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還跟以前一樣嗎?感覺外企的好時候已經過去了!?
一艘快要沉沒的大船,但是船上的人又不知道該跳到哪裡去逃生?(以下內容純屬有感而發,切勿對號入座 )
最近跟朋友們聊天,發現大家普遍認同這年頭繼續在外企混肯定沒啥意思,這十幾年外企的待遇幾乎木有什麼增長,以前套在外企身上的各種光環隨著一次次裁員和減薪也慢慢破裂了! 但是對於繼續在外企圈子混的人,好像也木有多少好的選擇。出來創業吧?因為在大企業工作的性質決定了個管一攤,所以好像資源還不足以單幹,特別是在對生活質量要求很高的情況下;加入創業公司吧?放眼周圍都是8090後小鮮肉,拼體力肯定拼不過別人;留在原來企業吧?隨著外企在中國的業務普遍下滑,好像上升空間也不大了,而且每年固定的百分之多少的漲薪也抵抗不住CPI;繼續跳槽換別的外企吧?隨著大形勢的下滑,其他公司的職位好像也沒那麼多了,而且隨著業務的固化和發展的停滯,現在外企更多的是在拼山頭看背景,都是人事鬥爭,除非跟著老闆一起換山頭才有機會,問題是老闆們都自身難保,哪裡有功夫照顧別人呀!回歸國企等體制內吧?好像木有一定的社會關係還真不一定能夠回得去。而且唯一自豪的所謂外企金字背景,好像現在也不值錢了。現在流行的是炫創業經歷,炫名校學習背景,甚至炫自己年紀輕輕就敢出來創業!在哪個跨國企業有過多長工作經歷,在哪個國家工作過,跟各國同事有跨國工作配合的經歷好像跟現在這種滿大街鼓勵創業的氛圍也不太合拍,現在流行草根出身,講究怎樣能夠落地,甚至o2o都在琢磨街邊的便利店的生意,天天紐約巴黎好像也確實不太合拍!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這樣呢?作為一個早年混過外企的人給出的答案是:誰讓你前面拿十幾年混的那麼好呢?早知如此就應該早做打算!
我來講講我所知道的,大家不必過於較真,權當是聽故事吧。
在上上一個東家的時候,去西南某省會城市出差。
吃飯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就聊到了大家在這家公司的經歷。
有個同事說,對他而言,2006年前後應該是個分界線。
想當年,每年的指標躺在家裡都可以完成,經常是客戶打電話過來要買斷路器、開關之類的。
每年年底,發愁的不是指標沒完成,而是費用沒花完。所以,就得想法設法年底突擊花點費用。不然,第二年的費用預算就少了。這就像前幾年某些政府部門年底突擊花錢一樣的道理。
看看現在,大部分的外企銷售恨不得一塊錢掰成兩瓣花,時時刻刻要提醒自己,不能費用超標。
最奇葩的是,年底了,當地某夜總會請辦事處的同事去吃飯喝酒,說是謝謝大家一年的照顧。去了一看,每個人都有一個姑娘陪著喝。這桌是S公司的,那桌就是競爭對手A公司的,還有一桌G公司的。當然,還有其他公司的。
2000年左右,酒店的標準是不高於400元/每晚。十幾年過去了,2015年,酒店的標準依然是400元/每晚。在省會城市,現在400元能住什麼?
當年,在外企,那是身份的象徵,今天呢?當然,好的外企還是有的,只不過大部分的外企確實今不如昔了。有朋友在某以色列公司,出差住酒店沒標準,隨便住。於是乎,他現在只要來廣州,要麼四季,要麼W。
S公司據說今年本科5000起,加上獎金,稅前也就6500左右。看看華為,貌似本科9000起。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當年特殊的時期造就了外企的傳奇,隨著咱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製造業的持續長進,外企的光環慢慢暗淡下來也就不足為奇了。
祝好!感覺往往是錯的
推薦閱讀:
※哪些石油外企在中國是甲方?
※芬哥談外企系列(九)外企「天花板效應」的另一種解讀
※如何寫出優秀的英文簡歷?
※如何看待交大碩士辭去外企部門主管二十多萬的年薪去賣涼皮?
※CAA 中國區公司構成與經營狀況如何?為何在網路上始終找不到相關的詳細信息?
TAG:外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