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做自己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張徳芬

從小我們我們就被賦予了各種使命,各種期望,父母希望我們成才,朋友渴望我們關注,老師希望我們學好知識,於是我們被這些隱形的劃分為,乖孩子,叛逆孩子,前者接受種種安排,後者抵抗種種約束,可是乖孩子後來走著走著卻忘記了最初的目的,叛逆的孩子,走著走著也忘記了當初反叛的原因。而我或許就是那個乖孩子,一路成長,背著一路期望。走到中途卻失去了方向。

同許多人一樣,無憂無慮的玩過了小學,走過了初中,經歷了高中,童真的笑臉依舊清晰,青澀的悸動依舊深刻,緊張的高考仍然歷歷在目。大學,此刻正在經歷的時光,卻是顯得那般模糊,足夠的自由,足夠的時間,不一直都是我想要的,的確我渴望自由,卻不明白自由,我渴望未來,卻迷失了現在。爸媽不在過多的安排,老師不在強烈的約束,同學不在那般的黏人,我開始不知所措,開始無所適從,像是突然被扔到了十字路口,而且這次沒有指引,於是我開始急切的環顧四周,看到有人經過就跟著前進,生怕自己被丟下,儘管不知前方是什麼,總比停在路口強吧,我一直這麼寬慰自己,所以後來我混跡於各類社團,從沒缺席過活動,卻也從未主動深入過,永遠是那種可有可無的角色。找各類兼職,沒賺到錢,反而丟了很多錢,生活就這樣無聊卻平靜著,迷茫卻繼續前進著。

「你是誰?你快樂嗎?你存在的意義?」那次看到她的書《遇見未知的自己》,一連串的問答,也讓我一連串的疑問,那一刻,我不知道我是誰,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快樂,更不知道我的意義何在,或許我是爸媽的孩子,或許爸媽快樂我就快樂吧,或許......然而這些並沒讓我真正的擺脫疑問。我開始不停的追問自己,不停的尋找答案,不停的適應孤獨....

到今天,我終於得到答案,原來我就是我,我就是我的一切優缺點的總和,我就是外在的小我加上內在的真我,之前被接受種種安排,也都是為了勝任乖孩子這一「美稱」,那是一種小我的滿足,那是我的一部分,只是那是表象,並不能讓我真正的快樂,有人肯定自己,必定也會有人否定,我不能讓自己的喜怒哀樂,掌控在他人手中,我要做自己的主人,這時候遇見內心的自己,才能讓自己真正的平靜,不再為外物所動,也不再為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所累,這時的我才真正體會到活著就是我存在的意義,自然當我真正了解到自己時,我已經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迷茫這時不再困擾我,自然找到內在的自己沒想的那麼快,這期間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都說,一件事堅持21天便會成為習慣,於是我做了,一直堅持到現在。

當然我不是什麼思想派,我所知道的都是我所學到的,學者說,在生活中多尋找觸動自己心弦的事,並行動起來,於是我每天都會抽點時間看雜誌,並真切的感受到了那種喜悅,有人說練習一種技巧,隨時隨地由衷的讚美和感恩,因此我感恩我每天的存在,即使事情再糟糕,但至少我還能健康的活著,所以一切的傷痛都顯得都顯得那麼輕微,一切都像是恩賜,說到這肯定會有人說,你的方法又不一定適合我,的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活方式,解壓方式,這不同也就提現了找尋自我的重要意義,我做的也只是我自己,你自然也只需要做自己,做那個縱使退去一切社會定義,或窮人,或富人,或好人,或壞人,仍然能平靜快樂。縱使糖衣炮彈,或是惡言攻擊,也不會讓你內心波瀾起伏,那時你會平和而幸福。

世上不會有同一片葉子,也不會有同樣的你,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屬於自己的年紀里做精彩的自己。

推薦閱讀:

楔子 盛夏,陽光溫暖
冬陽,乍暖還寒
王菲、章子怡告訴你,撕下「偶像包袱」有多爽
不憐憫,才是真正的尊重
斯坦福教授的這個發現,才是普通孩子和學霸的真正差距!

TAG:青春 | 心理 | 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