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論調說普通港人沒有從大陸自由行獲取利益,這個怎麼看?

港人反對大陸自由行示威時經常會提到:「普通香港人沒有從自由行中得到利益,反而失去了許多公共資源並要忍受高物價。」個人覺得大量旅行者湧入勢必會帶動當地服務業的發展並為之新增大量工作崗位,那麼當地示威者該種論調的依據是什麼?


之前在《鳳凰視頻》的的微信公眾號看過一篇文章,可以解答一部分的問題,貼上來給各位參考參考:

港人究竟為何排斥大陸遊客?

導語:「世上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1942年5月。用毛澤東這句話來思考當前的「陸港矛盾」,將讓我們從根源處剖析——這一陣子為什麼一部分香港人反感內地遊客的情緒和行動愈演愈烈。

回到毛澤東那句話,愛和恨,都是有緣故的,但根據他老人家的矛盾論和辯證法,愛、恨也不必然是截然二分、非此即彼。愛恨交纏時,如何找到一個大家都能接受、都感到舒適的「度」,需要冷靜客觀地看待這些愛恨形成的原因,訴諸情緒的話,只會導致惡言相向,日益撕裂。

一、「自由行」政策的前世今生

有一組數據也許可以幫大家理解一下,香港如今承受的遊客壓力有多大。2013年全年,世界著名旅遊地區累計接待的外來訪客人次:台灣800萬、日本1000萬、新加坡1550萬、馬來西亞2500萬、泰國2670萬,而幅員和本地人口遠遠不能和上述地區相比的香港呢?是5430萬!在所有這些地區,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數量都佔了大頭,並且每年還在迅速增長中。放在香港,2013年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人次佔總數的比例高達七成五,當中又有超過六成五是以俗稱「自由行」的「港澳個人游」簽證進入香港,達到2700多萬人次。

還記得2003年7月底,當中央政府批准第一批珠三角四個富庶城市(東莞、佛山、中山、江門)居民以個人身份、不用參加旅行團就能來香港旅遊時,我所任職的報社,管理層內部還為要用什麼文字描述這種新的旅遊方式而斟酌過一番:要用坊間通稱的「自由行」,還是官方口徑的「個人游」?後來我們用了「個人游」。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考慮近乎可笑——「自由行」帶有政治意味;「個人游」則平實、客觀。如今,「自由行」一詞已經風行天下,大家都這麼說了。

其實,當初要求更多內地遊客造訪香港,是香港自己提出來的。到了2003年初,香港爆發「SARS」(內地稱非典)疫情,百業蕭條。時任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作為香港特首董建華的全權代表,上京和中央政府商討開放內地遊客訪港計劃,當時已經有中央官員提醒梁振英:「好好考慮清楚,中央不是不願支持香港,只是擔心我們這邊門一打開是關不上的。日後那麼多內地遊客去香港有可能引起逾期居留、治安等問題,香港承受得了嗎?」梁振英回答說:「這些顧慮我們早就思考過了,既然中央支持開放自由行,香港會把所有準備工作都做好的。我們對香港警察、海關、入境處的工作都有信心。」正所謂人算不如天算,梁振英和整個特區政府,都低估了內地遊客數量大增所造成的衝擊,反而是那位中央政府官員,當時頗有先見之明。

二、港人對內地:從血濃於水到打心眼裡排斥

這個本應該對陸港雙方都有利、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人員流通措施,為什麼會讓香港人越來越覺得難以承受呢?這裡首先要分析一下港人對內地的心態。

