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世界革命理論」在蘇波戰爭決策中的誤判
列寧的「 世界革命」思想形成於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此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在 20 世紀初期和十月革命勝利前後,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提出的關於推動和實施世界範圍內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學說。曾經激勵著各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對當時的國際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
十月革命勝利後,「世界革命」的戰略成為俄共(布)和蘇俄對外政策的首要目標。這一方面是因為在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看來,世界革命的時機已經成熟。
這一考慮主要基於第一次大戰末期,在中、東歐有著基於大眾普遍不滿的社會動蕩和衝突,它們似乎讓人有理由推斷革命將在一批國家同時爆發並取得成功。
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十月革命後蘇維埃政權面臨著國際資本主義絞殺的危險。
為了蘇俄的生存,期望蘇俄周邊的國家和西歐國家爆發普遍的無產階級革命,以便使這些國家革命的勝利成為蘇俄生存和安全的基礎。
十月革命勝利後第二天頒布的《和平法令》雖然提出要締結公正、民主的和約,但同時卻呼籲英、法、德三國的工人「把和平事業以及使被剝削勞動群眾擺脫一切奴役和一切剝削的事業有成效地進行到底」,也就是說要打倒本國資產階級的統治。
這是以間接的方式推進世界革命。在列寧看來,正在進行的帝國主義戰爭是完成世界革命的良機。為此列寧多次指出:「要結束這場同現在的資本主義制度密切聯繫的戰爭,就必須打倒資本本身。」「要結束這場戰爭,就必須進行反對資產階級政府的革命。」
1917 年 12 月,蘇俄外交人民委員會在致歐洲人民的呼籲書中指出,「我們不認為現在資本主義各國政府能實現民主的和平。只有勞苦大眾反對現存政府的革命鬥爭才能使歐洲達到這種和平。」
按照「世界革命」的理論,社會主義革命是國際性的,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事業。
因此,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就成了「世界革命」理論的一項基本原則。十月革命以後,列寧一直認為像俄國這樣落後的農民國家,由於情勢的結合,能夠奪取政權,但是要堅持下去取得最後勝利,必須得到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無產階級革命的支援。這是因為社會主義革命是國際性的,是不可能在一國完成的。
1919年 3 月,俄共(布)八大通過的黨綱明確宣布:「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要求一切先進國家的工人階級彼此充分信任,結成最緊密的兄弟聯盟,採取儘可能一致的革命行動。」
列寧認為,世界革命的勝利是與戰爭造成的革命危機相聯繫的,因此他號召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
1918 年秋天,當德國國內形勢動蕩時,列寧就期待著德國革命的爆發,要求作好援助的準備,「如果德國工人在為擺脫帝國主義惡魔和野獸進行鬥爭時由於種種原因陷入困境,我們就可以給予支援」
德國革命爆發,這使布爾什維克確信西方民主國家己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因此他們計劃打到德國邊境,以便使蘇俄給德國革命活動提供支持。
但蘇俄與德國並不接壤,波蘭是必經之路,將波蘭蘇維埃化就提上了日程,因此俄共第九次代表大會做出決定—「幫助波蘭蘇維埃化」,將波蘭蘇維埃化也成了蘇俄進攻性「世界革命」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列寧樂觀地說「我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接近世界革命」「革命不是一天一天,而是一小時一小時地接近了。
儘管列寧所期望的德國和匈牙利革命先後失敗,但列寧並未放棄世界革命的理想。十月革命勝利後至內戰結束前,由於內戰和外國武裝干涉,蘇俄尚沒有實力在國外直接發動革命。
但在內戰結束後,蘇俄認為在俄國政治和世界政治中已經出現了一個轉折。蘇俄的實力已大為增強,1920 年的蘇俄紅軍已經從最初的非正規化的幾十萬人壯大到 500 多萬人。以共產國際為代表的「世界革命」勢力在迅速成長。
這一時期,蘇俄國內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體制,在動員全國的人力物力戰勝敵人方面發揮著重大作用,也為「輸出革命」創造了條件。
1920 年 4 月蘇波戰爭全面爆發後,波蘭軍隊在烏克蘭彼得留拉軍隊的協助下很快佔領了基輔。
在戰爭前期(4~6 月),蘇俄採取的是防禦態勢。紅軍在戰爭中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帝國主義國家企圖利用波蘭來扼殺蘇維埃政權,而紅軍則會在戰爭中打擊「地主波蘭」,削弱其力量,使波蘭無產階級有可能利用這次戰爭建立新的波蘭蘇維埃國家。
5 月 23 日全俄中央委員會發表的「波蘭前線和我們的任務」的提綱中強調,必須打擊波蘭地主資產階級,「波蘭勞動人民自己應該掌握自己的命運」,但這「絲毫也不會改變我們對波蘭獨立的態度」
蘇俄在致波蘭工人、農民和士兵的呼籲書中一改由波蘭人民自己掌握命運的提法,明確提出紅軍將幫助波蘭的工農建立蘇維埃波蘭。7 月底,紅軍進入波蘭境內。
在這期間召開的共產國際二大通過的《告世界各國無產者書》談到了紅軍進軍的目的:「如果在紅軍的打擊下,白衛波蘭垮台,波蘭工人奪取政權,那麼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法國的工人就會更容易地擺脫剝削者而獲得解放,而英美的工人也將相繼效法。」
俄決定「要幫助波蘭蘇維埃化」,「用刺刀試探波蘭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時機是否成熟」,檢驗資本主義歐洲的穩固性。列寧的講話表明,蘇俄借蘇波戰爭對波蘭實行蘇維埃化,正是進攻性的「世界革命」戰略的要求和結果。
然而使列寧等蘇俄領導人感到震驚的是,蘇維埃俄國輸出革命的行為與波蘭維護民族國家主權的行動發生了激烈的碰撞,波蘭雖然受資產階級的統治,工業較發達,但它的工人階級是分散的,而且絕大多數受波蘭社會黨的影響。
因此,當紅軍進入波蘭境內時,波蘭工人階級並不像蘇俄領導人所期望的那樣,把紅軍當作自己的「解放者」。
相反,隨著紅軍向華沙的推進,波蘭人民深感危險,似乎來自於東部民族奴役再次降臨到他們頭上。
在他們眼裡,新舊俄國沒有什麼區別,紅軍進入波蘭意味著民族獨立受到威脅,他們把紅軍當作顛覆波蘭共和國的敵人,波蘭的民族主義者號召人們拿起武器抵制和打擊紅軍,捍衛國家的獨立和領土完整。
在政府和各黨派的號召下,波蘭國內很快掀起了愛國主義熱潮,民族主義思想把資產階級、農民和工人結合在一起。
列寧希望通過對波蘭的戰爭,在攻克華沙後直搗柏林,引發德國工人起來暴動,進而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共產主義,但戰爭的結局卻使列寧的希望落空。
文字內容摘自:
趙玉旺(2009).蘇波戰爭與列寧的世界革命戰略.蘇州科技學院碩士論文
周良君(2010).蘇波戰爭中的外交角力.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王天兵(2008).1920年的世界革命與蘇波戰爭始末.炎黃春秋
張盛發(1992).重評1920年蘇波戰爭.歷史教學問題
編者:小保健
專欄:《國際衝突:定性與定量》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發動南京大屠殺?
※曾出動6萬架次卻僅被擊落二三十架的蘇-25 這次為啥栽了?
※火槍摧毀了騎士?不太對
※誰敢挑戰朝鮮的核力量 ——評朝鮮第六次核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