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如家相繼賣身,中國酒店大變局
有這麼一個行業,各大品牌的終端產品連年提價,頭部TOP3份額高度集中,佔有超過一半的市場。
行業龍頭公司的股價,更是在2017年起飛,即便在年底時經歷了回撤,很快就又反彈創出新高。
你是不是要脫口而出了?
白酒行業嗎?茅台、五糧液和洋河。
家電行業嗎?格力、美的和海爾。
不是呢,我們今天要講的,其實是另一個行業。
家電行業的滲透率已經見頂了,白酒行業的周期復甦也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但這個行業卻還處於成長的早期,潛力巨大。
1
連鎖酒店行業。
這個行業的前三甲,分別是華住、首旅和錦江。
先說華住集團,這是個美股公司,旗下酒店包括:漢庭酒店,宜必思酒店,全季酒店,海友客棧等等。
別的不提,我們先來看看華住近兩年的股價表現。
2016年,全年漲幅接近66%;
2017年,全年漲幅高達180%;
股價從2016年初的30元/股,一路飆升到了目前的150元/股。
2012年,漢庭酒店將公司名字改為華住,五年過去了,至今已是一隻活色生香的十倍股。
海外上市的華住表現出色,國內A股的首旅酒店(SH:600258)和錦江股份(SH:600754)也不遑多讓。
2017年,兩家公司的漲幅分別為41.70%和38.17%,今年開年也獲得了16.75%和25.37%的累計漲幅。
不但大幅跑贏指數,而且雙雙創下了近期股價新高!
股價攀升的背後,是連鎖酒店行業多重因子的共振,背後的機會與邏輯,值得我們深入探尋。
2
話說連鎖酒店行業的發展,也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上一個浪潮的機會,名曰:經濟型酒店。
他們解決的是這麼一個需求——
中國經濟起飛,商務出差和居民出行需求增多,但是成本仍需要嚴格控制。
顯然,四五星級酒店仍然太貴,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都難以高攀,而各類地方性的小招待所又質量低劣,衛生條件糟糕,體驗極差。
最先看到這個機會的,是攜程網的一群高管,他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改變了中國人的酒店預定方式,也在這個過程中,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國連鎖酒店行業的落後。
落後,就意味著需求未被滿足,存在著巨大的潛力。
2002年開始,如家、漢庭、七天、莫泰、格林豪泰等經濟型酒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佔領了各個城市的大街小巷。
他們的競爭力體現在三點:低價、成本管控、標準化服務。
簡單來說,你只要花費個99元,甚至69元的價格,就能夠享受到一晚「豪華版招待所」的體驗,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呢?
於是行業飛速成長,尤其是攜程系高管創辦的如家、漢庭、七天,不斷融資、跑馬圈地,幾年時間就實現了美股的上市。
但是這樣的美好年代,並沒有能夠持續太久。
因為市場的環境變了。
廉價製造業大量遷移東南亞,直接導致低端商務出差的需求萎縮;
中產階層擴大,消費升級,過往那種招待所式的狹小空間,也已經無法滿足遊客們的需求了。
一邊是需求的停滯,甚至萎縮,行業見頂,另一邊則是經濟型酒店本身固有的頑疾,讓他們遲遲難以轉型,跟進升級。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的,經濟型酒店的特點是低價和標準化服務,品牌與品牌之間的差異是極小的。
這就決定了,酒店之間的競爭是一種同質化競爭,價格戰成為常態,要想獲得利潤只能不斷的擴大連鎖規模。
但現在,行業規模已經見頂了,再開分店只能是死路一條。
3
雖然轉型艱難,但是所有的從業者都明白,再艱難也得轉,這是唯一的出路。
當然,結局也是九死一生。
漢庭更名華住,另建新品牌,往中端酒店上發力,連續收購桔子水晶和法國雅高旗下的宜必思等酒店,終有所成;
如家和七天,在探索了一段時間之後,終於還是賣給了更有資本實力的國資系:首旅和錦江集團。
尤其是錦江,本來就有錦江之星這個實力不俗的經濟型酒店,近年通過大手筆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鉑濤七天酒店、維也納酒店等,一躍而成為了國內最大的連鎖酒店巨頭。
當然,僅僅靠收購整合,是無法改變需求不振的現狀的。
更重要的原因在於,整合之後,行業龍頭的資本實力大大提升了,產品升級的速度大為加快,追上了消費升級的速度。
比如以下這種房型設計,是不是更加對當下中產出行階層的胃口呢?
過去,經濟型酒店起個新名字做中端酒店,一切都要從頭摸索,成效慢;
但現在,行業龍頭們收購了桔子水晶、維也納等中端酒店,直接將他們摸索了許多年的經驗複製過來就行了,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一旦經濟型升級中端酒店的商業模式得到驗證,行業的發展趨勢就從低利潤率的規模擴張,轉向了單客房利潤率提升的良性循環。
看上表,在2013年-2015年的酒店蕭條期,各大酒店集團的RevPAR(每間可供租出客房產生的平均實際營業收入)是下降的,這就逼著那些酒店們只能靠外部的開店和併購,來拓展營收。
而在2016年末,行業的拐點出現了。
歷史性的第一次,單房平均收入出現了正增長,提價效應出現。
4
在成熟的酒店市場上,這是一個存在著周期性的行業。
低迷、復甦、繁榮、衰退,周而復始。
既然2016年底,整個行業已經轉向萬物復甦的春天,那麼我們需要解決的一個問題便是,這個由入住率+房費雙升推動的周期,能持續多久?
