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六) 巡航四海

上接:

格威爾七世: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一) 鐵甲黎明:從勇士到米諾陶

格威爾七世: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二) 木殼鐵甲艦

格威爾七世: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三) 炮郭與炮塔(part.1)

格威爾七世: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四) 炮郭與炮塔(part.2)

格威爾七世:鐵甲艦時代的英國戰艦(五) 炮郭與炮塔(part.3)

在開始本章前,必須再次提及本系列對frigate, corvette和sloop三個單詞的中文譯名(參見第二期)。對於frigate一詞,通常採用的「護衛艦」這一譯名並無太大爭議,從美國自獨立戰爭一直保存至今的憲法號風帆護衛艦,到二戰時在北大西洋為盟軍船隊護航的護衛艦,到現代中國海軍的054A級護衛艦,在英語中均採用該詞。

在風帆戰艦時代,護衛艦的定義是相對於風帆戰列艦做出。在18-19世紀初風帆戰艦盛行的時期,作為主力艦的風帆戰列艦通常擁有兩到三層火炮甲板(上層甲板不計算在內),通常搭載70-120門左右的火炮,按照皇家海軍當時的戰艦分級標準,劃分為一至三級艦,極端的時候還有火炮數量超過130甚至140門的超一級艦存在。而護衛艦僅擁有一層火炮甲板(也因為這一原因,以勇士號為例,皇家海軍最初幾批鐵甲艦在分類時被歸為了護衛艦),其執行的任務也更加多樣,從參與主力艦隊的決戰,到護航和遠洋破交,從環球探險到科學考察,以及炮艦外交,均有護衛艦的參與。在皇家海軍的分類標準中常被歸類為四級-五級艦。

美國海軍憲法號(USS Constitution)風帆護衛艦,至今仍作為紀念艦保留在美國海軍現役艦船序列中。注意其僅有一層火炮甲板(主甲板)。

但對於corvette和sloop兩詞,中文譯名卻十分混亂。通常,前者按照二戰時用於給盟軍船隊的護航艦艇的名稱,被翻譯為輕護衛艦,例如二戰時期建造了260餘艘的花級輕護衛艦;而後者則按照風帆戰艦時代的習慣,翻譯為「單桅縱帆船」。但事實,在皇家海軍中兩詞最初均來自風帆戰艦時代,儘管兩者主要的任務都是巡邏偵察,偶爾也擔任通信任務,但corvette因為體型更大,搭載20-40餘門大小火炮不等,被歸在六級艦內;而sloop則在六級艦劃分之下,搭載的火炮數量通常不會超過20門,而且以輕型火炮為主。(關於皇家海軍在風帆戰艦時代的分類標準,遊戲《帝國:全面戰爭》或《拿破崙:全面戰爭》中的海軍單位設置可以提供一個較為直觀的感受)。

Corvette一類在進入鐵甲艦時代後逐漸因為其相對更好的風帆航行性能或更高的航速,逐漸向後世的防護巡洋艦(或稱二等巡洋艦)轉變,直至這一名稱於19世紀末在皇家海軍中消失,直至應對大西洋戰役U艇的威脅而建造的反潛護衛艦,因而這一階段開始,corvette一詞被譯為「輕護衛艦」。例如我國的056型輕護衛艦即屬此列。

而對於sloop而言,其在鐵甲艦時代大體還保留著其作為「單桅縱帆船」時代的任務屬性,但其風帆結構也大多已變為三桅帆裝,這一譯名早已不在適用(實際自1732年開始,皇家海軍新建的sloop已具有2支桅杆)。在19世紀末開始,sloop逐漸以諸如炮艦、掃雷艦、佈雷艦等輔助艦艇的形式出現,一直延續至兩次世界大戰時期。在二戰時期,sloop一詞也被譯為輕護衛艦,例如長江炮戰時的紫石英號輕護衛艦,在英語中其實是屬於sloop。

