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異托邦」及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時代困境
利益相關:若有邏輯性或是理論性的錯誤願請及時指出,不勝感激。
一.「異托邦」空間與心理認知
在《聖經》開篇的「神說要有光,於是便有了光」這句話語里,前者涉及的「光」是來自於人腦海中的抽象認知的一個詞,後者涉及的「光」是來自於外界的客觀實在。這正好契合著「上帝論」所呈現的客觀唯心之思想:一個人格化的神創造了我們的世界。
在部分的語言學中,將這種現象更加外化到整個語言系統——我們的詞脫離了真實的指代。似乎這種現象不止出現於語言之中,而在M·克萊因的《數學:確定性的喪失》中也論述了此類現象:「數學沒有一樣東西是建立牢固的基礎上」,「除去初等數學,數學家們是在貢獻概念而不是從現實世界中抽象出思想,究其成因,他們是將感性的知識轉變成理性的知識」。不僅如此,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在經濟學領域中,貨幣已不在是純粹用來繼續與「實體物質」交換的工具了,它成了一種抽象符號,可以被金融家依照其內在規律進行運轉。
擅長於寫作的人定然會知道當文筆成熟時往往容易返璞歸真。這並不是九九歸一的輪迴謬說,而是作者本人已自己運作出了一套語言系統,於是在寫作之時不需刻意炫技與雕琢,便可自成一家。
而宗教中的「上帝」來自於人類對自我認知系統的一種詮釋,由於人無法感應自身的認知系統的真實存在,因此臆造出了「上帝」的抽象理念,來緩解人對世界的孤獨感。
這種孤獨是人的形而上的孤獨,它來自於個人的「自性」對「原型」的尋求。人格結構有三個層面,就以作家寫作為例,寫文章時所用的是其個人的「意識」(「自性」),而語言系統的運作是其「個人潛意識」(「情結」的總和),而整個語言世界則是人類的「集體潛意識」(「原型」是其主要內容)。
在M.福柯的《另類空間》里,福柯首創「異托邦」的說法,它是一個被實現了的烏托邦空間,囊括了一個半封閉的文化領域,在這裡時間是片斷的結合。因此「異托邦」更像是由現代人的「自性」對「原型」的尋求而產生的。若福柯的「異托邦」理論的第一特徵「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個不構成異托邦的文化」成立的話,那麼現代人的孤獨感就是在「異托邦」里得到了緩解,他們可以將自己尋求到的「異托邦」視為人格結構(暫時性)的「原型」,且是由許多同樣生活在這個「異托邦」居民的各自「情結」的磨合組成的。
二.「網路異托邦」的理論合理性
「網路異托邦」是我在福柯理論上的構想的詞,我們可以理解為——所有具有社交功能的網路平台都可以算作一個異托邦,包括網路群聊、貼吧論壇、直播房間甚至連彈幕視頻也都算作了一個「網路異托邦」。在這裡我們不妨來以M·福柯的原文描述的特徵來論述「網路異托邦」的合理性:
第一個特徵,就是世界上可能不存在一個不構成異托邦的文化。
在網路平台里,會有各式各樣的人因為愛好而彙集在一起,因此他們創立微信群、貼吧、豆瓣小組等等,來談論共同的「情結」。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歷史發展,形成一種文化,因而構成了異托邦領域。
描述異托邦的第二個特徵是,在一個社會的歷史中,這個社會能夠以一種迥然不同的方式使存在的和不斷存在的異托邦發揮作用;因為在社會的內部,每個異托邦都有明確的、一定的作用,根據異托邦所處在的這個文化的同時性,同一個異托邦具有一個或另一個作用。
