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升級】·第四天|你憑什麼總覺得你比上一輩人聰明?
文 | 王爍 編輯 | 儒商詩人
來源:《30天認知訓練》微信公眾號:儒商詩人
| Begin |
「
還記得昨天那一講最後,我給你留下的一個問題嘛?你覺得你比你父親聰明嘛?
OK,今天我們就與王爍老師一起討論一個話題就是為什麼下一代人總覺得上一代人很蠢?
在說之前, 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智商?智商跟智力又有什麼區別。
」
/
美國學校里的華人更聰明嗎?
/
圖片來源/網路
這世界上顯然有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聰明,但怎樣比較人與人的智力?心理學家發明了一套標準化智力測試,得分換算成智商。
智商是一種分數。而你真實的聰明程度,是智力。
這本來是兩件事,但是又高度相關,智商很能說明人的智力水平,基本上是智商高的智力也高,反之亦然。而且智商與人的職業成就、收入高低、學術水平明顯相關。
人的智商平均是100, 大多數人的智商水平分布在平均智商上下一個標準差的範圍。這意味著全社會所有人當中,約2/3的人智商在85到115之間。如果你的智商比平均水平高出兩個標準差,也就是高於130,那就摸到了天才的門檻;低於70的是弱智。屬於這兩種極端情況的人都很少,100人裡頭都只有兩三個。
談論智商其實遍地是雷,因為智商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確實是有差別的,有的人群的平均智商會高一些,有的人群平均智商會低一些。
靠譜同時審慎的態度是,承認智商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現實,但在沒有充分證據之前,不要貿然歸因。這也是美國心理學會的態度。
他們於20年前發表著名報告《智力:已知與未知》,承認黑人與白人智商的差別,但認為沒有證據說明差別是來自基因還是環境影響。
你今天想要靠譜地討論智商這件事,我推薦你一定要讀詹姆斯·弗林(James Flynn)的這本書《我們在變聰明嗎?》( Are We Getting Smarter )。詹姆斯·弗林,可能是當今世界上最頂尖的智商研究學者。這本書不容易讀,但要是能啃下來,會讓你大開眼界。
舉個例子:美國大學裡的華人學生越來越多是因為智商高嗎?
華人在美國精英大學裡所佔比例早就遠遠超過了總人口比例。比如說,1970年代,華人佔美國總人口的2%,但華人學生佔到哈佛學生的14%,斯坦福學生的16%,麻省理工學生的20%。這是因為華人智商高嗎?
不是。對美國中學生的研究發現,華人中學生與白人學生相比智商沒有差別,差別在努力程度。華人學生勤奮得多。
勤奮的用處還可以量化:與白人中學生成績相當的華人中學生,其智商可以低對方7個點;反過來,某年度加州伯克利大學錄取華人學生的錄取線智商比白人學生低7個點。
/
勤能補拙 | 中國人說到底靠勤奮
/
順便說一句,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群確實是華人,但不在美國,也不在中國大陸,而是新加坡華人。其平均智商高達114,比全世界平均幾乎高出一個標準差,整體贏在起跑線。
為什麼會有弗林效應?
弗林是首屈一指的智商研究專家,著名的「弗林效應」就因他得名。雖然不是他第一個發現的,但他最為系統地研究,過去一百年來,全世界人們的智商都在變得越來越高。 下一代人比上一代人智商更高,既發生在發達國家,也發生在發展中國家。
以美國為例,平均每年智商上升0.3個點,已經持續了50年,略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但已很驚人。相當說,如果100年前的美國普通人穿越到今天,其智商比今天的美國普通人低30點,基本是弱智。
反過來說,今天的美國普通人穿越到100年前,哪怕沒有攜帶任何現代知識,單憑一個大腦,就已經踏進了天才的門檻。
更驚人的速度來自荷蘭,從1952年到1982年,荷蘭人的智商30年漲了22個點,超過每年平均0.7。當然這隻維持了30年,但大多數國家在其人口智商增長的峰值期都超過每年0.6個點。
人類智商發生普遍、顯著提升這件事,在絕大多數國家都還沒有停下來的跡象。
有研究認為對發展中國家人口的智商影響最大的是寄生蟲,消滅寄生蟲的進展與智商提升的相關性很高。也有研究認為最重要的是營養,營養改善則智商上升。
弗林看法不同,他認為這些單一因素本身都不充分,也能找出反例。比如在某個飢餓年代出生的荷蘭人,其智商居然高於非飢餓年代出生的荷蘭人。
弗林認為智商提升的終極原因是工業化,而起作用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社會整體變化: 更普及的學校教育、日常工作乃至生活對認知能力要求提高、家長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長,等等。
更重要的是,儘管兩者高度相關,但是 智商不等於智力。
我們必須認識到,智商它本身就是一個測試的得分, 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智力本身,(intelligence),特別是通用智力(general intelligence), 簡稱g。什麼是g?
