則:用哪個語法結構?哪種時態?動詞加s了沒有?名詞前面用的a還是an?而且我發現很多教材中學的句子,現實生活中老外並不那麼用,老外的發音和教材也不大一樣,所以他們說的很多我聽不懂,我也不知道我說的是否地道。

後來研究大腦認知規律的時候,我了解到,從小學外語的人,母語和外語的存儲區域是重合的,也就是說可以無縫轉換,舉個例子,我大學時外教的女兒是在中國出生的,保姆是中國人,每天跟她說中文,而外教夫婦跟她說英語,她開始說話的時候,會經常中英文語法混用,比如她會說三個蘋果s,外教說不用管它,慢慢她就會自我糾正。這樣的雙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管你跟她說「apple」,還是「蘋果」,她的腦海中都會立刻出現一個蘋果的形象,因此聽到「apple 「和」蘋果」對她來說是一個意思,可以實現無縫轉換。而過了語言敏感期之後學外語的人,兩種語言是分別存儲在不同區域的,理解外語的時候就需要更多時間進行解碼,而且往往必須轉化為母語才能理解,想用外語表達的時候通常也會用母語的句式。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用外語交流的時候總在下意識的翻譯,會說出很多Chinglish。中英互譯並不能準確的體現每個詞的外延和內涵,所以理解和表達就會出現偏差。那麼已然分成了兩個區域,是否還有機會重合呢?這個我也不知道。但我確信的是,通過不懈的努力,能夠在大腦中建立立體的聲音圖譜,提高解碼的速度(請參見我的知乎專欄:「聽懂」每個單詞的終極秘籍 — 建立單詞的全息影像)。

自兩年前無意中發現配音學英語的方法以來,我嘗試了多種不同類型的配音素材,包括美劇、英文電影、英文紀錄片、演講、國外大學公開課、短視頻、商務英語課程等等,我最喜歡的還是美劇和電影。

美劇我練習過《老友記》、《摩登家庭》、《絕望主婦》、《復仇》、《老爸老媽浪漫史》、《閃電俠》、《破產姐妹》、《This is Us》等等,電影有《憤怒的小鳥》、《頭腦特工隊》、《瘋狂動物城》、《和沙莫在一起的500天》、《愛樂之城》、《當幸福來敲門》、《奇異博士》、《小王子》、《五十度灰》、《冰雪奇緣》、《八月迷情》、《傲慢與偏見》、《遺願清單》、《尋夢環遊記》、《變形金剛5》《藍精靈》……數不過來了,哈哈,誰讓電影是我的最愛呢!要說對美劇和電影的偏愛,也是有理由的,首先是語言地道,這個自不必說,拿來就能用在實際交流中,肯定不會是Chinglish;其次有故事情節記得牢,我經常跟學生說,要把單詞放到句子里記,把句子放到語篇中記,只有在情境中記的詞句才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遇到類似的場景馬上就能回憶起來,脫口而出。最後配音的時候很容易有代入感,我會想像我就是那個人物,儘力去模仿他/她的口吻和語氣,感覺就像自己在演大片一樣,很爽哦~

我並不像很多人那樣每次都配音新的片段,或者一次配音很多段,在400天里,我總共配音的片段只有200多個,每次也只配音一段,因為研究了語言學習的規律後,我知道這樣做才是最高效的。為什麼呢?這個嘛留待以後告訴你哦~

每隔一段時間,我就會挑戰一下自己。人如果總是處在自己的舒適區,就不會進步,就像健身,一直快走,運動量達不到高強度水平,沒法燃燒脂肪,如果一直跑,又太累,所以堅持快走,然後隔一段時間跑一跑,對我來說是最好的健身方式。我試過《三分鐘看完<絕命毒師>》、《卷福機關槍語速推理》、《Elsa和白雪公主撕逼》等等,通過反覆練習,讓語速趕超「中國好舌頭」。Elsa和白雪公主撕逼的rap對戰,我是一邊跳一邊說唱的,幾分鐘的片段錄了半個小時,既練了英語,又鍛煉了身體,一舉兩得,哈哈!

經過斷斷續續一年和400天連續配音的練習,我得到了什麼呢?

1. 語音語調逐漸優化:每個國家的人說英語都會帶著自己母語的腔調,比如印度人很多音分不清楚咖喱味很重;日本人因為英語中的很多音素日語中沒有,說的英語總覺得缺斤少兩,怎麼聽都像日語;中國人呢,南方人n、l不分, ing中的g通常發不出來,北方人的語調曲里拐彎,聽英語能聽出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加上漢語是音節計時型語言(stress-timed),而英語是重音計時型語言(syllable-timed),中國人習慣按漢語的音節計時節奏說英語,聽上去就是像在念三字經,一個一個往外蹦字,聲調強弱抑揚頓挫起承轉合和老外十分不同,我最初的英語口語亦是如此,因此,語音語調是我最希望改善的地方。經過不斷在配音中模仿地道的發音,我的語音更加標準,語調愈來愈像老外了,還對不同國家的英語發音特點有了感性認識,不同國家的口音大致都能聽出來。第一次合作的老外都會問我在哪兒學的英語,是不是留過學,嘿嘿!

2. 自信心大大增強 : 最初與老外交流的時候總是磕磕巴巴,因為怕語法出錯被人笑話,怕詞不達意被人誤會,我會在心裡想很多遍才說出來,所以速度也比較慢,現在腦子裡都是地道的表達方式,表達比以前準確很多,所以不再害怕。目前的工作中我經常和老外打交道,這些老外都是中國通,中文聽說都很遛,有時他們會用中文和我們交流,但我堅持全程用英語,語言也比以前流利了很多。有一次和外教吃完飯溜達回公司的時候,我主動聊起一部我剛看完的電影《血戰鋼鋸嶺》,還講了很多我的感受,講完我自己都驚了,竟然一口氣說了十幾分鐘,在以前真的不敢想像。

3. 句子量穩步增加:我覺得用辭彙量來衡量英語水平並不準確,我更願意用「句子量」這個指標,因為表達是以句子為單位的。配音的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地道的英語句子,想表達的時候不用搜腸刮肚地找詞,句子有時會自動蹦出來。比如《Vogue73問》中記者採訪Tailor Swift的時候, Tailor讓記者做一個拼詞遊戲,所拼的詞就是Vogue, 於是記者笑著說了一句話:

Something tells me that』s planned. 配音的時候這句話給我的印象很深,反覆說了很多遍。後來在公司聖誕節party上,擊鼓傳花的時候第一次就停在我手裡,讓我表演節目,看著主持人的壞笑,這句話瞬間蹦到我腦子裡。又一次討論「珍惜生命」的話題的時候,我脫口而出《奇異博士》里學到的句子:Death is what gives life meaning. To know your days are numbered.

Your time is short.

4. 交流能力逐步提升:以前我很少和老外談工作以外的事情,話題僅限於工作任務和各種指令,後來有一次工作之餘,我和一位美國外教就人生的意義進行了深度探討,他很受啟發。擱著從前,我可不敢觸碰這麼有深度的話題。

經過400天的實戰,加上每天的配音記錄和分析,我總結了一套完整系統的配音學英語的方法,希望將來更多人能了解並使用這種方法,高效學英語,不斷進步。我還成立了「配音幫」微信群,除了分享配音,我在在群中增加了口語練習,大家一起練聽說。一個人堅持總是很難,一群人在一起會容易很多,如果你也願意和我一起進步,歡迎掃碼加入「配音幫」:

weixin.qq.com/g/AT682X8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英語口語 | 聽說讀寫 | 英語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