因此,本系列參照兩者在風帆戰艦與鐵甲艦時代的任務屬性,將corvette翻譯為巡航艦,將sloop翻譯為巡防艦。而本章主要敘述的便是自從勇士級出現,到1870年愛德華·里德辭職前皇家海軍中,用於巡洋作戰的艦艇,包括無防護的護衛艦以及同時代建造的木殼巡航艦和巡防艦。其實,本系列在之前也已介紹過,愛德華·里德在完善實踐中央炮郭這一設計思路時,就曾以木殼戰列艦的船殼改造過鐵甲巡航艦和巡防艦,但在《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中,因為這些採用中央炮郭的鐵甲艦相比木殼巡航艦所具有的巨大戰鬥力,因此這些鐵甲巡航艦被歸類至了主力艦的行列,而前者連同部分無裝甲防護的鐵殼護衛艦,被歸類到了風帆巡洋艦一類。

勇士級之前的護衛艦

在1860年時,同樣根據Conways系列的統計,皇家海軍擁有的風帆巡洋艦共計222艘,其中擁有輔助蒸汽動力的128艘,純風帆動力中,僅10艘處於現役狀態,另外84艘處於後備狀態。在128艘擁有蒸汽動力的戰艦當中,包括28艘螺旋槳護衛艦、22艘螺旋槳巡航艦、26艘螺旋槳巡防艦、16艘明輪護衛艦和36艘明輪巡防艦。

而在這期間,在建或在改造的風帆巡洋艦有7批(級)共計20艘,本系列僅參考Conways系列的描述,對其主要參數和設計進行簡述,不再進行詳細的介紹。

沃克的大型護衛艦

由時任皇家海軍驗船師(Surveyor of the Navy)鮑德溫·沃克爵士(Sir Baldwin Walker)針對美國在建的護衛艦而設計的六艘大型護衛艦。設計上6艦的主要職責是為主力艦隊提供快速的機動力量,擁有強於普通護衛艦的火力。在設計思路上,這六艘護衛艦的建造是傳統風帆護衛艦向勇士級鐵甲艦的過渡型號。從排水量上大體上可被細分為三級:

排水量3800噸級的頭冠號(HMS Diadem)多里絲號(HMS Doris),動力為水平單脹式蒸汽機,最大航速分別達到12節和11.5節;裝備20門10吋前裝滑膛炮、10門32磅前裝滑膛炮和2門68磅前裝滑膛炮。

排水量4500噸級的阿里阿德涅號(HMS Ariadne)伽拉忒亞號(HMS Galatea),動力為水平單脹式蒸汽機,最大航速分別達到13.1節和11.8節;裝備24門10吋前裝滑膛炮和2門68磅炮。

阿里阿德涅號線圖

排水量5600噸級的默爾西號(HMS Mersey)奧蘭多號(HMS Orlando),動力為水平單脹式蒸汽機,最大航速分別達到12.58節和13節;裝備28門10吋前裝滑膛炮和12門68磅炮。

不朽級(Immortalité-class)

不朽號(HMS Immortalité)最初為1849年時開始建造的一艘祖母綠級風帆護衛艦,艦名來自於1798年在法國海軍俘虜的同名艦,因而採用法文拼法。在建造過程中,皇家海軍決定將其加長改建為擁有蒸汽動力的護衛艦,並依照改造後的形制再建造四艘,布里斯托爾號(HMS Bristol)格拉斯哥號(HMS Glasgow)紐卡斯爾號(HMS Newcastle)勇敢號(HMS Undaunted)

格拉斯哥號的畫作

五艦排水量不等,在3900-4200噸之間不等;動力同樣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最大航速在11.2-13節不等;該級艦搭載30門8吋前裝滑膛炮,20門32磅炮和1門68磅炮。該級護衛艦被譽為鐵甲艦時代以前,最好的一級木殼護衛艦。

奧羅拉號與那耳喀索斯號

奧羅拉號(HMS Aurora)那耳喀索斯號(HMS Narcissus)分別改造自兩艘4級護衛艦,成為了近似的兩艘3500噸級蒸汽護衛艦,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10.2-10.6節;在主火炮甲板和上層甲板側舷搭載10門8吋前裝滑膛炮、40門32磅滑膛炮,並在艦艏上層甲板中軸安裝1門68磅滑膛炮。

恩底彌翁號(HMS Endymion)——最後的木殼護衛艦

原本是五艘伊思忒耳級(Ister-class)護衛艦中的二號艦,但其餘四艘伊思忒耳號(HMS Ister)、布朗德號(HMS Blond)、阿斯特萊亞號(HMS Astraea)和達特茅斯號(HMS Dartmouth)均被取消建造,因此恩底彌翁號也成了該級艦的唯一一艘,也是皇家海軍最後的一艘木殼護衛艦。

