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建軍:相信醫生,我們有一天也會成為病人|浙江省台州醫院
前言:高端訪談欄目《孟楊訪談錄》邀請浙江省的十位著名心內科專家共同參與公益科普項目——《談「心」》系列訪談,旨在向國內老百姓傳達可靠的心內科醫學信息,為大眾科普正確的診療知識。參與《談「心」》系列訪談的十位專家分別來自浙醫一院、浙醫二院、邵逸夫醫院等多所國內三甲醫院,他們作為國內外頂尖的心內科專家,將為大眾分享其專業的醫學見解和臨床的真實案例。
在醫療設備日益先進的今天,人們對心血管方面的疾病不再束手無策:心臟血管堵塞,70%以上可裝支架;心律失常,左右心室收縮不同步可裝起搏器,室速的病人可裝除顫器... 能以微創手術治癒和減輕痛苦,是現代人最大的幸運。
然而,今天的醫患關係有因此比從前更和諧嗎?
如今,報紙和網路總是時不時地出現:醫鬧、回扣、黑幕、醫護人員被打...等報道,似乎成了一種新聞的慣例選題。為什麼?因為媒體深知這樣的話題是多麼敏感。即便醫療從業者挽救回的生命比負面的新聞事件更多;即便心懷感恩與敬意的就診患者比醫鬧、毆打醫生者的數量更多... 但憑藉著惹眼的標題和敏感的辭彙,某些聚焦醫患衝突的文章總是迅速佔領流量版面的頭條。
然而,此刻正在一線為病患診治或手術的醫護人員就該如此不被信任嗎?
年逾5旬、從醫30多年的江建軍教授,是台州醫院心內科的主任醫師。他在接受《談「心」》系列訪談時真誠的說:「希望大家相信我們醫生,因為醫生有一天也會成為病人。」
過去與現在,醫生與患者,信任與選擇
1987年,江建軍主任於溫州醫學院畢業。在他剛進醫院的最初幾年,醫院病房及門診診室均無空調,夏天他看門診每天都是大汗淋漓,像蒸桑拿似的;每兩年有半年的急診,值班時前後半夜只有一個醫生,所有內科包括兒科的患者均要自己一人處理,不但要看急診,同時還要兼顧留觀病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當時的江建軍卻毫無怨言,「那時候的條件是很艱苦,但大家的想法卻很簡單:多學點東西,多救治些病人。因為三十年前的搶救率太低了,像腦溢血、肝硬化合併大出血、灌農藥等緊急情況,即使及時送到了醫院也無法救治,很多病人就這麼離開了人世。」
三十年前的醫療技術遠不如現在先進,但當時醫生、患者及家屬之間的那份信任卻十分動人。江建軍主任曾經遇到過一對老夫妻,一直令他記憶深刻:「還記得20多年前,我給一位高齡病人做好手術後,他老伴第二天專門給我送了一小籃土雞蛋表示感謝,雞蛋上還粘著草渣,說是給我補身體。因為這台手術,我從那天下午2點開始,一直是做到夜裡11點。」
醫生與患者的彼此愛護,絕非商家與顧客的利益交換。人與人之間發自內心的關愛與敬意,才是真正純粹而溫暖的醫患關係。一籃土雞蛋的背後,是謝意,是心疼,更是理解,令當時年輕的江建軍一直銘記到現在。
像這樣令人心頭一暖的例子還有很多。「20多年前的一個大年三十,正輪到我急診值班, 前半夜我留觀15位患者,後半夜留觀4位患者,加上白天留觀的病人,急診留觀室里就有 30多位病人,然後我就在醫院裡陪著他們一起過年。」江建軍主任表示,「其實人與人也好,醫生與患者也好,所有的愛都是相互的,所有的信任也是相互的。大多數的醫生還是值得信賴的,在就診時請聽從醫生的建議,請大家在專業上一定要相信醫師。」
選擇從醫,就是選擇了一種以忙碌為常態並肩負生死重任的人生。這條路是很苦的,能夠堅持到最後的每一個人都值得尊敬。這些經歷過大浪淘沙般篩選、最終仍堅守在醫療第一線的人們,有什麼理由不信任他們?
