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隨心所欲:隨何心,欲何欲?

隨心所欲,這幾乎是現代人最喜歡的一個成語。

說話做事,隨著自己的性子來,依著自己的情緒走,無需思慮,也不必刻意,多麼洒脫爽快的生命狀態。

今天喜歡了,就全情投入;明天討厭了,就甩手而去,多麼自由自在的人生旅程。

很多青年人都喜歡引用李白的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然而,隨心所欲的內涵真是如此嗎?洒脫自在,真的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嗎?讓我們來看看這個成語的出處。

《論語》中,孔子講「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先聖到了七十歲,才能夠做到隨心所欲,一舉手、一投足都不會逾越倫理規矩的界限。這樣的生命狀態——所思所想、所言所行都在道上,都符合天理良知,這才是「隨心所欲」的真正涵義。

所以,真正的「隨心所欲」,是指一個人修為達到了至善的境界之後,沒有私心雜念,呈現出的一派聖人氣象——「純乎天理而無人慾之雜」。

反觀我們現代人常常掛在嘴上的隨心所欲:打著追求人格獨立、精神自由的旗子,不遵守規則,不願承擔責任;不考慮集體和他人利益,只想追求個人私利。「隨」的,其實是自己那顆私心;「欲」的,其實是個人的好樂、忿懥、憂患等等的一己之欲。

表面上洒脫自在,實則被私慾所奴役,被習氣所牽引,因而表現出來要麼是任性妄為,要麼是隨波逐流,漂蕩奔逸,終無所歸。

前國防大學戰略學教授金一南曾經說過:解放思想,首先得有思想。假如沒有思想,解放的都是私慾。

試問,我們到底要隨順自己的良知?還是隨順自己的私慾?答案就在心裡!

推薦閱讀:

薛侃錄:功夫到,自然成
黃直錄:本源在心
用心看世界 | 每天學習陽明學

TAG: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