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知識網紅,羅振宇和高曉松兩個大忽悠

知識娛樂化時代

當講真話變得很難的時候,吹牛逼就成了一種時尚。

知識娛樂化時代,從羅輯思維開始。自媒體、知識網紅這兩年成了資本追逐的IP,同時,粉絲經濟造就了不少「全民偶像」。如今在互聯網社群里混,不說自己聽過羅輯思維、曉說奇談或吳曉波讀書等知識自媒體頻道,人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新一代有思想的網民。

鄙視鏈的最高端就是思想上的優越感——奇特的觀點、獨到的視角。似乎能俯視整個鄙視食物鏈。

有關傳播學

粉絲們在網上議論紛紛羅振宇厲害還是高曉松更博古通今。城市套路深,江湖門派多。如果羅振宇像少林,那麼高曉松就更像武當;一北一南、一內以外,最後都要萬法歸宗:天下自媒體人都是一家——傳播吹牛逼。

想要了解自媒體人的特點,就要先了解什麼是傳播學。關於傳播,即使外行也聽過拉斯韋爾的5W模式:Who-What-Which-Whom-What(誰,說了什麼,通過什麼渠道,對誰說,取得了什麼效果)。

媒體人很懂語言,更懂傳播,他們的目標不在意傳播了什麼,而是在意人們對傳播持有哪些不同的看法,最終產生了什麼社會效果和知識風尚。換成另外一種說法,他們不關注受眾獲得了什麼知識和觀點,而是關注受眾的知識和觀點是在什麼前提下獲得的,是否引起了社會效果(人際間的再次傳播)。

利於傳播的東西的特點必須是大眾的、媚俗的、取巧的、迎合的,如果玩高冷和小眾,註定只是一小搓人的偏愛。如著名社會學家布迪厄所言:任何人都不應該忘記,最好的溝通關係,也就是語言交換活動,其本身同樣也是象徵權力的關係。」這也是人為什麼喜歡出名原因,因為有話語權,「我說話,你願意聽。」

大多數的鬥爭,不管它們實際上爭的是什麼,都會以思想鬥爭的形式表現出來。

搞清楚了什麼是傳播,你也就懂了最後各派的區別只是呈現形式不一樣。

你說羅振宇厲害還是高曉松博古通今,有差嗎?無論他們是講互聯網觀點還是歷史八卦;無論他們是正兒八經的胡說八道,還是胡說八道地假正經;所有的這些觀點,都是從別人的書上讀來的,有些書他們自己未必讀過,經由背後的團隊摘錄下來就好。他們不生產知識,他們只是圖書館的搬運工,真知遠見還不如當年那位北大的圖書管理員。

互聯網時代影響每個人的傳播學

講知識的知乎,上面很多人糾結他們所講中的錯誤觀點,傻缺呀,你信一個說書人的觀點——嗚呼哀哉!粉絲們聽完後,還不是在茶餘飯後把聽來的口水講給別人當消遣,區別的是人家以此謀生,而你們以此吹牛逼裝知道分子罷了。

成年人,對錯重要嗎?都是講利益的。你要給我五塊錢,我也告訴你:「人沒有理想和一條鹹魚有什麼區別呢?」互聯網時代的成功學罷了,區別的是這屆大師確實是讀書人的。

」為什麼一直在談什麼傳播學,我才不管哪些術語?「

「我就喜歡聽他們日日,管他們講什麼,我就愛聽、就愛聽。」

是呀,粉絲們都是這樣被洗腦的。為什麼一直講傳播學的利害關係?假如你誤入傳銷組織,無論你想要繼續發展撈一票走人,還是立即跳出來,所謂知己知彼,才能百戰不殆,首先得搞明白這些人到底是什麼回事吧?

「如果傳播什麼不重要,但它能入你的腦和心就變得很重要了。」

假如要傳播一坨狗屎給你呢,你吃了還以為這是新開發的某種維生素片,把狗屎當營養也是如今時代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呀…。

思想上的毒瘤比生理上的更可怕,更難以根除。有些人到最後你可能是蠢死的。

人們只願意相信自己相信的,這就是偶像名人的力量,他們不僅影響你,還可以操縱你。拿宗教來舉例:最近發生在友好鄰邦韓國總統被邪教操控的事件,總統朴槿惠早年加入邪教,一直被閨蜜間接操控和影響。

作為儀式的傳播是最早的傳播形式——傳播社群和文化。打造一個共享互動的過程,如最早的羅輯思維社友群,讓一群人處在一個共同的世界,有意讓大家共享著一些東西,然後認同它、接受它。

最早的傳播在宗教界把人與世界的關係分為兩種:一種是「我——它」,另一種是「我——你」的關係;「我」與「它」的關係中,人把周圍的人和事物都當成相對立的客體,我們用理性去思考,放在因果的世界裡去把握;而「我-你」的關係中,「我」與「你」不是分離的,而是結為一體的,是以「我」的整個存在、全部的生命來與「你相遇」。

就羅老師早期說的:「愛,就要供養」,人家在賣藝,自詡自己是個藝人。而矮大緊的高老師是在和你分享他的知識和見識,不論你是否贊同他的觀點,」你來,他不迎;你走,他不送」,高大臉在賣萌。兩個人有什麼不一樣嗎?只是廣告語不同而已,都是要求粉絲愛他,老了還賣萌,一張老臉真是豁得出去~。