該艦排水量3251噸,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10.25節;搭載8門6吋前裝滑膛炮和22門32磅滑膛炮。

伊阿宋級(Jason-class)巡航艦

伊阿宋級是6艘1858-59年開工建造的2400噸級的蒸汽巡航艦,包括伊阿宋號(HMS Jason)巴羅莎號(HMS Barossa)俄瑞斯忒斯號(HMS Orestes)俄爾普斯號(HMS Orpheus)響尾蛇號(HMS Rattlesnake)狼獾號(HMS Woverine)。其中俄瑞斯忒斯號因為沒有安裝桅杆與風帆,排水量僅1700餘噸。此外原本還有一艘名為寵愛號(HMS Favorite)在建造過程當中被改建為了中央炮郭鐵甲艦(見第二期)。

伊阿宋級巡航艦線圖

伊阿宋級的動力裝置各不相同,其各艦最大航速在10-12節不等,在側舷安裝20門8吋前裝滑膛炮,並在上層甲板艦艏中軸安裝1門阿姆斯特朗生產的110磅後膛炮(該型火炮同樣安裝於勇士級鐵甲艦的側舷炮門),但該型火炮的設計缺陷最終使得伊阿宋級在1864年拆除了這門炮。

艾薩克·瓦特時代的巡防艦

艾薩克·瓦特是皇家海軍於1860年設立首席造艦師以來,第一位擔任此職務的人,其在任的三年間的成名作便是皇家海軍的第一艘鐵甲艦勇士號。在勇士級建造期間,瓦特還設計了兩型木殼蒸汽動力的巡防艦,即1300噸級的變色龍級與900噸級的洛薩里奧級巡防艦。

變色龍級(Cameleon-class)巡防艦

或譯卡莫萊昂級,但因為該級艦多以動物命名,故採用意譯。變色龍級採用相同的船體設計,屬17炮巡防艦,但細節上各不相同,部分安裝有上層輕甲板、艏樓等構造,而部分甚至僅有裸露的主甲板,還有部分主甲板在舯部被動力裝置分隔。

變色龍級包含14艘巡防艦,其中8艘在1860-66年間完工,即變色龍號(HMS Cameleon)雄雞號(HMS Chanticleer)鵜鶘號(HMS Pelican)馴鹿號(HMS Reindeer)林納爾多號(HMS Rinaldo)響尾蛇號(HMS Rattler,注意與前文所述的HMS Rattlesnake區分)、帕爾修斯號(HMS Perseus)斑馬號(HMS Zebra)。另外2艘特倫特號(HMS Trent)與切爾克斯人號(HMS Circassian)被分別改建為了鐵甲巡航艦探索號和進取號(詳見第二期)。剩餘的六艘包括蒂斯號(HMS Tees)、莎孚號(Sappho)、勤奮號(HMS Diligence)、伊莫金號(HMS Imogene)和成功號(HMS Success),在1863-64年間隨著鐵甲艦建造的熱潮而被取消。

林納爾多號巡防艦

變色龍級水線長56.38m,寬10.55m,吃水4.47m,完工的8艘排水量在1300-1440噸不等,採用一台650-850馬力左右的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9-10.1節,並由三桅帆裝作為輔助動力。

在武備上,除馴鹿號裝備了大型火炮(1門110磅後膛炮和5門64磅後膛炮)外,其餘各艦均裝備5門40磅和12門32磅後膛炮。

洛薩里奧級(Rosario-class)巡防艦

洛薩里奧級同樣由瓦特設計的11炮巡防艦,原計劃包含13艘巡防艦,最終僅建成7艘:洛薩里奧號(HMS Rosario)迅捷號(HMS Rapid)忠君號(HMS Royalist)海燕號(HMS Petrel)剪水鸌號(HMS Shearwater)柯倫巴因號(HMS Columbine)阿非利加號(HMS Africa)。另外六艘切爾克斯人號(該艦名來自上述被改造為進取號的變色龍級巡防艦)、冥河號(HMS Acheron)、麻鴨號(HMS Bittern)、名望號(HMS Fame)、辛西婭號(HMS Cynthia)和薩布麗娜號(HMS Sabrina)則被取消建造。