我們應當知道的是,「情結」雖然來自於心理學理論,是抽象領域,但它們往往是由真實的意識經驗組成的,即使是因某個電影、某個遊戲而產生的「情結」,那也是一種對現實生活的模擬技術而產生的。社會歷史的確能有權力讓這些「網路異托邦」發生作用,在微博里極為顯要,許多網民通過參與網路輿論而給「網路異托邦」之外的現實事件產生壓力。不同的「網路異托邦」自然也有不同的異托邦作用,比如豆瓣喜歡傳播文化,知乎喜歡推廣知識。
第三個特徵。異托邦有權力將幾個相互間不能並存的空間和場地並置為一個真實的地方。
我想這應當是「網路異托邦」最強悍也是最明顯的功能了。在「網路異托邦」里,不管原先在領域外是怎樣的位置,只要進入了所謂的「網路異托邦」領域內,地域差距與時空差距都得到了消解。只要你擁有著移動設備,那麼你所面對的「網路異托邦」就是真實的。
第四個特徵。最常見的是,異托邦同時間的片斷相結合,也就是說為了完全對稱,異托邦為把何物稱為異托時開闢了道路。當人類處於一種與傳統時間完全中斷的情況下,異托邦開始完全發揮作用。
我們可以知道任何一個貼吧、一個群聊,如果沒有人的參與那麼它本身就是死寂的,因此人的每一次參與都是一種時間的片斷,它本身並不連貫。我們可以通過對片斷消息的讀取達到時間的跳躍,以達成與傳統時間的完全中斷,形成「異托時」。相反,網路直播雖在時間領域上是流淌的,但是它的「異托時」運轉並不是由「網路異托邦」居民能自由決定的,而是被網路主播而決定。網路直播這個「網路異托邦」的存在也並不連貫,它屬於主播的個人時間的片斷,主播的每一次開播也構成了「異托時」。
第五個特徵。異托邦總是必須有一個打開和關閉的系統,這個系統既將異托邦隔離開來,又使異托邦變得可以進入其中。
不管是什麼平台也好,這些「網路異托邦」大都並不是移動設備所自帶的。因此我們需要去「應用商店」中將它們下載下來,這是這些「網路異托邦」的打開系統,而關閉系統也自然是「卸載應用」。更何況在一些比如QQ群的「網路異托邦」里,想要進入這種異托邦還需要填入群申請,當你不合群里規矩時還會被群主踢出群聊,這無疑更是一種嚴格的打開與關閉的系統。「一些其它的異托邦看起來完全開放,但通常隱藏了奇怪的排斥。」這可以用來形容一個愛看知乎的人突然進了快手軟體而產生的不適感。
異托邦的最後一個特徵是,與剩餘空間相比,它們有一個作用。這個作用發揮於兩個極端之間。或者異托邦有創造一個幻象空間的作用,這個幻象空間顯露出全部真實空間簡直更加虛幻,顯露出所有在其中人類生活被隔開的場所。
這個特徵來自於我上文描述過的,屬於現代人通過意識選擇把自己的「情結」歸化到一個「原型」里,以這個幻想的空間來構成屬於自己的人格結構的「原型」。就以朋友圈為例,這種「網路異托邦」創造了一個「人人彼此關注相互的生活」的幻象空間,但是它外來的消息源來自於真實的生活,而且是被意識選擇過消息,通過朋友圈的狂歡化,使得真實更加虛幻化,顯露出所有「網路異托邦」被隔離開的場所。
三.(反思)「網路烏托邦」的現實意義
如果說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意識流」寫作是對「個人潛意識」的最好呈現的話。那麼無疑以「異托邦」為寫作對象的寫作同樣是對「集體潛意識」的最好呈現。就以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青春咖啡館》為例,在小說里的「青春咖啡館」無疑就是一個典型的「異托邦」領域。在那裡的「異托邦」居民大都是一些青年人,他們享樂至上、亂而不淫還相互關照,在外人看起來這裡似乎是個荒誕之地。但在那裡的每個青年人都對「青春咖啡館」這個地方有著歸屬感。
在以「異托邦」為主題的作品中,有個典型的特色:就是沒有主角。每個角色都有他們值得被挖掘的生活經歷,因此《青春咖啡館》的每個章節都是不同的人在敘事。通過情節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物並不是真的那麼神經兮兮,當他們離開了「青春咖啡館」這個「異托邦」,他們又成了正經的社會人。我個人閱讀小說最大的樂趣在於解讀人物的個性,所以當我讀完這整本小說時,才發覺他們的個人敘事更加豐富了「青春咖啡館」的魅力。