對於大部份香港人來說,尤其是1997年主權回歸前就已經定居在香港的港人,對內地懷有一種十分複雜的情感。說到當年他們移居香港的原因,幾乎都是帶著一部血淚史——逃避饑荒的、逃避政治的,移居香港就是為了要想過得好一點,安居樂業、讓後代有更好的機會。事實上,在港英政府治下,他們中的大部份人都實現了這份卑微的理想。但港人對內地同胞、對故鄉的感情又是血濃於水,以至於以往每回內地遭遇洪澇地震等天災,港人出錢出力、捐款賑災總是全球首屈一指,以民間組織形式分赴內地貧困地區進行助學、扶貧的團體更是大有人在。但這份樸素的感情,在回歸後沒多久,就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其中一個繞不開的,還是政治因素。如果早年到香港定居的人對內地的恐懼還是停留在困難時期、文革時期的深刻印象,那麼香港主權回歸後特區政府的施政方針,被部份香港人批為凡事唯北京馬首是瞻,這就喚起了一些港人的警惕。為了不讓當年噩夢重演,他們只有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這種「大陸化」的政治風氣說不。1998年和1999年,香港兩次為長江水災和華東水災賑災,民間籌款過億元。但到了2008年四川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地震時,特區政府的賑災撥款卻遭遇了巨大阻力,被斥為「慷港人之慨」。這種心態變化,很能說明問題。

2008年是個很重要的年份。這一年,北京成功舉辦了奧運;這一年,大批內地遊客乘自由行之便湧進了香港;也是在這一年,內地同胞在香港分娩產子,以及搶購嬰幼兒奶粉所造成的港人生活不便,矛盾集中爆發,延續數年之久。及至2013年3月,特區政府在民怨沸騰下,終於出台「限奶令」,限制每人每天只能帶兩罐嬰幼兒奶粉出境,才逐步穩定了香港本地嬰幼兒的奶粉供應。

但是,這條「限奶」措施遭到內地官民幾乎一面倒的批評和譴責,譏笑特區政府向民粹低頭的有之,怒斥港人忘恩負義的有之,在法治精神根深蒂固的港人看來,這樣的指責簡直不可理喻——消費者對國產奶粉沒信心,國家卻對外國奶粉徵收高額關稅又加以種種限制;海關有法不執,不依法懲處那些攜帶超過國家允許數量的奶粉入境的走私客,卻怪香港為了保障本地需求而限制奶粉出境?限奶令實施至今一年時間,每次出現政府說要檢討這條法例的存廢時,總能牽動港人敏感的神經。

三、「陸港雙贏」的未來在哪裡?

內地遊客對香港有沒有貢獻?當然有!大批手握重金的遊客,自2003年至今為香港貢獻了6300億元港幣。2011年,旅遊業收入佔香港GDP的4.5%,提供就業機會是整體的6.5%。但這個能否又成為部份內地遊客在電視上大聲說「沒有我們來消費,你們香港能好嗎?」的理由呢?先不說這種話語引起聽眾的抵觸,繼續看政府統計數據:2011年,對香港GDP貢獻最大的,第一位是貿易及物流(佔25.5%),第二位是金融服務(16.1%),第三位是專業及工商業支援服務(12.4%),第四位是文化及創意產業(4.7%),旅遊業排在第五位。就算按說提供的就業機會來說,也只是排在第三位。旅遊業對香港重要嗎?當然。沒了旅遊業香港會死嗎?當然不會。

香港的身軀太小,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四成是港人紓解壓力的郊野公園,不能碰;八百萬人口集中在港島、九龍和新界一些衛星市鎮,對空間的需求可想而知。當大批自由行旅客手握重金湧進香港,購物區、旅遊區天天人滿為患,店鋪租金飆升。當在茶餐廳吃盤「碟頭飯」(蓋澆飯)也要七八十元,這種茶餐廳已經不是香港人幾十年來熟悉親切的茶餐廳,更不用說那些消失在街頭巷尾的粥粉麵店、文具店、手作店……本地傳統店鋪紛紛被迎合遊客的名店所取代,地產商、業主、大商家當然樂開懷,有人流就有財流;但對普羅大眾來說,他們自己的生活質量,正在被慢慢侵蝕。

所有的施政,都應該接受民眾的檢驗、以民眾是否滿意為基準。這方面,台灣顯然做得不錯。2013年大陸赴台旅客突破285萬人次,自從2011年台灣開放大陸民眾自由行到2013年底,自由行赴台旅遊的大陸遊客有74萬多人。這些數字連香港零頭都還不到,但潛力無限,其巧妙之處就在於兩岸當局對每天赴台自由行的人數設定了上限:第一年是每天1千人、第二年增加到每天2千、2013年開始每天3千。今年,有望從四月份開始,上調到每天4千人。

