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攝影家耿興余 回憶錄《王朝聞與我談攝影藝術》
王朝聞與我談攝影藝術
耿興余
1997年4月7日,我拿著我出版的兩本畫冊,拜訪了著名雕塑家、文藝理論家、美學家王朝聞。
見到王老,他熱情地和我握手,和藹可親地讓我坐在他身旁,一個當代中國文藝理論家,平易近人,沒有一點架子,著實讓我感動。 他看了我的攝影作品後說:「看來你是很注重深入生活的,不然拍不到這樣生動、思想深刻的作品。」
於是他講到了「藝術的源泉是生活,但藝術到底不是生活的照相機,藝術的所謂真實感,當然是從實際中得來的,但藝術形象中的實際,應當不是生活原樣的翻版,而是通過作者的主觀態度,有所選擇有所強調,經過加工,重新塑造出來的。你的作品達到了這一點。」 我很欣慰王老對我深入生活的讚許。
我說:「我出生在西北,我的攝影作品大都源於西北偏遠地區,這幾年我攝影創作,跑遍了新疆、西藏、雲南、貴州、四川西部,我迷戀那裡的山川,那裡的淳樸人民,因此,我的作品大都是反映他們。」 王老說:「生活是基礎,還得加上藝術家的認識,並運用技巧才能整體地創造出來。」他接著說:「藝術基於生活實際而不是代替生活實際,藝術形象不是生活原始狀態的實錄,而要通過審美主體——作者的創造。」 王老翻到我獲國際金獎的作品《艱難都在征途上》,高興的說:「這張作品很有思想深度,拍的好,題目也寫得好。這在意境和情趣上,已遠遠超越了當時生活中的一群馬,一個拉馬的人,作品的意蘊已經上升到人生的哲理思考。可以說這幅作品是攝影創作的典範,必將寫入攝影史。」 我說:「我注意到王老美學思想,集中在審美主客體關係理論上,從審美趣味、情趣、藝術辯證法等角度進行研究,希望能聽到您更多的指導!」 王老謙和地說:「藝術要大家共同研究,也要靠你們這些年輕有實際創作經驗的人總結。」「任何藝術作品都必須給人以啟發,能夠開啟人們的心靈。藝術要從人們的心靈上去感動人,啟發人們如何對待人生。」
王朝聞強調《審美心態》,認為審美體驗,是主體深入客體內在世界和引起審美愉悅的過程感受。人對藝術美的感受與判斷,來自於主體的審美心態的特殊作用。他強調「感性和情感」,指出情感對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都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且是兩者產生審美關係的重要因素。他認為藝術是否有「趣味」是藝術本質的所在。藝術趣味和審美主體的情感體驗密切相關,情感和趣味是不可分割的。 我請教王老:「從藝術與人生的關係來研究美學,怎樣理解?怎樣正確認識西方現代派美術創作?」 王老說:「從人生、人與自然的角度建構藝術理論,是研究美學的根本。他強調中國的文化藝術應當有本民族根基和氣派,在學習借鑒西方文化中不斷完善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反對全盤西化的現代派美術創作模式。」 王老認為:攝影創作,和其他藝術創作有許多相同之處,比如「意象」是由觀察對象轉化成藝術形象的中介,它出現於藝術創造者的腦海——即觀察構思的過程。不過攝影不像畫畫和寫作那樣慢條斯理,而是要在幾分之一秒內完成。這就是攝影創作的特殊性。
王朝聞不僅在藝術理論的層面探討問題,而是深入到人的本真、人的存在談藝術。闡述審美主體的人與藝術審美的關係、藝術與人生理念的關係。他強調「情感在創作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沒有情感還算得什麼藝術創作?」他將藝術家的個性與藝術趣味聯繫在一起,認為藝術家只有有了獨到的審美趣味,才能創作出受眾歡迎的作品。 王朝聞重視文藝的宣傳作用,強調藝術作品與政策的一致性,但他反對形式主義和教條主義。
王朝聞原名王昭文,筆名紋石、廖化、席斯訶。1909年4月18日生於四川省合江縣。自幼喜愛繪畫藝術,後入杭州專科學校學習雕塑。抗日戰爭期間,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從事革命文藝活動,後奔赴延安,先後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北聯合大學藝術學院任教,並從事美術創作。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雜誌主編、文化部文藝研究所顧問、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他是我國著名的雕塑藝術家和文藝評論家,在文藝理論方面取得卓越成就。他的研究橫跨美術、文學、戲劇、電影、曲藝、民間藝術、舞蹈、攝影等諸多領域。是卓越的文藝理論家、美學家、藝術教育家,新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和美學的開拓者與奠基人之一。
2004年11月23日,王朝聞病逝於北京,享年96歲。
推薦閱讀:
※只是個故事
※殘酷社會為什麼一定要你學會假裝毫不費力
※在有30%的行人不遵守紅綠燈的地方還有必要遵守紅綠燈嗎?
※貧窮給你帶來了哪些好習慣?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