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心中有味,味自來!

這段時間知乎上「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炒的挺紅火的,如果把這些內容收集起來,編輯成一本中國美食的反面教材,也不失為央視花費這麼多的精力,從這種角度來看,估計要比前面的二季更有價值。

看著第五集,寫著第四集,想著一二三集,感覺好像是中國沒有美食了,能把中國飲食的文化講成這樣也算是奇葩了,那個編劇估計從來就沒有嘗過人間煙火。

美食、美食、美食在哪兒呢?!,每一處地方的美食都與地方上的食材息息相關,這季都是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什麼不符實際的器皿,無法食用的葯膳,不明所以的烹飪技法。

倒也有人說了些實話,發揚我中華的大忽悠,用一個半生不熟的烹飪教科書,加上一層文字愛好者的工藝!堪稱「中國飲食文化的終結者」!

文能殤國,筆杆子的力量很多時候比槍杆子厲害,這世界有太多的不切實際,唯一能區分真偽的就是專業,專業的知識,專業的技能,讓專業的人士多多說話,而美食,專業的人員就是鋪天蓋地的「逛菜場者」!

「逛菜場」的群體很大,家家戶戶都有精打細算,勤勞持家的人,看著琳琅滿目的食材,想必這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長久不衰的基石,而中華飲食的誕生也從這裡開始:

民以食為天,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食材就是烹飪的根本,美食就應該從食材介紹開始,穿梭於集市兩旁數不盡的食物,每一名逛菜場的,估計都有一種「心中有味,味自來!」的意識,看到了菜,腦海形成這個「味」,就有了吃的慾望,再掏錢買這個享受,這才是飲食正常的過程,所以一切拋棄食材的美食都是,偽美食!

「逛菜場」是我外出旅遊的一部分,一直認為喜歡這樣的旅遊內容的人數不多,人們更希望的是美景,是高大上的文化,是舒適的享受,可近來,不少朋友也偶爾會說,他們喜歡在集市中吵雜熱鬧,又有點收穫,貼近地氣的感覺,看來這類也能成為旅遊社的項目。

1:沈家門東河市場,各種海鮮雲集,到那裡採購是東海魚類的博物館,是東海海鮮價格的風向標,曾經千百次的進出,是為了職業,為了糊口,為了開發菜品,為了飯店的生意,有感覺沒感情,是一種辛苦!

2:太湖三山島的碼頭,連市場可能都稱不上,放著幾堆剛剛從湖中打撈過來的魚蝦蟹,挑著一個個的大閘蟹,回味著昨天農家製作的美味,帶一些與家人分享,是一種喜悅!

3:桐廬紅樓大酒店附近的集市很大,蔬菜水果很新鮮,因為禁捕,都是小魚小蝦,各種河鮮不知其名,猶如進了博物館,品嘗小攤的美味,是一種收穫!

4:三亞灣,連綿不斷的圓形沙灘,搭一輛三輪車,到十里外的菜場吃個早餐,買點水果,和當地的人們聊聊天,說說當天海鮮的價格,讓中午的海鮮大餐有一個價的認識,是一種實惠!

5:芭提雅的芭芭拉海上市場,已經不是市場了,在導遊一直吹捧便宜的時候,市場就是旅遊的場所,不以食為基礎的市場,是對吃的侮辱,那天發了酵的山竹真難吃,那一口芒果糯米粉倒是不錯,有點小貴,是一種商業化的過場!

6:日本高知的集市,是一條長長的走廊,菜場都進了商場,乾淨整齊的同時,也標誌著昂貴,吃的是錢吶,心疼的感覺!

還是家鄉六橫島的菜場,清晨去搶剛剛上網的海鮮,農家的蔬菜,鄉音及耳,倍感親切,那滋味,是濃濃的情意!

食為本,情為輔,技為促,食材是美食的根本,情感是食物賦予人們的延伸,技巧是使食物的滋味的錦上添花,所以記錄美食,首先是食材、其次是情感、最後是技法。

當然,家庭的美食可能情感多一些,廚師的美食技法會多一些,但都不能忽視大自然賜予食材的本身滋味。

一菜入口,舌齒留味,情絲繞心,度之以法,此悅美哉!


推薦閱讀:

八九十年代,記憶最深的美味佳肴
為什麼我們如此熱愛脆皮烤雞翅?
清晨深夜呼喚你,廈門小吃
廣東人吃小孩子是真的么?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