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認為漢語在否定式的反義疑問句的答覆處理上比英語好
我們來看個例子:
--It isnt simple,is it?
--Yes,it is.
--No,it isnt.
--這不簡單,是嗎?
--是的,(這)不簡單。
--不,(這)簡單。
有的人會覺得,英文的表述更為一致,他們認為漢語的表述較亂。
真的是這樣嗎?
讓我們記命題P:這簡單。
那麼上面的語句就是在說:
--非P成立嗎?
--是的,非P為真。
--不,非P不真。
進一步地,我們記命題Q表示非P,那麼就成了:
--Q成立嗎?
--是的,Q真。
--不,Q不真。
可以清晰地看出,漢語的表述,完全針對問句主體部分所表述的命題的真值做出回復。
真值為真則答是,為假則答否,跟Q代表什麼無關。
這意味著,Q的具體內容,在這個句子里被封裝起來了。
我們可以直接從形式上進行一些代換,只要這種代換遵從一定規律,無需過分考慮具體內容。
而英語則不然,Q不能作為整體,因為它裡面包含了否定詞。
自然可以想出更複雜的句子:
他不是不來嗎?
他不是不會不來嗎?
他不是不可能不會不來嗎?
……
儘管日常很少這麼說,但是從上面的規律來看,偶數次否定表肯定,奇數次表否定,漢語回答一律按照命題的真值,這樣處理方式上是一致的。
相比之下,且不論英語該如何對付這種多重否定,單是never,seldom, hardly,few,little之類的詞因為帶有否定含義要按否定處理,就能讓人感到,英語的處理方式,太亂了。
最後再考慮個複雜些的例子:
張三不可能不在李四不來的時候不來,除非(王五或趙六來,且劉七不來),是嗎?
雖然看起來複雜到沒人會在日常中這麼說的地步(由於過於複雜,我加了一個括弧),但只要記住,句子主幹看作命題:
(非(非(非Q蘊含非P))或((R或S)且(非T)))
針對真值答覆,逐次分析,還是很清晰的。
推薦閱讀:
※如何開始學習一門語言
※和「學霸貓」和「張瀟雨」老師學到的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詞在文化演化中的角色
※熟練掌握四門外語,我是如何做到的?(1)
※「油膩中年」用英語到底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