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人喜歡下南洋,為什麼很少人去澳洲?
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掀起一波下南洋的高潮,那麼為什麼中國人會選擇去南洋,而不是去澳洲呢?
從地圖上看,澳洲緊鄰東南亞島嶼,並且土地面積比東南亞島嶼大得多,按照常理來說,中國人應該選擇去澳洲,這麼大的地盤(796萬平方公里),比中國小不了多少,即使重建一個中國也足夠了。
首先我們先來看一下國人下南洋的原因有哪些?
一是,由於國內戰亂不斷,紛紛外出躲避戰禍。
明清到民國時期,中國朝代更替,農民起義等戰亂不斷,導致很多百姓和前朝的貴族移居海外躲避戰禍。
二是,人多地少,民不聊生。
由於人多地少,生活難以為繼,據1935年中國太平洋學會對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調查顯示,因「經濟壓迫」而出洋者占 69.95%。
三是,英國、荷蘭等國在東南亞建立殖民地,需要大量人員對島嶼進行開發,曾在華大量招募華工。
四是,南洋地區是中國同東南亞、南亞、印度洋周邊國家進行海上貿易的必經之地,對這一地區比較熟悉,再加上與中國距離相對較近,很多人選擇了下南洋做生意。
澳大利亞西部的達爾文港,距離東帝汶約656公里,距離雅加達約2735公里,距離馬尼拉也約3206公里,距離中國的廣州約4300公里。
澳大利亞與中國的距離比到東南亞稍微遠了一些,但是這塊陸地的面積卻比東南亞島嶼大得多,如果大量移民澳大利亞,說不定一個新的華人國家由此誕生。然而,在當時卻很少聽到有人去澳大利亞闖蕩,這是為何呢?
澳大利亞雖然陸地面積很大,但是生存條件確實沒有我們想像的好,銘蘇先生從以下幾個方面給大家簡單分析一下。
首先,氣候條件惡劣,降水較少。
澳大利亞大陸主體是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約有70%的國土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因此乾旱少雨,缺水成為當地最大的問題,大部分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南部和東部沿海地區氣候濕潤,降水豐沛。所以,澳大利亞的主要人口都分布在東南部的沿海地區。
其次,地形以沙漠和草原為主,適合耕種的土地較少。
中國人素以從事農耕為主,而澳大利亞大陸主要是以沙漠和草原為主,尤其是靠近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自然條件惡劣,不要說耕種了,就連飲水都很困難。因此,即使中國人早於歐洲人到達澳大利亞大陸,估計看到這麼惡劣的生存條件,也會選擇離開。
再次,航行條件惡劣,難以到達南部適合開發地區。
雖然從宋朝開始中國海上貿易就很發達,明朝鄭和下西洋更是顯示中國國威,但是中國發展貿易的方向主要是東南亞、南亞及印度洋沿岸地區,而沒有記錄顯示中國跟澳大利亞發展海上貿易,為什麼會這樣呢?
中國未開闢中國跟澳大利亞之間的航線,雖然在距離上中國跟澳大利亞的距離比中國到印度洋地區還要近一些。中國前往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從洋流的流向和亞洲的季風氣候來看,冬季是順風順水,夏季是逆風順水,因此航行起來比較容易。而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海域分布較廣,可選擇的路線較多,但是該海域多暗礁、氣象條件複雜。如果前往澳大利亞西部地區則是冬季是順風,夏季是逆風。要是從澳大利亞的西海岸往南航行則是逆流南下,從澳大利亞東側南下則是順流南下,不過東側的水文條件複雜,多暗礁。
當然,也不排除有部分中國船隻到達澳大利亞,在發現澳大利亞並不適合定居後返航,由於澳大利亞並不是理想的移民地,所以後面的人都選擇去了東南亞地區。
綜上,東南亞島嶼既有肥沃的土地,又有適合人類生存的氣候條件,再加上鄉人的一傳十,十傳百,所以很多福建、廣東一帶的人下南洋投奔鄉親謀發展。而澳洲由於自然條件惡劣,雖然陸地面積廣大,但是很多地方並不適合人類生存,所以在當時很少華人移居澳洲。
本文是銘蘇先生歷史與地緣類原創文章第98章,喜歡的讀者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銘蘇先生(mingsu188),閱讀其他全部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