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這句話怎麼解釋?
謝邀。
這句話的大致意思是說善人正己化人,不善人感之而尊為師;對不善人,善人見善則從,見不善則改。如果一個人自逞其能,見到善人不知道見賢思齊,見不善人不知道引以為戒,那麼就算他天生聰明,也只是個昏昧的迷人。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摘,善教不用籌策,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這一段話,實際上是隱喻修鍊。
善行無轍跡、善教不用籌策:《易》雲「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不刻意而為,何須籌策?善言無瑕摘:道不可言,唯有心領神會。
善閉無關鍵:一般人打坐不閉門塞兌就容易心神散亂,而聖人外緣悉絕,內念不生,行坐卧立,毫不影響。既然沒有閉塞,更談不上開了。善結無繩約:神炁相合、性命相依,結成黍米之珠,這過程純憑真意,不能勉強撮合。真意屬土,在天干為戊己。《悟真》云:本因戊己為媒聘,遂使夫妻鎮合歡。指的就是這一步功。可惜有些人淫心重,看到媒聘、夫妻,就以為南宗是陰陽丹法,從房中術下手,真是誤人誤己。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心中不分人我。常善救物,故無棄物:見物便見道,道不遠人,聖人亦不遠道。是謂襲明:無我、人、物之分,唯見其道。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入道之要妙,在於見善則遷,有過則改,返觀內省。謝不邀。
恕我直言,網上的翻譯都是垃圾。
只能靠本小學生來拯救大家。
-------------------------以下正文------------------------
首先,把「善人」翻譯成「好人/聰明人」的可以去死了。
先不說道德經里有沒有把好人稱為善人的情況(感覺老子喜歡說聖人,孔子喜歡說君子),讀古文,或者讀任何東西,最重要的是「根據上下文理解」!!!把善人翻譯成好人,敢情前面說的一大堆「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都是放屁是吧??前面鋪墊了那麼多,哦前面你知道翻譯成「擅長」,後面就變好人了是吧?我好nmmp哦!
緊接鋪墊的是這兩句「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嗯,這其實就是老子鋪墊半天要說的:聖人善救人,無棄人。
那麼,救什麼樣的人呢?不棄什麼樣的人呢?接著看: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所以擅於用人識人(其實就是救人了)的人不在乎別人師出何門(第二個「善」:讚許;認為好),(也不在乎別人資質如何);不擅用人識人的人則相反:在意別人的資質,(以及師出何門)。(即:善救/不棄沒好老師好資歷的大豬頭。)
最後得出結論:
不以別人師出名門為貴,不因為別人天資聰慧而偏愛,很有智慧卻(故意)在這個時候不計較這些,像個別人口中的愚者(大迷,什麼人都去教什麼人都能渡什麼笨蛋都能用得上(無棄人,天生我材嘛)),這tm就叫「要妙」。
-----------------------------------以上--------------------------
我感覺這樣解釋合理一點,但都是我自己YY噠。我讀這些古文從不看別人翻譯(參考可以),因為哈姆雷特有一千多個,這是我個人的理解,歡迎交流。
儒家思想把老子解釋偏了,現在道德經好多翻譯怪怪的,建議買本古漢語字典自己譯,有些不通的就自己理解了,把握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不尚賢」之類的大思想框架就行。
大道致簡,其實沒那麼複雜理解。善人:是指有經驗與善於某方面的人。某方面善長的人可以為不善長的人的師傅;不善長的人是善長的資源或資本;所以社會就會有老闆與員工,有老師與學生;沒有學生(不善)的人就不會有老師的職業,所以要貴其師,愛其資
善,擅長的意思;「擅長做人的人是不擅長做人的人的老師,不擅長做人的人,是擅長做人的人的資源,不尊重自己的老師,不愛惜自己的資源,雖然有小聰明沒有大智慧」
這種問題竟然沒有有營養的答案。