參加學術會議輾轉70小時,帶回植入設備挽救病人生命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個由國家承擔所有大學費用的時代,大學生是真正的天之驕子,江建軍也不例外。畢業後,他誤打誤撞進了心血管內科,卻矜矜業業的幹了三十年。用江建軍主任的話說:「那時候很單純,沒什麼崇高的理想,就想著可以做臨床醫生,可以治病救人。不會的東西就抓緊一切機會去學習。」
1991年,他得到去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深造的寶貴機會,而向胡大一教授學習「起搏電生理」的這段經歷也對江建軍主任的從醫道路有著重要影響。正是這半年的學習,讓江建軍主任深入了解了起搏器的醫學原理和植入技術。那時的起搏器主要是治療傳導阻滯方面的問題,安裝難度較高,需要通過開刀找到靜脈,然後將起搏器的電極導線通過鎖骨下的靜脈放入心臟。經過半年的刻苦鑽研,江建軍主任一回到台州便進行了人生中的第一台安裝起搏器手術,手術非常成功。
在鑽研學習起搏器植入術的半年時間裡,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90年代初國內對射線的防護條件非常差且射線防護設備普遍不多,然而學習的人員卻非常多!江主任說回憶道:「當時我為了多學點東西,尚且年輕,身體素質強硬,有時沒鉛衣也去導管室觀摩學習。現在回想起來,總是心有餘悸!現在我經常對科內醫生說,介入醫生有時候跟煤礦工人一樣,每天不停地幹活,吃著射線,殊不知哪一天身體就出了問題。由射線引起的問題一旦出現,就是大問題。」
除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外,江建軍主任對於學術研究和同行交流十分看重。早年乘坐飛機是主任醫生才能回單位報銷的,而且一個單位也沒有幾位主任醫師。當時並無高鐵,交通十分不便,但他也願意為一場會議而奔赴千里。
1992年中華醫學會的心血管專業會議在四川新都召開,江建軍主任為了參加學習,第一天下午從臨海出發坐大巴經過10餘小時於第二天清晨到達上海,然後在上海火車站等到傍晚,再從上海出發坐了48小時硬座火車趕到成都,又坐了2小時的三輪車,共歷時70多個小時才趕到會議現場。回憶當年的輾轉之苦,他依然覺得無比值得:「那時候辛苦與否不重要,能學到東西最重要。有機會出去學習就是我最大的幸運了。」
在北京學習期間,醫院有病人需植入起搏器,江建軍主任就從北京帶回了1台分析儀和2台起搏器,價值數萬元。他拎著這三個沉甸甸的寶貝,下午從北京坐硬座於第二天上午到上海,在上海汽車站等了7個小時才坐上趕回臨海的長途汽車,從上海到台州臨海又需要十幾個小時的車程。就這樣,經過近40個小時的長途跋涉,江建軍主任將帶回的設備第一時間送到手術台,成功挽救了兩位病患的生命。
93歲老人生命中的第四個,但不一定是最後一個心臟起搏器
在江建軍主任幾十年的從醫生涯中,有一位93歲的特殊病人令他都敬佩不已。這位老人在69歲時因傳導阻滯而導致心臟問題,因為藥物達不到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又要保證老人的生命安全不受猝死威脅,江建軍主任建議他安裝一台當時最先進的單腔起搏器。26年前的起搏器還是新生事物,而且體積也比較大,但這位老人卻很有氣魄的接受了江建軍主任的建議。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江建軍主任感嘆:「這位老人是一名來自玉環的教師,是很有文化的人,當時和他的溝通也比較順暢。他除了心臟傳導阻滯導致的心律失常外,其他身體狀況都挺好。但那個時候,心臟起搏的技術難度較高,尤其是穿刺技術比較落後。現在我們可以通過打針找靜脈,但當時必須通過開刀尋找靜脈再把管子插入,有時候甚至要在身上開好幾個刀口。所以在那個年代安裝心臟起搏器的病人需要很大的勇氣。「作為主刀醫生,江建軍主任也一直幫助老人做思想準備。江主任說:「這位老爺子特別信任我,他在和家人簡短商量後便決定安裝。手術進行得很順利,安裝的是國內最普遍的單腔起搏器。」
