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史上的今天:1969年,除了登月,我們還在火星幹了件大事

摘要:

1969年2月24日,「水手6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與「水手7號」一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兩顆探測器對火星的聯合探測。

但這一成就卻被阿波羅11號登月的光輝所掩蓋。

示意圖:1969年2月24日,「水手6號」探測器發射升空,它與「水手7號」一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兩顆探測器對火星的聯合探測

來源:NASA

美國宇航局「水手-火星1969項目」(Mariner Mars 1969 Project)取得了重大成功。但是這一行星探測史上里程碑式的勝利,卻完全被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的光輝所掩蓋。

「水手-火星1969項目」一共包括兩艘一模一樣的探測器,分別是「水手6號」和「水手7號」,它們共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首次兩艘探測器對火星的聯合探測。

而這一探測計劃,正是從1969年2月24日,「水手6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開始的。緊隨其後,1969年3月27日,「水手7號」發射升空。

1969年7月20日,登陸月球的阿姆斯特朗

來源:NASA

但是它們的探測時間點選的不太好,與阿波羅計劃的「檔期」發生了嚴重衝突。「水手6號」於1969年7月31日從火星附近飛過。而在那之前不久,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登月艙剛剛成功地實現人類首次載人登月,全世界所有關注的目光都在月球上,都在因為阿姆斯特朗的那句「我的一小步,人類一大步」而激動著,幾乎沒有人注意到,在火星附近,人類同樣邁出了行星探測史上的一大步。

當天,「水手6號」從距離火星地表僅有3429公里的位置上飛過,僅僅5天之後,8月5日,「水手7號」也從距離火星3430公里的位置上飛過,分別對火星赤道和極地地區進行了飛掠觀測。

1969年2月24日,「水手6號」發射升空

來源:NASA

儘管無人問津,但這兩艘飛船在此次聯合飛掠行動中所取得的數據和資料,為後面兩艘「海盜號」(Vikings)著陸火星,乃至更多的火星探測器,包括軌道器,著陸器和漫遊車的成功開闢了道路。

這兩艘飛船攜帶了從紅外到可見光到紫外波段的各類設備,獲取了當年最詳細的火星地表數據,但是不幸的是,這兩艘飛船分別從不同角度飛過火星上空,卻都「巧妙」地避開了火星上那些最有特色的景觀,比如北半球三座巨大的火山,包括太陽系最高的火星奧林匹斯火山,以及赤道附近太陽系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大峽谷等等,這些還要等到1972年由另一艘水手系列的飛船:水手9號來發現。

水手7號獲取的火星全球圖像

來源:NASA

整個飛掠期間,「水手6號」一共拍攝並發回49幀遠距離圖像(解析度每像素4~43公里),以及26張近距離(解析度優於每像素300米);而「水手7號」拍攝了93張遠距離以及33張近距離圖像。

這些圖像讓科學家們意識到火星地表與月球存在很大差異,並且也有部分地區看上去與1965年7月14日人類首次飛掠火星的「水手4號」探測器傳回的圖像有很大不同,顯示火星擁有複雜多樣的地表類型。

水手6號和水手7號是姊妹飛船,一模一樣

來源:NASA

兩艘飛船獲取的近距離圖像大約覆蓋了20%的火星地表區域。對火星大氣的測量顯示其成分超過98%都是二氧化碳,並且大氣中存在持續懸浮的大量塵埃顆粒,並且在火星兩極發現了水冰和二氧化碳乾冰混合組成的極冠。

其中,在「水手6號」發回的圖像中,可以看到火星子午線平原上的暗色和淺色條痕,根據這些條痕,科學家們能夠判斷,這些並非「運河」,而是地表物質顏色的差異。35年之後,機遇號火星車將會在這個平原上降落,並且直到今天,機遇號仍在子午線平原上工作。

水手6號和水手7號的探測成果為後來的火星探測器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來源:NASA

溫度測量顯示火星赤道附近地表溫度在17攝氏度左右,十分宜人,而在南極地區,溫度則降到零下125攝氏度。

「水手6號」和「水手7號」不僅幫助科學家們極大地加深了對火星環境的認識,更重要的是,這一項目實施時,美國仍處於行星際探測技術發展的早期,這兩艘飛船的成功錘鍊了美國的相關工程學技術,為後續的行星際飛行任務打下了堅實基礎。


編者按:

《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是老嚴的一次個人歷險,試圖通過堅持365天,完整記錄一年中每一個日子在人類漫長的天文歷史中留下的印記。


這裡是「星空早知道」微信公眾號的鏡像站,轉帖其中的精彩內容,目前正連載更新《天文史上的今天》欄目。其宗旨是:通過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呈現一年365天不一樣的天文史。

跟蹤老嚴的更多作品,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星空早知道」。

weixin.qq.com/r/qinZwXb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科幻片都與火星有關?
為何加發現37.7億年前化石 或預示火星曾有生命?
假如火星上存在足夠的水,應該首先移民哪些動植物以構建初始狀態的生態系統?
腦科學&火星&閱讀技巧
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埃隆馬斯克與他的科技帝國

TAG:火星 | 航天器 |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