洛薩里奧級巡防艦水線長48.76m,寬9.24m,吃水5.02m,排水量在830-930噸不等,採用一台460-620馬力的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7.8-9.1接,並由三桅帆裝作為輔助動力。

該級艦已開始搭載後膛炮,包括6門32磅前裝滑膛炮、4門20磅和1門40磅阿姆斯特朗後膛炮,其中除20磅炮搭載於艏艉外其餘均安裝與側舷。

關於洛薩里奧級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阿非利加號。該艦於1862年作為中英聯合艦隊(阿思本艦隊)的一員被出售給清政府並改名為中國號,用於鎮壓太平天國。但因為艦隊歸屬及指揮權上的異見,最終這一所謂聯合艦隊宣告解散,中國號被運回英國本土並在1865年被售往埃及。

大型護航艦

1863年,受到邦聯軍隊成功的海上破交作戰的影響,美國海軍批准了建造6艘能夠達到17節航速的快速護衛艦,即後來的萬帕諾亞格(Wampanoag)級護衛艦。儘管當時的美國尚處於內戰當中,但遠洋破交這一作戰目的,顯然更加針對擁有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英國。儘管後來證明,萬帕諾亞格級為達到17節這一高航速付出了巨大代價,其修長的艦體根本無法安裝艏艉火炮,並且存煤量和船體結構根本無法維持長時間的高速航行。但在當時,這一護衛艦的出現還是讓皇家海軍倍感威脅。

萬帕諾亞格號蒸汽護衛艦,排水量4215噸。海試時其達到了17.75節的高航速,但這次海試便對其木製螺旋槳造成了嚴重磨損

時任第三海務大臣斯賓塞·羅賓遜清晰地意識到了皇家海軍的需求。在他看來,對英國遠洋交通線的威脅主要來自於兩類:一類是敵國派遣的私掠船,這類威脅由當時正在建造的巡航艦(見下文)足以應對;但另一類即是如萬帕諾亞格級這類的敵方戰艦,因此需要一型能夠高速航行、具有良好遠洋航行能力和重型火力的護衛艦。不過,斯賓塞·羅賓遜很有先見之明的意識到,類似的艦船將極其昂貴,因而還需要一型更加便宜,性能介於二者之間的巡航艦來彌補前者數量上的不足。

此即後來的三艘鐵殼護衛艦無常號、沙王號和羅利號和三艘沃拉格級鐵殼巡航艦。

無常號(HMS Inconstant)

依照上述構想,愛德華·里德首先於1866年4月向造艦委員會遞交了一艘高速護衛艦的設計,並將其定名為無常號。為了保證船體結構穩定,里德決定採用無防護鐵殼船體的設計,並在船底附著銅皮防止生物附著,鐵殼與銅之間則由3吋厚的橡木隔開以防止兩種金屬的直接接觸而在海水中構成原電池。該艦還將搭載強大的9吋前裝線膛炮(當時皇家海軍當中還僅有兩艘艦船搭載此級別的武備),讓無常號能夠在較遠距離上實施攻擊而避開自身沒有裝甲防護的弱勢。但對於昂貴的大功率蒸汽機,里德卻並沒有信心,只能向海軍部保證,無常號的航速將超過15節。

反映停泊於普利茅斯船塢外的無常號的畫作

無常號於1866年11月開工建造,並在1869年進入海試。該艦水線長102.81m,寬15.71m,吃水7.77m,排水量5875噸。該艦採用一台7360指示馬力的水平雙缸圓筒式蒸汽機驅動一具直徑7m的螺旋槳,在海試中其最大航速達到了喜人的16.2節,並在船長號沉沒事件後,以15節以上的高航速航行超過24小時以向本土遞送這一事件的消息。此前,儘管萬帕諾亞格號於1868年海試時達到了17.75節的航速,但其在同年因為諸多問題而被認定不適於使用而退役,使得無常號在1869年入役成為了全世界最快的一艘軍艦(後來美方亦認定萬帕諾亞格號的航速記錄存疑,可能受到了離岸流的影響)。無常號在使用三桅帆裝的風帆動力時,也能達到13-13.5節的航速,船體的傾斜度亦能被控制在15°以內。