看似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你們知道這招有多厲害嗎?從傳播學上講,就是上面提到的產生了「我與你」的關係,粉絲和偶像是一體的——在一起;從心理學上講,這屬於認知失調的自我合理化行為(比較拗口),人們喜歡自己幫助過的人。

扯到這裡為至,喜惡是根據個人口味而定的。我也是個讀書人,做為一個有點正常思維的讀書人,都不喜歡把「學識」二字用到他們的身上。知識娛樂化也好,觀點賣錢、思想變現也罷,都可以;但生意就是生意,商業就是商業,不要扯上學識二字,這些不是知識。

故意裁剪材料,隱瞞存在的證據,用來證明自己結論正確的,都談不上「學識」二字,也就不存在什麼區別。

知識是什麼?

羅振宇喜歡推薦書,推薦暢銷書,把不是暢銷書的推成暢銷的,比如把《物演通論》這種路邊推的東西誇成哲思神作,平時喜歡跨界點評。高曉松喜歡時不時流露點自己的家世和背景,意思是:「哥們我的學富五車,知識和觀點不單是從書本里來的,還有大院的,我可是真正有背景有料喲;憑我的背景本來是可以不靠這張胖臉吃飯的,但為了愛智求真,我豁出去了…..」.

以這二位為代表的超級知識網紅(不懂當前知識網紅為什麼都是胖子居多~),一個喜歡把別人書中觀點當成自己的知識,另一個喜歡把野史當正史講;無論學富五車、博古通今,還是上知天文、下知鬼神……。但知識是有邊界的,它的運作方式如下:在一個知識框架內,其穩固的根基可以讓我們無顧忌地添加任何東西。

從方法論溯源或推演下去,才能構建整個知識體系,知識必須是體系的(參考《知識的邊界》)。知識不是一個大醬缸,什麼都可以往裡面添加;不是北京的炒肝也不是河南的胡辣湯;它可以是一碗白稀飯也可以是老火靚湯,但絕對不是亂燉。

事實才成為知識的一般基礎和解決爭論的最終方法。知識的基礎即事實。

而不是像羅振宇老師這樣,用一個互聯網思維就可以達成任意學科在任意維度上的鏈接。也不是矮大緊的高曉老師這樣,用任何來料加工成的妙趣橫生整成的一個全民知識大保健。

有趣、有料、有種,這不是知識傳授,更像是曲苑雜壇,如果讓我花五塊錢,我更願意聽一段郭德綱的相聲。

「人家成了第一大知識網紅,你們這些讀書人是不是都有點眼紅了,才這樣窮追不捨地吐槽?」

用一句流行的話來回答:「關我屁事,關你屁事。」

一個理性的正常人,只想在這個紛紛擾擾的互聯網亂世,講一點常識的東西。回歸正常,講點常識不好嗎?

他們成功、他們厲害但不代表他們所有的東西都可取,更不代表他們沒有錯誤。只是別把生意當感情,別把娛樂當正統。

我對「知識淵博」這種東西一點都不感興趣!!!任何一個人識字的人都可以做的,傳播觀點嘛,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買三本歷史教材也照樣可以跟大爺大媽侃侃而談。知識網路化其實就是信息碎片化,互聯網就是一堆未經把門的謠言、謊言、流言的集合。

所有的流行都是社會心理的反映,能引起流行的社會心理無非那麼幾種:壞的節目迎合審美,好的節目迎合人性;壞的商業是迎合低俗,好的商業是迎合永恆不變的人性。

而我們中國人的人性:永遠喜歡「不勞而獲」。

當然這二位胖子已不是中國人了,也就無所謂其它,反正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最後忘記告訴大家了,我是羅輯思維最後一期的鐵杆會員,認識不少所謂的「羅友」,他們號稱喜歡讀書,更多的人喜歡借讀書的名義混圈子、「搞點事」,喜歡聽羅振宇的人也喜歡聽高曉松,也喜歡去吳曉波讀書會;流行什麼娛樂化知識就去聽什麼,今年流行李笑來和李翔這群人又蜂擁而至,他們是同一群人,他們對有知識的偶像是真愛。有些人有求知的慾望,沒有求知的能力,靠聽點別人的觀點過活思想的一生。

這裡沒有任何貶義的意思,在這個比差的年代,花錢買觀點和「知識」,總比花錢買大保健好。

我自詡也是一個讀書人,所謂文人相輕到真沒有,只是有點羨慕嫉妒,但不恨!

我不生產知識,但我生產雞蛋,幫幫我吧......愛的供養~~么么噠

WX:火柴社農場


推薦閱讀:

傳統作者,你若不懂新媒體、新文學,慘勝猶敗
2018年自媒體想賺錢 一定離不開這三點?
門戶網站的鼻祖搜狐,欲重新打造一個邊看新聞邊賺錢的自媒體平台
頭條和提高推薦量的三個關鍵!讓你更好運營頭條自媒體!
在冷啟動階段要注意的幾點要素,關乎你文章能否獲高推薦

TAG:自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