這種循序漸進的措施,讓台灣社會有時間逐漸消化、逐漸調整以應對日益龐大的大陸旅遊軍團,達到真正的雙贏。(作者:達非 有刪節)

這篇文章來自《鳳凰視頻》微信公眾號2014年2月25日的推送: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AxNTMyMA==amp;mid=200139800amp;idx=2amp;sn=a7dab2251b1b52a00b8a5ca7f8befeecuin=MTMyMTIzNzE4Mg%3D%3D


參見

http://www.tourism.gov.hk/resources/tc_chi/paperreport_doc/misc/2014-01-17/Assessment_Report_tc.pdf

在2012年的「個人遊」旅客消費中,76%為購物消費;8%為酒店及住宿賬單;酒店外膳食佔7%;跨境客運服務則佔4%。這龐大的消費為香港直接帶來261億元的增加值,相等於本地生產總值的1.3%,並創造了超過11萬個職位,佔總就業人口的3.1%


看了今天的香港,就看到當初的中國,閉關鎖國的中國。

自由貿易,遊戲規則是當地政府訂的。

遊客去送錢,報之以怨,實在沒有道理。

一切的癥結,在香港政府,歸根結底,在香港人民自己。


我以為,這不是一種論調,而是普遍本地人的感受和認知。

完全贊同前面有人回答的香港的衰落是因為地緣政治地位的下降,意味著香港在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內的經濟重要性下降,因為這一點是針對整個中國而言的。換一個角度思考,對於香港本地而言,香港的衰落是由於中國的經濟體制嗎?恐怕不是,反而是帶著「應該包容」、「不做不錯」、「凡我做錯的必定因為你反對導致」、「凡你所反對的我必堅持」、「凡反對我的就是亂港分裂」等等心態的那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

另一方面:

行業更替而造成的各種隱性成本,是不可能有一個權威的統計的 - 除了政府統計署,有更好的權威機構有足夠的資源(跨行業、跨政府部門)去統計和編製各種經濟數據嗎?而政府自身明顯是有固定的立場的,他能去向公眾坦誠闡述嗎?「我的這個政策是有這樣這樣這樣的不足乃至壞處的……」


毫無疑問大陸自由行是給幾乎所有香港人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好處的。

多少另論,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別的不說,政府從中抽的稅難道都跟富人們一起分了?基建教育醫療治安哪個不需要錢?

這叫普通民眾沒有受益嗎?

沒有大陸自由行,香港只會衰落的更快。

香港的墮落完全是因為地緣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畸形經濟兩方面導致的。

香港對於遊客的承載能力已經接近極限了,看看那個小不點的迪斯尼里擠了多少人就知道了,可惜依然挽回不了下降的趨勢。

到最後為了轉嫁矛盾反而把屎盆子扣到遊客的頭上,真是可悲。

現在的香港很多民眾依然認識不清現狀,拚命的端著那副大英帝國遺老的架子。

以為還可以像從前那樣從國外倒騰點過時產品來糊弄下沒見過世面的北仔們,然後錢就輕輕鬆鬆的進口袋了。

臨了還不忘說一句此地人傻錢多。

以為自己名字裡帶個特區就真的是高人一等了。說真的,除去政治需要,香港如今在中國城市群中的重要性能不能比過深圳還是個問題。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今的香港已經是小姐身子丫鬟命了。

這個問題的真正原因是香港人壓根沒把自己當成中國的一份子,骨子裡還是有著高人一等的心態。

你什麼時候聽過山東人說外地人來山東旅遊沒有惠及魯人,

而普通港人早晚有一天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港人這種稱呼,你們就是普通人。


推薦閱讀:

如何讓香港人不討厭大陸人?
在香港網購是什麼體驗?
香港人如何看待大陸人 ?
香港人為什麼抗拒內地文化?請解釋一下,不帶地域攻擊
為什麼很多人想要去香港,拚命想成為香港人?

TAG:自由行 | 香港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