個人認為在「青春咖啡館」里的那種小我情懷,是很多現代人都嚮往的。在這個地方你不需要去迎合社會,你只要展現出自我便影響著「青春咖啡館」整個的氣質。他們都有各自的「情結」,在相互磨合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只屬於他們的「原型」,即「青春咖啡館」。
在福柯的原文中:「當人類處於一種與傳統時間完全中斷的情況下,異托邦開始完全發揮作用。」我不妨猜想:因為在傳統時間裡,若真要找尋人格結構的「原型」,那要追溯到幾千萬年來的人類歷史的記憶DNA總和才可能有答案。而在「青春咖啡館」中,每一次那群青年人的相聚,就構成了一次「異托時」,這時「青春咖啡館」才成為真正的「異托邦」。因而那群年輕人的人格結構的「原型」並不熱衷於在「傳統時間」里得到答案,而更熱衷在「異托時」里得到答案。他們在「異托時」里的人格結構的「原型」就是被「異托邦」居民的「情結」相互磨合之下構成的。
進而我認為,在現代社會的高壓之下,「異托邦」的意義非常重大,它能夠緩解現代人的壓力,使自我得到釋放。但是很多人並不是像「青春咖啡館」的那群青年人一樣幸運,能在真實場所中找到一個能讓自我找到歸屬感的「異托邦」。
因此「網路異托邦」極為特殊,它雖然存在於不可見的網路信息系統里,但是載體卻是真實可見的。不僅如此,隨著智能手機與網路的越發普及,人們對社交軟體的接受與認同程度越發提高。在網路世界裡無奇不有、無所不包吸引著每一個人,現代人不僅可以在手機里找一個讓自己找到歸屬感的「網路異托邦」,甚至可以找到數多個,在不同的「網路異托邦」里展現豐富多彩的自我。
在目前來看,「網路異托邦」大體上是平穩發展著的。尤其是以「動漫」、「網路遊戲」為主題的「網路異托邦」對現代人的精神壓力的緩解作用極為重大。但是也讓一些人沉溺在網路世界裡,無法找到現實的支點,更為極端的是以「藍鯨遊戲」為主題的極端「網路異托邦」,對青少年破壞力極強:
犯罪者首先以「藍鯨世界」為藍本構建了一個「異托邦」文化,通過每天給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制定任務來達成「異托時」,隨著心理催眠的不斷深入,誤入歧途的青少年的「藍鯨」「情結」會不斷深化,即使犯罪者不建立群聊,也能通過大規模地心理催眠,來構成一個隱形的「網路異托邦」,與外界世界隔離開。這些青少年被心理催眠後,他們的認知出現了偏差,也就是說,他們已經把「藍鯨世界」當作了「網路異托邦」外界的那個「真實世界」,所以最終獻出了年輕而寶貴的生命。
因此在當下,我們並不能輕視社交軟體對現實的扭曲力,在必要的時候需要嚴加管控。隨著當下AI與模擬技術的飛速發展,可能今後人們所接觸的東西會越來越抽象或模擬,以致使「客觀實在」在認知領域裡的地位被不斷拉低。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如今看的電影、玩的虛擬遊戲一樣也能使人的生理激素得到分泌,達到健康狀態。我們當下的困境在於我們面臨的模擬事物太多了,當我們在「網路異托邦」里得到滿足與快樂時,我們也該反思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當他們在「異托邦」里找到歸屬感時,面對於「異托邦」外面的世界,對它的認知是否會出現偏差?
推薦閱讀:
※佛系與失敗學(唯識與榮格)
※什麼是人格?世界有幾種人格?你是哪一種? | 自我成長
※默瑞·斯丹:《紅書》為什麼這樣紅?
※榮格的曼陀羅繪畫及對自性的追尋
※讀書筆記:《榮格與鍊金術》(上)
TAG:榮格 | 米歇爾·福柯MichelFoucault | 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