如果一個人做某件事很行,但做另外的事不行,那麼他只是擅長做某件事而已,人不見得聰明;但如果他做這事行做別的各種事也行,那麼他多半比較聰明,或者說,g值高。同一人在不同任務中的表現有一半左右可用他的g值來解釋。
其實,沒有誰是天生的音樂家、棋手、數學家,或者其他。原因很簡單,因為這些技能出現得太晚,時間太短,進化還來不及重新搭建專門的大腦迴路。
所謂天生的音樂家、棋手、數學家,他們是有天生的高g智力,但不是必然註定只能在特定的領域裡成功,換個領域,同樣努力,他們一樣成功。
智商測試測的主要是通用智力,也就是g值。智商測試有多個模塊,對通用智力的要求有差別,有的高有的相對低。分解弗林效應,發現主要發生在對通用智力要求不太高的模塊里,而對通用智力要求較高的模塊影響很小。
/
我們是不是比上一代人更聰明?
/
智商研究界由此分成兩派,一派認為百年來人類智商漲分沒有實際意義,因為通用智力沒有變化。
另一派,就是弗林自己代表的這一派,則這樣說:
我們是不是比前輩聰明?如果問題是「我們出生時的大腦是不是比祖先的更有潛能?」那麼答案是「否」;但如果問題是「我們是否面對比祖先更寬廣的認知挑戰,並發展出新的認知技巧以應對這些挑戰?」那麼答案是,「是」。
打個比方。人類頂尖選手的百米短跑水平早已跑過曾被認為天塹的十秒大關,障礙跑成績卻只略微提升,跳高則幾無變化。人的體質沒有發生任何重大變化,只是社會更重視百米跑成績,訓練和提高的正反饋主要發生在百米跑。
但是,難道說只要人的體質沒有發生重大變化,這些就沒有意義嗎?當然有,否則怎麼會有人關心誰是世界飛人。
同樣地,智商提升的那些測試模塊,對應著人們抽象能力的提升。 幾代人之前,人們更習慣於將抽象概念映射到具體對象上,而較少圍繞抽象概念展開思維。
今天則不然,對抽象思維的訓練和挑戰,遠不只是在學校課堂,早已滲透到社會與家庭的所有方面,學習、工作,乃至娛樂。
電影電視和電游也是這一代人智商提升的重要環境因素。幾十年前的經典電影,回頭去看,常常會覺得太幼稚;我偶爾回頭去讀日本圍棋黃金年代六大超一流棋手的棋譜,往往驚訝於其水平之低,與記憶中初次讀到驚為天人的感覺對比強烈。
所以說,代溝是真實的存在。不是說兩代人如何調節對另一代人的態度就能化解,它堅實地存在於代際之間的認知能力差別。
我們覺得上一兩代人像弱智,下一兩代人覺得我們像弱智,簡直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當然,同樣的道理,如果換用年鑒學派創始人、歷史學家布羅赫的話說,會溫情一些:
一代人是怎麼刻划出來的?
首先是年紀,這群人比上一代人年輕,比下一代人年長;更直接的是他們的共同經歷和影響:他們為同樣的事情激動。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對這些事態度一致,有可能是激烈分歧,但共同點是就某些事激動,而上一代和下一代人都不會為這些事激動。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
最後,還有一個故事推薦給你延展閱讀,講的是哈佛校長、著名經濟學家薩默斯,他因為評論科學家的智商,而被趕下台的事。如果他讀了這本書《我們在變聰明嗎?》,可能就不會被灰頭土臉地趕下台了。
補充回憶以下哈佛校長下台的故事:
說錯一句話,好好的哈佛校長就做不成了。
多年前,當時的哈佛校長拉里·薩默斯跟一群教授談起為什麼女性科學家比例低,提出一個註定令他後悔的假說:
是不是因為女科學家的智商標準差比較小?