武備上,無常號在建成時的火力已可以媲美當時皇家海軍的主力戰艦,其主甲板的側舷搭載了10門9吋前裝線膛炮,上層甲板側舷還搭載了4門7吋前裝線膛炮,另外還有2門7吋炮被安裝於上層甲板艦艏用於追逐作戰。

無常號線圖

無常號於1869年加入海峽艦隊,但不久後的第二年即發生了船長號傾覆的事故,為此皇家海軍開始對各艦的穩定性提出的疑問,於是無常號經歷了一系列的傾斜實驗測試。儘管里德的繼任者納撒尼爾·巴納比認為並沒有必要,但海軍還是決定在無常號的船底增加了180噸的壓艙物。之後無常號與1872年被歸入後備艦隊,直至8年後的1880年被調往地中海作為地中海艦隊旗艦。同年,無常號又加入了新建的特遣艦隊參與為期兩年的環球航行,其乘客中就包含未來的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當時還是威爾士親王)。1881年經過福克蘭群島時被派往參加布爾戰爭,但其抵達時戰事也已基本結束,之後她又錯過了對亞歷山大港的炮擊,不過無常號的部分船員參與了岸上的戰事。

反映無常號的畫作

無常號於1882年再度退役,之後的幾十年間多次更名,擔任過浮動兵營、炮術和魚雷訓練艦等,直至1956年被拖往比利時拆解。

沙王號(HMS Shah)

沙王號原本計劃按照無常號的設計進行建造,愛德華·里德設計之時所定的名稱為布朗德號(HMS Blonde),但在建造期間由於波斯國王那薩爾丁(Naser al-Din)於1873年訪問英國而更名為沙王號(Shah一詞即波斯語中的國王)。1870年時,由於船長號的傾覆事件,無常號被皇家海軍認定為不穩定,巴納比不得不在里德的基礎上對沙王號的設計進行修改,艦體寬度被加寬了2英尺從而免去了在船底增加壓艙物。

沙王號的素描

沙王號水線長101.8m,寬15.84m,吃水8.04m,排水量達到了6350噸。沙王號的動力裝置與無常號類似,輸出功率達到了7482馬力,同樣達到了16.2節的最大航速。武備上沙王號在主甲板側舷炮門搭載了16門7吋前裝線膛炮和2門64磅炮,上層甲板則搭載兩門9吋前裝線膛炮和2門64磅炮。除此之外,沙王號也搭載了諸多新武器,包括上層甲板的兩具白頭魚雷發射管和數挺加特林機槍。

沙王號線圖

沙王號在1877年抵達太平洋艦隊後便經歷了一次實戰。1877年,秘魯革命黨成功策反了一艘秘魯海軍的淺水重炮艦胡斯卡爾號(Huáscar)並將其用於襲擊和封鎖秘魯在卡亞俄港(El Callao)的貿易運輸。起初,皇家海軍並不打算介入此事,但隨著胡斯卡爾號攔截了數艘英國商船後,英國人也不得不做出回應。於是,沙王號和同屬太平洋艦隊的一艘木殼巡航艦紫石英號(HMS Amethyst)被派遣前往攔截。這支艦隊由海軍少將德·霍爾賽(Algernon de Horsey)指揮,在告知秘魯政府後自利馬南下,最終在5月29日找到了停泊在一個名叫伊洛(Ylo, Ilo)的濱海小城附近的胡斯卡爾號。

胡斯卡爾號鐵甲艦。其艦體舯部搭載一座雙聯10吋前裝線膛炮炮塔,由5.5吋鍛鐵裝甲和14吋橡木內襯防護,艏艉四分甲板兩舷各搭載1門40磅炮,上層輕甲板還有1門12磅炮。

