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始門講《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
第三節: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文始道門兒里對這一章的斷句和解讀是這樣的:
不尚(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智)、無欲。使乎知(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
在解讀這一章之前,我們首先要把文始道文化的思想前提簡單介紹一下。在文始道文化里把人分為三個類別:聖人、賢人、愚民。聖人是把握「大道」(把握社會發展大方向)的人,是駕車的車夫;賢人是執行「大道」(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的人,是拉車的馬;愚民是隨從「大道」(順遂社會潮流發展)的人,是無數根輻條組合而成的車輪。而「大道」呢,就是車軸及其承載的車體。
1,不尚(上)賢,使民不爭;
尚(上):推崇(使用);
賢:本意為,僱用。用自己的錢財養活那些順從自己、被自己所用的、有才能的人。
整句:(聖人治理國家從來)不靠以俸祿錢財為動力,來招攬屬下(公務員),為國家國民服務。(公務員們應該像堯舜禹那個時代的人那樣,義務為人民服務,這樣國家就不會出現階級,不會有高低貴賤之分了)。人民自然就不會爭名奪利了。
2,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貴:(憑自己的喜好、用自己的財富)抬高(物品的價格或價值)。
貴與尚(上),意思類似,一個對象是人、一個對象是物。
爭與盜,意思類似,一個是明爭、一個是暗奪。地位明爭、財物暗奪。
整句:(聖人治理國家從來)不(憑自己的喜好或需要去)抬高那些稀有物品的價格,(如果是國家需要這些稀有物品,那就正大光明地徵召,號召人民義務奉獻)。這樣人民就不會暗地裡爭奪、偷盜了。
3,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見:同「現」,顯現出來。
可欲:指前面的「尚賢」和「貴難得之貨」。
亂:爭和盜,就是亂,思想亂和行為亂。
4,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
虛其心,弱其志:無知(智)則心虛,心虛則志弱。
實其腹,強其骨:無知(智)則只圖實腹,實腹則骨強。
恆:本意為,滿月。沒有一點盈虧,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正好。寓意周全,完備的道。
5,使民無知(智)、無欲。使乎知(智)不敢、弗為。
第一句:無知、則無智。無智則無欲。
後一句的知(智):那些有知(有智)的人。
不敢與弗為:不與弗。
不,象形一隻鳥飛在天上不下來,只代表個人意願的否定。
弗,象形用繩子捆住一捆草,表示捆綁別人意願的否定。
不敢:(如果聖人之治得以實施的話,那麼就沒有人(愚民)會跟從他(智者)行動,所以智者就)沒有勇氣或膽量(去破壞現有的秩序了)。
弗為:就不能捆綁他人的意願為己所用,有所作為了。
聖人用「愚民」的手段,挖斷了「智者」有為的根。這樣才能實現「大道」。如果人人都成了智者,都想要折騰,天下不想亂都難。所謂「神道設教」,就是聖人(愚民)手段的具體表現。所以,文始門文化在古代主要是教導少數人的,尤其是教導少數人拋棄教條的善惡標準而「妥善行事」,不信神(參考:道教和道家的區別是什麼?)、不認命,以此來作為社會的精英,作為社會發展的主動力。讓少數一部分人成為智者、賢者、再進一步成為聖人。這並不是聖人們惡意地就要去愚弄這些人民,因為這部分人大道理、真道理他們是聽不懂的。那就得用他們聽得懂的、簡單易行的道理來禁錮他們的思想,其中最為有效的就是「神道」,就是信神、信命。讓他們意識到自己是弱者,需要強者的保護。如果一個強者,站在他們面前,有鼻子有眼兒、也吃飯拉屎,那就降低了威信度了。就需要製造一個他們看不見摸不著,又能產生無限想像空間的無所不能的「神」,來讓他們信奉和崇拜。以神之名來統治「愚民」,那就無往而不利了。老子的「玄而又玄」的道,也可以說是為了「教」智者,而設的「道」。不同智慧階層的人,需要不同的「道」來作為行為標準,沒必要統一,也統一不了。這就是一個智者、一個聖人,要採取的行為準則——「周行妥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而宜,就是「恆道」。
蘇秦合縱、張儀連橫,二人同為鬼谷弟子。難道當初鬼谷先生傳給蘇秦的是合縱術,傳給張儀的是連橫術嗎?當然不是!我們都知道,當年蘇秦先到秦國欲行「連橫之術」,但秦國並未採用,這才到六國遊說提出了「合縱」。而張儀呢,正好相反。本打算幫助蘇秦「合縱」,卻沒有如願,進而到秦國提出了「連橫」。看到沒,鬼谷先生當年傳給他們的是「縱橫捭闔」之術,該縱時縱、該橫時橫、該捭時捭、該闔時闔,要相機而行,這才是真正的道家之術。
6,而已,則無不治。
而已:而,這樣;已,停止。本意是,就這樣停止。引申為,罷了,就這樣,僅此,不過等等。在這裡,而已,用的是本來意思。表示「智者」即便有什麼企圖,也會因為「聖人之治」而無機可乘,就這樣停止了(取消了原本的打算)。
無不:連用表示肯定,強調「治」,表示會「大治」。
……完整版,查閱「智者正道」微信公眾號,「國學百談」欄目。
附錄:
關尹子中這段話怎麼理解?《關尹子》曰:籩不問豆,豆不答籩,瓦不問石,石不答瓦,道亦不失!問歟?答歟?一氣,往來,道何在?
