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日本綜藝節目為什麼有個小窗口播放嘉賓的反應?

就是一般在播放短片是左上角或某個角會有一個小窗口,嘉賓會根據短片內容有各種表情,但這樣我感覺很浮誇啊,難道是日本的文化差異嗎


謝邀。

這是一個在日本也廣泛被批評的問題,並且在剛剛過去的2013年里也有各大媒體批評並在網上引發了熱烈討論(例:http://www.yomiuri.co.jp/job/biz/columnculture/20130527-OYT8T00825.htm)

這種小窗口手法本身叫做「wipe」,而以表現嘉賓表情和反應的wipe則被稱為「wipe演出」。演出一詞在這裡的意思就是表演、裝的意思,日本人也都知道小窗口裡的那張臉都是故意擺出來的,至少是把表情誇張了的。

一項在網上展開的調查顯示有80%以上的人都覺得wipe手法很令人反感,或者「沒有必要」,主要原因在於:

  • 影響VTR(短片)的觀看,有時還會遮掉畫面上一些自己想看到的部分或者信息

  • 和題主一樣覺得誇張的表情很討厭

  • 自己根本不在意、甚至自己討厭的藝人的臉出現在小窗里,非常影響心情

事實上,日本的綜藝節目製作方面有很多特點都被人廣為詬病,而理由都可以總結為表現過於誇張。刻意擺出來的表情除了出現在wipe小窗里,更糟糕的時候還會直接把整個畫面都切換成某個藝人醜陋的大臉;插播廣告之前音調激昂、充滿鼓動性的畫外音也在網上被眾多人所批判。但是這些以誇張為手法的表現在事實上已經完全成為了日本節目的固有氣氛和特徵,所有的製作人都這麼做,所有的參與人員也都習慣這麼做,這恐怕是它遲遲不被改變的主要原因。

小窗演出為什麼存在呢?有下面幾種解釋:

  • 這種技術隨著彩色電視的發展而出現,在一開始得到了不錯的效果(新鮮感),或者說在一些特定的情況下的確會使節目更加直觀(比如參加節目的嘉賓小時候的影像被播放時同時在小窗里映出嘉賓在節目當場的表情等)因而收穫了不錯的評價,導致製作人員認為這是一項很好的方法,觀眾喜歡,於是大肆使用直到濫用——最後已經成了一種習慣,不再檢討它是否真的合適

  • 藝人的經紀公司與電視台製作方之間會有一些協議,維持藝人在節目中的出鏡率。但是一台綜藝節目經常會有十幾個甚至幾十個藝人參與,正片不夠用的情況下就只好通過小窗等方式讓藝人出現

  • 很多VTR本身並沒有什麼意思,製作方也知道這一點,為了提起觀眾的興趣、引導觀眾的感情,便動用小窗試圖用藝人的表情感染觀眾

  • 一些製作人認為藝人的出現至少可以保證該藝人的粉絲繼續看這個他們並不喜歡的節目,或者,為了照顧藝人的粉絲,在有限的節目時間內保證這些粉絲能有足夠的看到該藝人的機會。

  • 上面所說到的,因為「別的節目也是這樣的」——也許和日本人的性格也有關

------------------

不過說到底小窗究竟應不應該取消,其實也很難下定論。對電視行業的評頭論足在每個國家都存在相似的地方。正如在日本網上一邊倒地反對綜藝節目里出現的小窗和誇張的聲音特效,我們在中國的網上也總能看到大多數人反感某些「腦殘劇」、某些特定的電視台什麼的。在知乎估計沒有人會喜歡抗日神劇,然而正如知乎上有過的問題,「抗日神劇為什麼會不斷出現,真的有人看嗎?」,實際上分析會得出,確實有人看,而且還不在少數,只不過看的人都不會上網,換言之,可以說是上網的人才會有反感的情緒。

日本綜藝節目的這些手法也是一樣,網上的人再討厭,題主和我再討厭,也許那些天天在家拿吸塵器打掃、出門買個菜然後做飯的主婦們會喜聞樂見,那些每天在家裡無所事事的老頭老太太喜聞樂見,而他們才是真正的電視台的大客戶,貢獻著更多的收視率。

電視上這些令人討厭的東西,不能說是「事實上的提升收視率的利器」,但也至少可以肯定,它們的持續存在並沒有動搖現有的收視情況。在日本,各行各業的人都在現狀能維持的情況下害怕突然的改變,不願承擔沒有必要的風險。


為什麼我首先想到的是這個


其實核心原因同美式肥皂劇中的配音笑聲,幾十年後的今天仍然有大量觀眾討厭配音笑聲,但事實證明,配笑就是能讓觀眾更投入劇集。


可以在看不下去內容的時候舔小窗里的妹子不換台


希望國內選秀之類的舞台表演節目可以借鑒這種形式,現在很多節目在選手表演的時候頻繁切換評委和台下觀眾的鏡頭,可是我就想完整的看一下台上的表演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th09中的一句話「收集圓的東西,並進行供奉。」?
關於日本電影中的配色?
關於日本人初次H這件小事
日語人名中的「三」字為何多讀作「ぞう」?
「全國文化」之前奏:日本怎樣開始成為一個現代國家

TAG:日本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