就在2年前,這位已經93歲高齡的老教師,剛好來找江建軍主任更換他的第4個心臟起搏器。經過24年的配合治療,他與江建軍主任像是一對老友,見面無需多言。這一次,他對江建軍主任說了一句話:「江主任,我這次應該是最後一次麻煩您了,應該不會再換下一個了。」因為當時每個單腔起搏器壽命為8年,他認為第四個起搏器電池用光時他已經超過100歲了,他認為自己活不到100歲。江主任笑著安慰他說:「你有可能找我換第5個起搏器。」
話雖聽起來傷感,但老人這二十多年的健康生活卻是實實在在的獲益。如不出意外,老人的生命應該能繼續延續下去。現在起搏器的種類和功能都已得到飛躍式的發展,但老人卻堅持使用最簡單的單腔起搏器,為了安全起見江建軍主任必須每8年為他更換一次。江建軍主任認為,當患者的堅持不影響生命安全時醫生也應該尊重,即便他深知現在最新的起搏器不僅小巧簡便,而且電池的使用年限已延長至十幾年。
房子漲價了,白菜也漲價了,起搏器的價格呢?
在現有的診療手段中,藥物治療因其心理負擔最小而最廣為大眾所接受;一旦涉及到某些需要手術治療的方案時,病人們的抗拒和畏懼心理就會顯現出來。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在體內植入器械並非小事,所有的人都需要謹慎思慮。但同時,有一點非常關鍵也很值得思考:醫療技術的進步令人欣喜,但病人們的觀念跟上了嗎?
對於專業醫生而言,心臟起搏器植入只是很小型的微創手術。用江建軍主任的話說,「現在安裝一個心臟起搏器,其手術失敗的概率和飛機、火車失事的概率差不多。」正因為醫生們的專業在於此,所以他們了解醫療器械的安全範圍,也深知其對於病人的益處是多麼巨大。但對病人而言,未知即恐懼。
在江建軍主任從醫三十年中碰到過一位非常特殊的病人,她是安裝ICD除顫器後,自身接受不了,最後因抑鬱症自殺。這樣的案例表明,在醫生的專業認知和病人的傳統觀念之間,還存在著一條無形但巨大的認知鴻溝。這條鴻溝阻礙著大批病人獲得更多的健康和幸福,阻擋著大量家庭避免失去親人的機會。
在如今高度信息化的社會下,這條鴻溝理應被縮小甚至填平!醫生們應與大眾溝通,分享和介紹現代醫療的真實現狀,為人們帶來先進可靠的醫療信息;而病人及病人家屬不僅要放平心態,更多的相信醫生,也要帶著耳朵與大腦認真傾聽醫生傳達的知識,改變固化的思維觀念。
除了安裝醫療器械的風險性和適應性考慮外,大眾也很關心費用問題,心臟起搏器真的有那麼貴嗎?對此,江建軍主任直接用舉例來說明:「三十年前,安裝一個單腔起搏器的價格是15000元左右,雙腔起搏器是40000元左右。拿房價來比,當時台州第一代商品房一套百來平方的房子只需60000元左右。而現在的起搏器,價格上浮幅度很小,卻在功能、尺寸、電池壽命上都有了質的飛躍。大家想想這樣算漲價嗎?再想想當年人們的平均壽命是多少,現在又是多少?」
在這個科技與收入均快速增長的年代,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感謝醫療科技的進步,讓人們能以和三十年前差不多的診療價格,享受著被大大延長和拓寬的美好生命。
推薦閱讀:
※用電水壺燒的開水表面會有一層灰白色的漂浮物,到底是什麼東西?(如果是水垢它應該是沉澱在壺底啊)
※如何幫辛苦上班者按摩以緩解疲勞、預防腰椎頸椎疾病?
※拔完智齒之後所經歷的血淚史!!!?
※小REE:大揭秘!黑糖薑母茶真的對女性身體有好處嗎?
TAG: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