薩默斯是著名的高智商分子,經濟學家、財政部長、哈佛校長,年少得志,一路春風得意,直到這句關於智商的話捅了馬蜂窩。哈佛教授揭竿而起,群情激奮,指責他歧視女性。紛爭經久不息,薩默斯最後辭職了事。
是薩默斯錯還是哈佛講政治正確過了頭?
還得從智商(IQ)說起。
在前文中,我們解釋過了智力和智商的關係,再來理解一下薩默斯犯錯的那句話的意思是,男性和女性的平均智商也許沒差別,但也許女性智商的標準差比男性的要小。
也就是說,相對於男性而言,女性的智商更加扎堆在100附近,低於70的少,高於130的也少。
潛台詞是,哈佛當然不會有弱智了,智商高於130的天才多的是,而這些人中,男性會多一些。
表面上看,這幾乎是個學術問題,用得著那麼大驚小怪?哈佛教授們是不是講政治講到連正常的學術討論都不容忍了?
實際上,也許薩默斯真的不知道,但他確實觸碰到了男女平權的核心問題。弗林(James Flynn)的書《我們在變聰明嗎?》(Are We Getting Smarter)中,就討論過類似的問題。
書里問道:如果男大學生智商比女大學生智商高,那麼能不能說男性智商比女性智商高?
對此有兩個相互競爭的假說。第一個假說是兩性智商一樣,女大學生智商略低於男生的原因是因為大學錄取女生的智商門檻較男生略低;第二個假說是男性智商略高。
兩者都能解釋為什麼大學裡男生平均智商高過女生這個現實,細節是一堆數學,不展開了。有趣的是,在第一個假設下,如果兩性智商一樣,那麼對應的是大學女生智商的標準差會大過男生;而按第二個假設,男性智商優越,則大學女生智商的標準差比男生小。
所以說,胡亂猜測女性智商標準差小,薩默斯想用一個聰明的方式談論兩性智商,卻貿然觸碰了禁地。
| End |
本講小結
總結一下,今天我們討論了「為什麼下一代人總是覺得上一代人很蠢」,這背後其實是人類認知的進化。
王爍老師說道,此靈感來源是詹姆斯·弗林的書《我們在變聰明嗎?》,王老師把這本書推薦了給我們,我也分享給你們!
今日思考
王爍老師留下的思考題:
我們比前輩智商得分更高,但我們真的比他們更聰明嗎?歡迎你在留言區寫下你的答案。
關於我對思考題的思考
——儒商詩人
感謝王爍老師的分享,其實說老師話我對這個問題挺有感觸,因為這個問題經常發生在我的生活里,我就在這裡以我與我父親的例子說說吧。我不知道我是作為一個創業者的優越感還是怎麼樣,我總以為自己很有創造力;我經常不認同我父親那一天「陳舊」的觀點,所以總會有一種優越感——認為我就是比我父親聰明,我能想到的一些創新方法上一輩的人就是想不到。——但是其實現實是可能是你認為你比上一輩聰明
OK,接下來我來表達以下我的看法:我覺得不能一概而論,如果從環境、物質出發,確實我們這輩人比上一輩人更具備「聰明」的條件與環境,像王爍老師說的人類的認知在進步,允許我再補充一下,我認為:「人類的認知在不斷地快速進步」更為準確!互聯網地發達使信息更加快速以及片碎化地讓我們接受到,我們的認知也在不斷在這種環境中得到了提升。從而使得智力「值」得到提升;最後,我想在王爍老師說的智商與智力兩個維度里再延伸一個概念——智慧,我們這麼看,或許因為我們這邊環境優越所以導致可能智力比上一輩要高,但是並不代表我們比上一輩要有智慧。 總結一下:你的智商未必比你上一輩高,可能只是你的優越感而已,你覺得你比你上一輩人聰明。環境導致,上輩人環境不如現在優越。你可能比上一輩人聰明,但是你未必有他么「智慧」
----
明天我們要進行的認知討論是:你應該如何看待歷史。
《認知訓練營》持續更新中
歡迎關注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