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干預朝鮮戰爭的決策過程

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三次重大決策:即美國是怎樣決定捲入戰爭的怎樣作出越過三八線的決定的 ;以及怎樣決定進行和平談判來停止戰爭的逐步升級的捲入過程。

一、美國是怎樣決定捲入戰爭的

6月 25日下午, 安理會舉行緊急會議。

蘇聯缺席安理會緊急會議

安理會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通過決議, 要求立即停止敵對行動, 並促請北方立即將其武裝部隊撤退至三八線;請求聯合國朝鮮委員會提出關於局勢的建議;並呼籲聯合國各成員國不要對朝鮮提供援助

蘇聯缺席安理會緊急會議

南朝鮮駐美大使緊急求見杜魯門和艾奇遜, 請求美國「立即給予大量援助」這次會議主要根據艾奇遜的建議, 通過了以下決定:

李承晚會見麥克阿瑟

1、第一, 美國空軍和海軍向南朝鮮軍隊提供全面支援, 取消他們在南朝鮮行動的限制, 但目前行動只限於三八線以南;

美國報紙刊登北朝鮮軍隊橫掃南朝鮮

2、第二, 命令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 阻止對台灣的進攻;

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

美國第七艦隊繞台路線圖

同時告訴台灣方面, 不要進攻大陸;

3、第三, 增加美國在菲律賓的軍事力量, 加速對菲律賓的援助;

4、第四, 增加對印度支那的援助, 並通知法國, 美國將派一個強大的軍事使團去那裡;

5、第五, 總統將於次日就上述措施發表聲明, 此前將向國會領袖通報, 以取得他們的支持;第六, 向預定於 27日舉行的安理會會議提出一個新的決議草案, 呼籲聯合國會員國向南朝鮮提供援助, 以恢復該地區的和平。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期間,飄揚在南朝鮮的聯合國旗幟

在 6月 24日到 30日這七天之中, 杜魯門政府步步深入地作出了捲入戰爭的決定。 從這一星期的決策過程可以看出以下特點:

第一, 這是一場沒有國會授權的不宣而戰, 在一般情況下, 總統不敢作出這樣的決定, 國會也一定會強烈抵制。

但在當時美蘇對抗的大背景下, 國會居然對總統的行為予以追認;

第二, 美國決策者始終希望美國師出有名, 希望拉安理會決議的大旗為虎皮, 在蘇聯缺席的情況下, 安理會幾乎成為美國操縱的工具;

第三, 冷戰意識從兩個方面支配著美國決策者:一方面, 他們認定戰爭的爆發是蘇聯擴張的一部分, 因此一定要幫南朝鮮頂住, 在這裡畫一條線;

朝鮮戰爭四階段

朝鮮戰爭初期北朝鮮軍隊橫掃南朝鮮

另一方面, 杜魯門一直在指示有關人員研究東西方接觸的所有地方, 看什麼地方還可能成為衝突爆發點。 美決策者仍然認為, 朝鮮不是與蘇聯衝突的理想地點, 美國要準備應付在許多別的地方都可能發生的類似情況, 因此美國的捲入是逐步升級的, 美國也不能一下子投入太多的部隊。

二、越過三八線的致命決策

從戰爭爆發到 9月底杜魯門政府正式決定美軍越過三八線, 大致經歷了三個逐步升級的階段。 第一階段為美國海空軍行動越過三八線。

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

美國軍隊越過三八線

第二階段為仁川登陸前關於地面部隊越過三八線的考慮和爭論。

麥克阿瑟, 他是美國軍方第一個提出越過三八線的人。 三八線如果成了政治分界線並為侵略者提供了避難所, 「那就將使摩擦永久化, 使爆發一場新戰爭的危險永遠存在」。

允許北朝鮮軍隊帶著裝甲部隊和裝備有秩序地退卻到三八線是錯誤的, 這將使韓國暴露在比 6月 25日攻擊更大的危險之中。

他強烈主張, 「如果美國有能力摧毀北朝鮮軍隊, 就應該摧毀它, 即使需要越過三八線也在所不惜。這是消除威脅的唯一辦法

三八線以北對朝鮮人民軍作戰

1950年8月30日,美國國務院完成了對該措施的起草工作,並送交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成員審閱。兩天後,一份名為《NSC81》的備忘錄正式出爐。9月9日,其最終修改版《NSC81/1》被呈遞到杜魯門面前。

跨越三八線的前提條件是,中國和蘇聯不會宣稱進行武裝干涉。

首先,《NSC81/1》認為從政治角度講,中國應該不會出兵進入朝鮮。然而,這和事實恰好相反。朝鮮半島一直被中國諸多的古代王朝認為是其勢力範圍;新中國成立後,中朝之間又多了一層社會主義夥伴。中國當然不會允許敵對勢力在朝鮮落腳。

被志願軍俘虜的美國

備忘錄《NSC81/1》認為如果蘇聯或新中國介入了朝鮮戰爭,這兩個國家最有可能是在「聯合國軍」到達三八線以前出兵。該備忘錄指出,如果這兩個國家的軍隊先於美國軍隊到達三八線,美國軍隊就不要越過此線;如果反之,美國軍隊的行動方針是越過三八線北進。這種分析的後果是,當美國軍隊在1950年10月到達三八線後,沒有見到中國軍隊蹤影時,很多政府官員都認為中國大概不會介入朝鮮戰爭。