胡斯卡爾號鐵甲艦是當時秘魯海軍所擁有的最強戰艦,是1865年由英國的萊爾德造船廠建造的一艘淺水重炮艦,其位於艦體舯部的炮塔內搭載著兩門10吋前裝線膛炮(炮塔的設計者即是庫珀·科爾斯)。霍爾賽本打算勸說胡斯卡爾號束手就擒(包括派出聯絡的小艇和發射空爆彈和警告彈),但隨即引來了對方主炮的一輪射擊。之後的戰鬥則各有千秋,兩艘英艦藉助自己航速的優勢儘可能避開胡斯卡爾號的炮塔,畢竟革命者人手不足,炮塔的轉速也大打折扣,在這場後來成為帕科查(Pacocha)戰役的戰鬥中,胡斯卡爾的主炮僅發射了6-7發炮彈;但胡斯卡爾號也藉助較淺的吃水,在暗礁密布的伊洛灣航行,迫使轉向並不靈活的沙王號始終與之保持大約2000碼的距離。儘管理論上在這一距離上,沙王號的9吋炮可以擊穿胡斯卡爾號的裝甲,但沙王號卻並未攜帶穿甲彈,只能以通常彈進行射擊,而紫石英號最大的不過64磅炮,根本不足以威脅到胡斯卡爾號。

向胡斯卡爾號猛烈射擊的沙王號。如圖,9吋通常彈曾命中胡斯卡爾號水線,但無法穿透裝甲。

在戰鬥末尾,胡斯卡爾號準備衝撞沙王號,但隨即遭到加特林機槍的猛烈射擊,上層和四分甲板40磅炮炮位上的船員遭到壓制,導致胡斯卡爾號最終在大約400碼外失去了繼續進攻的勇氣,掉頭準備逃離。沙王號在此時向對方發射了兩枚白頭魚雷,這也是自航魚雷第一次被用於實戰,然而,這種早期魚雷航速還不到9節,根本沒能追上逃走的敵艦。沙王號後又派出了一艘搭載撐桿魚雷的撞擊艇進行追擊,但胡斯卡爾號最終還是消失在了夜色當中。

作為紀念艦保留至今的胡斯卡爾號鐵甲艦

此戰沙王號與紫石英號發射了400餘枚炮彈,當時的記錄宣稱命中約50-60發,秘魯方面有記錄的大口徑炮彈命中有四發,其中有一枚9吋炮彈成功擊穿側舷裝甲和內襯但並未造成什麼傷害,另外兩發9吋炮彈則未能擊穿裝甲,另外1枚7吋炮炮彈則陷入炮塔裝甲約3吋,同樣並未擊穿。胡斯卡爾號此戰僅發射了40餘發炮彈,主炮更是僅發射了6-7發,沙王號除部分索具受到近失彈損壞外沒有任何損傷。

沙王號於1879年返回本土退役,路上轉道非洲短暫參與了祖魯戰爭。1904年,沙王號被改造為了儲煤船,於1919年被出售,輾轉多地後最終在丹麥被拆解。不過,此前,他的鐵制桅杆因為更輕且便於維護,在20世紀初被替換給了勝利號紀念艦。

沃拉格級(Volage-class)巡航艦

在無常號的建造設計當中,愛德華·里德最初對無常號的預算是,船體16萬英鎊,動力裝置6.8萬英鎊,而後來沙王號的總預算更是達到了23.5萬磅,已經超過了大膽級鐵甲艦的單艦平均造價(不過從另外一方面來看,無常號的設計也算具有相當高的性價比,其犧牲裝甲防護得到了此前難以企及的高航速,並且其武備還略強於大膽級)。斯賓塞·羅賓遜意識到,這樣昂貴的大型護衛艦無法大規模建造,為此海軍部授命里德設計一型更為便宜的巡航艦,最初設計的兩艘為沃拉格號(HMS Volage)積極號(HMS Active),兩艦於1867年開工,1869年下水,1870年完工;後來又於1872年基於之前兩艦的經驗開工了第三艘漫遊者號(HMS Rover)。沃拉格級確實達到了其節省經費的目的,其造價僅為13.3萬英鎊。

反映沃拉格號的畫作

沃拉格號與積極號的船型被認為有著舊時代風帆戰艦的美感,為保證高航速的需要,其採用了飛剪艏和極高的長寬比,為保證船舵的效率,船艉被設計得更窄。而由於橫滾嚴重,兩艦後來又增加了舭龍骨來增強穩定性。兩艦的建造採用了和無常號與沙王號同樣的無防護鐵殼船體設計,外覆銅皮並以3吋的橡木隔開。