我們先來看看國際經驗:
無論是在美國,還是香港,他們的酒店業周期一般都是7年,4年升3年降。
回顧中國酒店業的歷史,2013-2015年的下降周期,剛好3年,無疑也是暗合了這個邏輯的。
那麼,如無意外的話,從2016年底開始的漲價周期,將能夠穩穩的持續到2020年左右。
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的業績改善和釋放,才剛剛開始。
更重要的是,這個行業的潛力,不僅僅是提價,更是行業格局的大洗牌。
看看中國和歐美成熟酒店行業的格局差異就知道了,一邊是經濟型酒店佔比還高高在上的現狀,一邊是中端酒店佔比在50%以上的未來趨勢。
也就是說,跟家電和白酒等行業不同的是,這是一個周期疊加成長的行業,潛力之大遠不是前者可比。
有些朋友可能有疑問了,家電白酒雖然成長性不足,但是人家門檻高啊,龍頭利潤豐厚,你酒店業的門檻又在哪裡呢?
當行業轉暖,新玩家蜂擁入場,又是一輪價格戰,你的好日子又能持續多久?
其實也無需如此悲觀。
酒店行業的品牌屬性還是很強的,品牌的背後是完善的服務體系,越是高檔的酒店品牌忠誠度就越高,定價能力越強,這也是該行業的集中度一直在提升的原因所在;
另一方面,隨著城市化高潮的結束,在城市核心區想要開一個中端酒店的土地成本是越來越貴的,這裡面存在著稀缺性。
但行業龍頭們就不同了,他們擁有著覆蓋城鄉的大量經濟型酒店布局,如今只需要對這些酒店進行升級改造就行了,這是新進入者所難以拉近的巨大護城河。
也就是說,在這種競爭局面之下,本來擁有龐大經濟型酒店規模是一種轉型劣勢的巨頭們,一下子就獲得了強大的低成本競爭力。
看下面這張表,目前經濟型酒店數量最多的,其實是國內上市的錦江股份。
5
先說華住。
作為一隻傲視群雄的十倍股,華住自然有著他獨特的優勢。
首先,作為三巨頭中唯一的民企,他的機制靈活,戰略清晰,市場效率更高。
過去的幾年,華住是最早聚焦於中高端酒店升級的,在中端酒店上有著豐富的布局,所以才能夠成為行業內第一個受益者,得到了溢價。
但是呢,華住的缺點也是明顯的。
首先是資金實力相對較弱,市場份額也是三家裡面最小的,未來競爭壓力不小。
其次,既然是第一個享受提價紅利的,比別人跑的快,那麼未來的提價空間也受到抑制了,你總不能價格拉開別人很多吧?
再看首旅。
首旅背靠北京國資委,深耕北京地區,2016年收購如家後一躍成為中國第二大連鎖酒店商,後來又引入了攜程作為大股東,在信息系統方面得到了大力幫助。
幾番動作下來,首旅的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不過仍有不足:
第一,產品線相比另外兩家,有點單一,利潤率最高的中端酒店數量相對三家是最少的。
第二,增發解禁潮馬上就要來了。
2017年1月6日,首旅完成了定向增發,大量公募基金認購,一年解禁期結束時浮盈高達88%。
如今解禁期到來,流通股本將從34%變成68%,增加了足足一倍的籌碼。占股7.98%的財通基金更是第一時間發布了清倉減持的消息。
這些都是我們不得不注意的風險。
最後看錦江。
錦江的優點很明顯,酒店數量全國第一,產品線齊全,這對於未來的利潤釋放將帶來非常強的規模效應。
當然,問題也是存在的。
主要就是收購太多,消化還需要時日,至少目前在三家裡面是財務成本相對較高的。
那麼,這些收購在未來能夠如預期般帶來一個美好的前程嗎?
很有可能。
最重要的一點在於,錦江的收購不是盲目的,低端的鉑濤七天系,中端的維也納系,高端的盧浮系,形成了鮮明的層級互補。
尤其是中端的維也納酒店,在行業中競爭力突出。
在中端市場上,近年來風頭正盛的華住全季酒店、亞朵酒店,規模離維也納酒店還有很遠的距離。
這種先發優勢,在一個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往往成為決勝的關鍵。
尾聲
研究是一個持續不斷深入的過程,是一個不斷篩選、精挑細選、枯燥並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的過程。
我們每個工作日發布一篇上市公司的分析報告,一篇報告就要花費我們團隊里兩名以上分析師一周的時間,這樣耗費巨大成本的研究也僅僅是達到一個目的:
讓我們能夠在3500家的海量公司里,找到那些在未來一兩年里具有相對較好投資機會的頭部10%的公司。
十分之一的海選過程。
這些公司真的每一家都完美無瑕,閉著眼買入就能大漲嗎?
顯然還不是的,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精挑細選。
拋棄題材股,真正以優秀業績說話的好公司,具有長期持續業績爆發能力的好公司,這個市場上不會超過20家。
這又是一次十分之一機會的淘汰與晉級賽。
追求更強的確定性,找到那些我們認為更值得持有的長期船票。
近期,君臨在成立深度研究部的基礎上,再次成立了5個小組,對2018年我們認為最值得看好的5個行業方向,進行更深入的挖掘、對比與跟蹤。
遴選出每個方向3-5家,我們認為確定性最強的,業績將持續超預期爆發的優秀公司。
這張清單,我們將在公眾號付費訂閱專欄里發布,跟我們的付費用戶們攜手共進,獲得更陽光、長久的收益回報。
——————
作者:君臨團隊.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君臨【junlin_1980】,更多行業解讀、證券分析盡在證券分析第一平台—君臨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