志願軍在朝鮮戰場上

備忘錄《NSC81/1》把來自蘇聯的威脅置於中國威脅之上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顯然更多地關注于軍隊的裝備和訓練水平,認為這兩個因素才是決定這兩個國家是否出兵的關鍵。因此,該委員會認為,蘇聯更有可能將軍隊派往朝鮮。然而,這些委員忽視了更重要的一些因素 ——中國人民抵抗外敵侵略的決心和中國軍隊巨大的數量。因此, 《NSC81/1》根本沒對中國軍隊的戰爭潛力進行合理評估。

朝鮮人民軍與志願軍匯合

第三階段為仁川登陸後杜魯門政府的決定 。 9月 15日, 麥克阿瑟策劃的仁川登陸出奇制勝, 獲得成功, 戰局迅速改觀。

仁川登陸美軍登陸路線

美軍登陸後,攔腰斬斷朝鮮人民軍後路

28日, 美軍佔領漢城, 30日, 在沒有抵抗的情況下進抵三八線。 在三八線以南作戰的朝鮮軍隊大多在戰爭中損失, 只有三分之一撤回北方。 不出半月, 美軍控制了南方。

軍事上的勝利很快打消了杜魯門政府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問題上的猶豫。參謀長聯席會議迅速擬就了對麥克阿瑟的新指令, 並得到總統的批准, 於 9月 27日發給了麥克阿瑟:

你的軍事目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 為了達到這一目標, 授權你在三八線以北朝鮮境內採取軍事行動, 包括兩棲、空降或地面行動,

前提是在採取這些行動時, 蘇聯或中共的部隊沒有大規模進入北朝鮮, 沒有宣布打算進入 , 也沒有威脅在北朝鮮以軍事形式抵抗我們的行動。 不過, 你的部隊無論如何不能跨過滿洲或朝蘇邊界… …對你在三八線以北和以南地區的軍事行動的支持將不包括針對滿洲和蘇聯領土的海空軍行動

杜魯門政府在上述多次指示、命令和政策文件中, 都把中國軍隊不參戰作為美軍越過三八線的一個條件。 中國作為朝鮮的社會主義鄰國自然密切關注著戰爭的進展 , 而且通過各種渠道一再發出警告: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 中國不能坐視。

但美國決策者卻置若罔聞。 他們認為, 朝鮮是蘇聯的勢力範圍, 蘇聯干涉的可能性比中國大;中國新政權剛剛建立, 尚待鞏固;且進行了多年戰爭, 經濟亟待恢復, 參戰是「不大可能的」。

10月 12日中央情報局的一份報告說:

沒有令人信服的跡象表明, 中共確有意圖尋求在朝鮮的全面干涉

他們進而認為, 萬一中國真的捲入戰爭 , 享有軍事和技術優勢的美軍無疑將打敗中國軍隊, 美國政府中無論是強硬派如麥克阿瑟, 還是溫和派如凱南, 對此都深信不疑。

三、尋求談判解決問題

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後, 敵我力量的對比和戰場形勢迅速發生變化。 10月下旬, 志願軍發起第一次戰役。 到 11月 6日戰役結束時, 美軍和南朝鮮軍被逼退到了清川江以南, 麥克阿瑟在感恩節以前佔領全朝鮮的計劃破產。

志願軍1951年4月的春季攻勢

從 5月 2日到 16日, 杜魯門政府多次在國家安全委員會上討論美國在亞洲的目標, 並出台了國家安全委員會48/5號文件。 該文件在談到朝鮮問題時, 將政治目的與軍事目的區分開來:從政治上說, 美國的「終極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獨立和民主的朝鮮」, 但中共軍隊的干涉改變了局勢, 「因此, 在不放棄這一最終政治目標的情況下, 現在的任務是形成一個朝鮮問題的解決方案, 該方案至少要否認共產黨對三八線以南的朝鮮地區的控制, 並在現實的軍事條件下, 從朝鮮地區分階段撤出非朝鮮部隊」

通過五次戰役, 朝鮮戰場上敵對雙方對彼此的實力和戰局的可能發展都有了一個比較現實的估計。 美國已經意識到, 由於中國的參戰, 美國原先確定的「統一朝鮮」的目標是不可能實現了;而且「朝鮮戰爭是一個無底洞, 看不到……勝利的希望」。

美軍對志願軍的反攻勢

中朝方面也認識到, 在現代戰爭中,物質技術條件對決定戰爭的勝負起著更大的作用, 在武器裝備處於劣勢、運輸補給困難、綜合國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 「全部解放朝鮮」, 「把美國侵略軍趕下海去」是不現實的目標。

朝鮮戰爭停戰協議期間人民軍與聯合國軍商討邊界劃定。

文字內容摘自:

陶文釗(2008).美國在朝鮮戰爭中的三次重要決策研究.社會科學研究

趙學功(2003).美國擴大朝鮮戰爭的決策分析.軍事歷史

劉學政; 梅仁毅(2004).朝鮮戰爭與美國的戰爭決策模式.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秦繼民; 岳剛禮(2003).對美國朝鮮戰爭戰略決策的再認識.紀念抗美援朝戰爭勝利50周年論文集

李卓; 原野(2007).論朝鮮戰爭中美國決策的特點.現代企業教育

編者:小保健

專欄:《國際衝突:定性與定量》

推薦閱讀:

列寧「世界革命理論」在蘇波戰爭決策中的誤判
日本蒼龍級:常規潛艇最大 噸位接近039B兩倍
誰敢挑戰朝鮮的核力量 ——評朝鮮第六次核試驗
火槍摧毀了騎士?不太對

TAG:國際關係 | 國際政治 | 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