沃拉格號線圖

沃拉格與積極號水線長82.29m,寬12.8m,吃水6.7m,排水量3129噸。沃拉格號採用一台水平圓筒式蒸汽機作為動力,而積極號則採用一台水平連桿往複式蒸汽機,兩艦最大航速分別達到15.3節和15.0節,均採用全帆裝作為輔助動力。

兩艦各裝備有6門7吋前裝線膛炮和4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除兩門64磅炮安裝於艦艏的艏樓和上層輕甲板外,其餘均布置於側舷。與無常號和沙王號的設計思路相似,沃拉格級的武備在設計上傾向於在遠距離上以強大的火力攻擊對方,但事後表明,在較遠距離上,這些7吋炮的威力並不比64磅炮強多少。於是在1873年,兩艦武備被換裝並增加為了統一的18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之後在1880年,除艦艏的64磅炮外,側舷換為了10門6吋後膛炮,並加裝了10挺加特林機槍和2具魚雷發射管。

漫遊者號是在里德辭職後基於前兩艦的經驗設計而來,通過修改船艉的設計和更改為垂直艏、加裝偽龍骨從而獲得了更好的穩定性。漫遊者號於1872年開工建造,1874年下水,次年完工。該艦水線長85.34m,寬13.25m,吃水7.01m,排水量3515噸,採用1台高壓和2台低壓氣缸的水平複合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14.53節。

漫遊者號線圖,注意與沃拉格號的區別

在武備上漫遊者號增加了側舷炮門的數量,搭載16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在輕甲板和艏樓的前向火炮則是2門7吋前裝線膛炮。該艦後來同樣換裝了更新的6吋後膛炮,並增加了小口徑速射炮、加特林機槍等武器。

羅利號(HMS Raleigh)

沃拉格級的設計解決了這些大型護航艦高昂的價格問題,但後來,以赫拉克勒斯號和君主號為代表的新銳鐵甲艦,其最大航速也接近15節,遇到這樣的對手時沃拉格級的速度優勢將不復存在。在戰略上這一問題可能尚不明顯,但在政治宣傳上卻十分不妙。因此在1867-68年間,更多無防護鐵殼護衛艦被下令建造。該型艦將介於無常號和沃拉格級之間以便節約經費,但實際結果卻是,不僅其經濟性並不明顯,而且作戰性能也並不比沃拉格級強多少,為此最終僅有羅利號一艘得以建造完成。

香煙畫片中的羅利號

羅利號於1871年開工建造,1873年下水,次年完工。該艦水線長90.83m,寬14.93m,吃水7.48m,排水量降低到了5283噸,採用一台5640馬力的水平單脹式蒸汽機,最大航速勉強達到15.3節,與沃拉格級相當。

羅利號的艦艏雕像便是伊麗莎白時代著名的海盜探險家和航海家沃爾特·羅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

武備方面,羅利號搭載2門9吋、14門7吋和6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其中所有的7吋炮和2門64磅炮位於主甲板側舷炮門處,剩下的4門64磅炮安裝於上層甲板側舷。2門9吋炮則分別安裝於上層甲板艏艉。

木殼巡航艦與巡防艦

亞馬遜級(Amazon-class)巡防艦

作為愛德華·里德的作品,儘管是木殼巡防艦,但其設計同樣突破了巡防艦設計上的諸多傳統。最明顯的改變便是在巡防艦上採用了沖角艏,並增加了艏樓以及相應的輕甲板,排水量也達到了1500噸以上,已經接近一艘巡航艦的大小。在建造當中,亞馬遜級採用了鐵制橫樑作為木殼船體的核心,而由於各造船廠此時存有的造艦用木材也已不多,因此亞馬遜級各艦所選用的木料也不盡相同。不過,里德當職時共計設計的16艘沖角艏巡航/巡防艦中,沖角艏並非用於衝撞,而是為了讓重心前移。