首先要知道善是擅長的意思,結合上下文就能明白,其次要知道「擅長人」到底怎麼理解。接著要理解這句話就要知道資是什麼意思。資,zī,從次從貝。資,貨也。貨者,化也。資者,積也。旱則資舟。水則資車。夏則資皮。冬則資絺綌。皆居積之謂。資者,人之所藉也。周禮注曰。資,取也。
擅長用人的人不擅長做別人的老師,不擅長用人的人擅長做別人的憑資。
擅長做人的人是不擅長做人的人的老師,不擅長做人的人是擅長做人的人的憑資。
擅長救人識人的人是不擅長救人識人的人的老師,不擅長救人識人的人是擅長救人識人的人的資源。
本來這個答案到這裡就該結束了,畢竟老子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喜歡非常巧妙的把真理說成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句子,來過濾掉那些對於哲理沒有天賦的人,可以說和易經一樣,達到了絕(假)聖棄(假)智,民利百倍的目的。所以中國幾乎沒有不懂裝懂的哲學家,看不懂就是看不懂。
然後我們來分析這三種翻譯區別在哪裡,第一句是原句第一層意思,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資,積,積多了就要取,取來用,借鑒,所以翻譯成憑資。擅長用人那肯定不用教化你的手下,需要什麼人就用什麼人,如果你教下人怎麼做,那是強加自己的意志,就不是「無為」了。不擅長用人的人擅長發揮自己的能力,成為別人的憑資。這樣理解中規中矩,可以結合「無為而無不為」理解,和上文連接也沒有問題,但與下文「不貴其師」衝突。
第二句翻譯是原句第二層意思,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擅長不一定會教,會教不一定做得好。之前看微博上一個博主,學理科的,工作時上面派來一個天才學霸,做項目做的挺好就是帶的學生都一臉懵逼,這個博主抽空給學生們補習了一下,學生感嘆「還是資深的老師講的好啊」,博主就反思,其實並不是因為他聰明才講的好,而正是因為他笨,沒有那個天才聰明,知道學生哪裡懵逼,才能順利解決。所以一流人才搞科研,二流人才當老師,後一輩的一流人才都是上一輩的二流人才教出來的。這麼理解和現實結合非常緊密,合情合理,考慮到善人者不善人(者)之師中間可能省略了「者」字,但與上文看起來關係不大。
所以結合以上兩種翻譯方法的優點,反思上文在講什麼和思考這句話和下文有什麼聯繫之後就能想到第三種翻譯了。擅長識人救人的人是不擅長識人救人的人的老師,不擅長識人救人的人是擅長識人救人的人的資源。前面「善行無轍跡」那幾句無非想論證一件事,天賦,有些人適合做這個,有些人適合做那個,肯定人的差異性的同時肯定人的天賦差異。聖人是人之至者,見的人多自然知道每個人都有他的價值,所以聖人救人的同時也是普通人的老師,教普通人識人,而普通人在聖人眼裡只是人的一種,所以是資源。因此善人是大於不善人的,我們通常理解不了這句話是因為把善人和不善人的地位看成一樣,導致資這個字沒辦法理解,平等的人之間只能借鑒,怎麼取,怎麼用呢?師資的源出:「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 《說者》曰「善人,有不善人,然後善救之功著,故曰『資鄙人的現代人角度的理解:這個「救」 發自內心的,給予人的「元認知」的能力,想讓陷入「困境」的人得到一個,至少對這個事物的最低程度的「解釋」。就單單是這個要求,(個人觀點,沒有統計調查)恐怕現今當代的教育沒有給予這樣的師資。偶爾某地會出現這樣的「人才」,可是他們卻沒有貢獻給教育事業。真是可惜!當然如今廉價而有保障的教育輸出也是人類的進步關鍵,也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原文很容易解釋,言外之意是「有本領、有德行的一定是之下人的老師,這點很正常,但重點是「貴師愛資」!因為人不可能生而知之,又不可能不犯錯誤,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謙虛好學准沒錯。人犯了錯誤往往會先給自己找理由、找借口,很少反省自己,特別是有一定知識、學問、身份、地位的人更難反省自己;所以這類是雖智大迷!深刻啊!」
推薦閱讀:
※論老子的三寶觀與中醫整體觀的養生?
※老子是怎麼成名的?
※隋廣義解讀:老子的超凡智慧是從何而來的呢?
※道德經從哲學意義上講是被高估了還是低估了?哲學意義上有什麼價值?
※為什麼四書五經里沒有老子?
TAG:老子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