籩:竹籩。竹子編出的高腳小簸籮,能盛東西,但是漏水。
豆:木豆。木頭雕刻成的容器,可以理解為高腳木碗,可盛湯水。
問歟?答歟?:這需要問,這需要答嗎?
一氣,往來:你說你的理,我說我的理,你來我往。道分陰陽二氣,善惡兩面。這裡的「一氣」並不是指陰陽和合的「混元一氣」,如果是「混元一氣」的話,就沒有「來往」了。
籩與豆,瓦與石,各有其用途,也就是各有其「道」。二者討論,我用我的標準和用途要求你,你用你的標準和用途來要求我,這都是一邊之理的互相爭執,這是不符合「道」的,就是「失道」。
道是什麼?道是「恆」。就像《道德經》所指出的,有和無,都不是完備的「道」的狀態,完備的「道」是二者合體,叫做「恆」。恆,本義為滿月,引申為完備。陰陽二氣交融、善惡二理相互,才是萬物之世界。就像是狼有狼道、羊有羊道。為了執行「羊道」,而消滅「狼道」,這不是「自然之道」。
在你的認知範圍內執行你的標準,在我的範圍內執行我的標準,往小里說,這叫不強人所難,往大里說,這叫不干涉別國內政。不要拿資產階級的民主強加到社會主義國家頭上,就是老子所說的「玄同」(大同世界)里的「小國寡民」。站在聯合國的角度,就是要維護各個國家他們認可的「道」(玄同),而不是用「一條道」來指引所有的人。天下萬物,各行其道,才算是「自然之道」。執行這種「道」的能力,稱之為「德」。
文始道門的思想里有這麼個邏輯:知而智、智多而能治,能治曰有德,有德而稱聖,其德完備,是曰道。
知而智,懂得多了就會產生智慧和想法。道德經里的「知」又通「智」。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德」是對「道」的執行能力,「德」是有高下、有層次的。維護好一個家庭的和諧,這也算是一種「德」,但你維護的只是家庭利益,你兼顧不了別人家庭是否和睦;治理好一個村莊,也是一種「德」,這種德也只限於本村;管理好一個市縣,是一種「德」;治理好一個國家,是一種「德」;維護天下大同,更是一種「德」。隨著「德」的層次的逐漸提高,「德」的標準和內涵也就逐漸提高和豐富了。如果以「不吃肉就是善」來教導天下人,無疑這個「德」是不完備的。我代表內蒙最廣大勞動人民表示反對。
我《文始門講「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里,用到了「愚民」一詞,有些人可能接受不了。這不要緊,可以換成「被聖人教導的人」。其實,這本質沒啥不同嘛,只不過「愚民」一詞觸動了一部分弱者的自尊神經罷了。如果您是老闆怎麼管理員工的?無外乎兩種手段:精神的和物質的。和藹可親+工資獎金嘛。這東西,往好里說叫做「人性化管理」,說得直白點兒,不也還是「管理手段」嘛!他用勞動力換取了應得的生活保障,你同時從他們身上賺得了「剩餘價值」,在「一定程度」上說是公平的。你能管理好你的公司,讓員工又高興又掙錢,這就是一種「德」。但你同時在跟其他公司競爭(當然也有合作),這個公司的老闆和員工就會不高興,這說明你的「德」是片面的。國家通過宏觀調控,讓你們公平競爭、依法合作,這種「德」的層次就相對要高了。當你變成老闆,當你變成領導人,當你變成聖人,你也會用一些方法或思想(手法或手段)去管理(愚弄或教導)你的「世界」里的「民」。這個時候,你想當然地就不會認為這是在「愚弄」他們,而是在教導他們,為了他們好,為了這個世界好。就像你批評員工,是我為了他更完善、更出業績或維護公司秩序。這就叫「屁股決定腦袋」。
作為弱者,最最不應該的就是不能正視自己的「弱」;作為愚者,最最不應該的就是自以為聰明。所以,作為員工,最重要的不是表示不滿或怨氣,而是認清自己的作為員工(愚民或叫被管理者、被教導者)的位置和處境或現狀。弱者的自尊,一文不值,「以頭搶地耳」。與其把自己碰的頭破血流,還不如認清自己的「弱」(愚),努力變「強」(智),整合自己、整合他人、整合所有的資源。多知多智,努力提高「德」(能力),改變自己的層次或處境,這就是「善之善者也」,就是文始道家倡導的「妥善」。
……完整版,查閱「智者正道」微信公眾號,「國學百談」欄目。過年錢緊?分享節目就賺錢!「智者正道」誠招文化創業合作人,制度如下:
www.dingshengyigou.com/list.asp?classid=6
前十個體系達到千人的,可享受平台1%的純利潤分紅。
一生的機遇並不多,絕大多數都擦肩而過。這一次您是否能把握住!
公告:
「智者正道」微信公眾平台節目,年前限時優惠價49.9元(原價199元),截止日期2018.02.15日夜12:00.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