反映亞馬遜級巡防艦的刺繡作品

亞馬遜級包括亞馬遜號(HMS Amazon)達芙涅號(HMS Daphne)得律阿德號(HMS Dryad)尼俄伯號(HMS Niobe)寧芙號(HMS Nymphe)維斯塔號(HMS Vestal)六艦,分別在1865-66年間下水。該級艦水線長56.99m,寬10.97m,吃水4.69m,排水量在1550噸(亞馬遜耗)-1666噸(達芙涅號)之間。該級艦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驅動直徑15英尺的固定式螺旋槳,其最大航速可以達到12-13節。該級艦還見證了風帆索具的最後一次變化,採用了一種介於三桅帆裝和全帆裝之間的帆裝方式,其最令人滿意的地方則在於,完全使用風帆動力時,亞馬遜級依然能夠達到大約11節的航速。

亞馬遜級搭載了2門7吋前裝線膛炮和2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其中2門7吋炮安裝於艦體中軸線上,通過旋轉炮身可以向任意舷側射擊,64磅炮則通過炮架固定安裝於側舷炮門。

日蝕級(Eclipse-class)巡航艦

日蝕級是里德依照亞馬遜級的設計放大而來,在維持吃水和寬度不變的前提下,艦體在水線延長了25英尺,排水量增加到1700噸左右,因而最終被歸類為巡航艦。

日蝕級包括日蝕號(HMS Eclipse)布蘭奇號(HMS Blanche)達娜厄號(HMS Danae)狄多號(HMS Dido)天狼星號(HMS Sirius)斯巴達號(HMS Spatan)忒涅多斯號(HMS Tenedos)七艘。另有普羅賽爾皮娜號(HMS Proserpine)和狄奧美狄號(HMS Diomede)兩艦從未開工建造。該級艦水線長64.61m,寬10.97m,吃水4.97m,排水量在1710-1790噸之間,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作為動力,最大航速在12-13.5節,最快的狄多號最大航速可以達到13.68節。

日蝕級搭載了2門7吋前裝線膛炮和4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其中7吋炮被安裝於艦體舯部中軸線上,每一門都能夠通過預置於兩舷的兩個進行射擊,餘下的6吋炮則各自搭載於兩舷,在需要時,其中一門6吋炮也可被搬運到艦艏的炮門向前射擊。

不里吞級(Briton-class)巡航艦

不里吞級則是日蝕級繼續放大而來,相比前者艦體延長了8英尺並增大了火炮的搭載量,排水量也增長了大約1000噸。

不里吞級包括不里吞號(HMS Briton)德魯伊號(HMS Druid)忒提斯號(HMS Thetis)。該級艦水線長67.05m,寬10.97m,吃水5.43m,排水量在1820-1890噸不等。該艦除首艦不里吞號外均採用了高低壓複合鍋爐的複合式蒸汽機,最快的忒提斯號最大航速可以達到13.4節。不里吞級同樣採用了全帆裝,在風帆動力下依舊能夠達到11節的最大航速。

不里吞號和德魯伊號裝備2門7吋前裝線膛炮和8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其中6吋炮全部搭載於側舷炮門,7吋炮則安裝於艦艏的艏樓和上層輕甲板,使得兩艦在建成時,在巡洋艦中擁有除無常號外最強大的前向火力。忒提斯號則換裝為了統一的14門64磅炮,2門安裝於艦艏艏樓和上層輕甲板,其餘12門則位於側舷炮門內。

朱諾級(Juno-class)巡航艦

朱諾級巡航艦的主要目的則是運送士兵,因而里德選擇了一種類似輕甲板船的設計,在上層甲板之上,通過木樁和圓木搭建框架的方式,在艏艉樓甲板間又搭建了一層輕甲板,這樣來使上層甲板能夠作為船員的艙室而下層的甲板用於運送兵員。因為這一結構使得該艦艦體有一種方形木箱的形狀,因而首艦朱諾號也被水手們稱作「茶葉箱」。

朱諾號巡航艦

朱諾級僅建造了兩艘,包括朱諾號(HMS Juno)塔利亞號(HMS Thalia)。該級艦水線長60.96m,寬12.69m,吃水5.05m,排水量分別為2116噸和2276噸。採用一台水平單脹式蒸汽機和全帆裝作為輔助動力,最大航速分別達到10.5和11.1節。

朱諾級同樣搭載了少量自衛火力,包括2門7吋和4門6吋(64磅)前裝線膛炮,但搭載方式不詳。


推薦閱讀:

TAG:英國皇家海軍 | 水面艦艇 | 巡洋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