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稱謂習慣」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闇然日章(anrrzh)

by(北川)

中國古代對人的稱呼,有很多講究,古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有姓、名、字、號,不同的稱謂。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態,稱呼的內容往往不同。今天我們就來掰一掰,作為一個有文化,有內涵,有夢想,有情懷的中國人:親,今天你叫對人了嗎?」

中國人都該知道的稱謂習慣

中國古代對人的稱呼,往往有很多講究,這一種禮儀的表現,是對他人的尊重。一般來說,古代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往往有姓、名、字、號。不同的人,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心態,稱呼的內容往往不同。至今,一般人比較熟知的是姓和名,對字和號,則了解不多了。

姓,現代又稱姓氏,是用於區分不同家族的代表符號。在秦統一中國以前,姓和氏還有不同,一般姓是大家族,氏是大家族下面的小分支。那時的人,往往有「某姓某氏」的說法,比如我們講到魏文侯,說他是姬姓魏氏,即他是姬姓這個大家族下面,分出來的魏氏這一支。而秦以後,姓氏逐漸統一了,大家小支之分不再從姓氏體現,所以一般我們現在都是姓氏統稱了。

名,是個人的代表符號。這個大家都很明白,一般是出生後就會取名,以方便稱呼。有時候還會有公開場合下的大名,和私下的小名等不同。我們現在可能覺得自己的名,沒什麼,就是被人叫的。其實,名是很尊貴的。依據古禮,一般只有君親師三種人,才可以稱呼你的名,即只有你的領導、父母、老師才可以稱你的名,而其他人都不可以。如果其他人稱了你的名,那就是對你的不恭敬,是無禮的行為。而事實上,古代國君為了體現對屬下的尊重,很多時候也不直呼臣下的名,所以,基本上只有你的父母和老師,才會稱你的名。一個人如果不是你的君親師,而直呼你的名,要麼就是此人不懂禮,要麼就是對你非常有意見,故意直呼的你名來表達不滿。即使在現代,「直呼其名」這個詞,也是一種帶有貶義的說法,暗含一種不禮貌、不尊重他人的意思。所以呢,諸位小夥伴,別把自己的名不當回事了,按照古代的規矩,一般人可是不能直呼你名的,哪怕你老爸給你取的名是「狗剩」,這兩個字,也不是一般人可以稱呼的。

(其實,直呼其名對古代中國人來講,是非常無禮的事情。)

字,這是現代人不太了解的。前面說過了,名是個人符號,但又只有君親師可以稱,其他人要稱呼你,怎麼辦呢?於是就有了字。一般古人男子二十、女子十五,就要舉行成人禮。在成人禮上,就要取一個字。這個字作用,就是給君親師以外的人來稱呼你的。而字的取法,一般要和「名」有相關,要麼是正面相關,要麼是反面相關,即,要麼是名的差不多意思的字,要麼是名的意義差不多相反的字。比如,諸葛亮,字孔明。亮和明,就是正面相關;魯肅,字子敬,肅和敬,也是正面相關。又比如,呂蒙,字子明。蒙和明,就是意思相反,反面相關。總之,字和名,最好要有一定的關聯,當然,也不絕對,後世會更加寬泛一些。

號,則和前三者有比較大的不同。前三者,一般受過良好教育的人、貴族、士大夫,都會有,而號,不一定每個人有;前三者,一般都是長輩取的,而號,往往是本人取的;前三者,一般都只有一個,而號,可以有很多個;前三者,一般有固定的規矩,比如姓不能隨便亂姓,名也有字輩的說法,字也要和名關聯,而號,則自由得多,往往是根據個人的喜好,展現個人的才情,並沒有固定的標準。簡言之,你喜歡啥,就可以取啥,當然前提是不能太難聽。

一般古代的文人雅士,隱居者,才會給自己取個號,用現在的話來說,有點矯情、臭美。而在外人的稱呼上,一般稱號也更加顯得對人尊重些,比稱字更加尊重。比如,稱呼諸葛亮為「卧龍先生」,就比稱呼其為「孔明」更加尊重一些。

北 川 曰

親,今天你叫對人了嗎?

因為名很尊貴,不能隨便稱呼,所以我們在稱呼別人時,一般要用對方的字或號來稱呼,以示尊重對方。(什麼,如果對方沒字型大小怎麼辦?咳、咳、咳……要麼趕緊讓他老爸或老師給他取一個,要麼就直接叫他名唄,難道還叫「路人甲」不成?)而在別人面前稱呼自己時,則應該直呼自己的名字,以示對方可以稱呼我的名字,代表我把對方看做是自己的君親師一樣的人物,如此則顯示自謙。如果在別人面前稱呼自己的字型大小,那恰恰是一種傲慢了。

中國古代的稱呼他人的方式和規矩還有很多,比如以地名稱呼的、以官職稱呼的(這個傳統流傳到了現在)、以謚號、廟號稱呼的、以封號、尊號稱呼的,等等。雖然很複雜,但總體都是為了體現對他人的尊重。現代人可能認為這些繁文縟節沒有必要,其實不然。大家仔細感受一下,就可以體驗到裡面的區別。

比如,你們局長姓王,名三。你覺得你是直接稱呼「王三」比較尊重呢,還是稱呼「王局長」比較尊重?(事實上,諒你也不敢當著局長的面直呼「王三」,這種稱呼,往往都被王局長臭罵一頓以後,從辦公室退出來,回自己座位的路上,在自己心裡稱呼的。)又比如,很多家長在生氣的時候,嚴肅談事的時候,會直呼孩子的姓名全稱,而平時往往叫小名或只叫名,這個裡面的情緒差別,相信大家都不難體會。

泱泱中華,本來是禮儀之邦,現在卻有點淪落為蠻夷的危險,粗野無禮,令人汗顏。恢復禮儀之邦的下手處很多,服飾、言語、行為、觀念等等。從對他人的正確、禮貌稱呼開始,也不失為一種具體的方法。所以,諸位已經成年的,都可以請師長為自己取個字,如果再有點矯情的話,還可以取個號。如此,則上承祖先文化,中便他人稱呼,下冶自身情操,也是很有意思、很有意義的事情。

北川按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半開玩笑式的建議,不是說每個人都必須要具備姓、名、字、號,大家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說實話,我覺得「路人甲」這個稱呼也很好,低調,內斂,透著一股「存在,但不可見」式的奢華,不是么?(說到這裡,有一股想把公眾號的名稱改為「路人甲」的衝動,只是不知道我的同事們是否同意?)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闇然日章(anrrzh)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孟非在《非誠勿擾》中對於孩子跟女方姓的點評?
能否根據少見的姓氏判斷一個人來自哪裡?
如何在為孩子取名和姓氏上顯示出男女平等?
李姓的傳奇歷史,李姓族人可以看看
中國大姓之一的李姓起源

TAG:禮儀 | 宗族 | 姓氏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