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網路輿論生態的四組關係

主次:事件與輿情 

  當前,儘管網路輿論生態的概念並不統一,但無論從哪個角度界定、怎麼界定,分析和探討網路輿論生態都必須關注對網路輿論的形成與變化構成影響的各種因素。

  在網路輿論生態系統中,首先需要明晰的是事件與輿情的關係。影響一個事件網路輿情走向的首要因素就是事件本身。事件本身的性質、所造成的影響、所涉及的利益群體等因素,都決定著輿情的可能演變。

  相對於事件,輿情只是公眾對其認知、觀念、情緒和反饋的總和。因此,在網路輿情管理上,事件處置是主,輿情處置為次。如果沒有處置好事件而希望管理好輿情這基本上是做不到的。

  將網路輿情管理中的主次關係落實到管理職能上,意味著事件處置是第一責任,輿情處置服務於事件處置,圍繞著事件處置的目標而定。對於一級政府或一個部門而言,輿情處置的職能一般都在宣傳部門。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地方由於對輿情管理主次關係認知不清,常常使得輿情處置與事件處置變成兩張皮,宣傳部門與事件管理的職能部門各管一攤、各說各話,其結果是口徑不統一、公信力受損,新聞發言人往往被「架到火上烤」。

  從主次關係出發,在網路輿情出現時,事件管理部門與輿情管理部門需要通力合作,在處置好事件的基礎上,宣傳部門做好媒體溝通、口徑把握、發布會組織等,而對於事件處置過程等重要發布內容則需要事件管理的職能部門提供,在發布會召開時需要相關人員的參加,而非由宣傳部門包攬。

  內外:主體與客體

  在網路輿論生態系統中,主體與客體是一對相對的、可轉換的概念。一般情況下,網路輿情事件發生時,其管理的主體是較為容易界定的,但對客體管理者的認定卻往往是不清晰的。網路輿論管理應當堅持「從哪裡來,回哪裡去」的原則,即針對不同類別的行為體進行具體地溝通。

  在網路輿情事件中會出現不同的行為體,不同的行為體,其利益訴求是不一樣的,這就決定著他的行為方式也會不同,相應地,溝通的方式方法和內容也應該是有針對性的。按照重要程度來排序,從當事人到普通公眾,參與網路輿論的行為體總體上可以分為五個層次。一是事件直接影響者。事件直接影響者可謂突發事件中的受害方,其訴求較為明確,即合法權益得到保障,其行為方式有多種可能包括激進的。二是利益相關方。這一類行為體不屬於事件當事人或者受害者,但是跟當事人存在某種聯繫,比如親戚、朋友、同學、老鄉等。相對於事件直接影響者,利益相關方在事件的輿情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存在分化現象,取決於個體的理性程度。理性的利益相關方有利於事件的平穩解決,他們通過事件當事者獲得了一定程度的事件詳細信息,對事件的發生髮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相對能夠較為理性地進行分析,幫助事件直接影響者提出合法合理的訴求。三是第三方推動者。第三方推動者是基於社會正義而向事件受害者提出的行為上或輿論上聲援的群體。在訴求上,第三方推動者希望維護過程的正義性,即事件的過程要遵循基本的正義原則。四是大眾傳媒。包括網路傳媒在內的大眾傳媒的訴求是保障公眾知情權,行為方式是採訪報道,讓更多受眾獲悉信息,了解真相。五是圍觀者。對於絕大多數公眾而言,在網路輿論中其實都是圍觀者。他們的訴求是希望社會和諧,不希望今天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情,明天發生在自己身上。在行為方式上,廣大網民所選擇的方式是轉發評論,讓更多人知道事件,倒逼管理者更透明地回應事件,以期減少類似事件的發生。

上下:線上與線下

  除了網路安全和網路謠言事件之外,網路輿情從本質上說是網民對線下發生的公共事件通過網路表達觀點和情緒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線上與線下會形成觀點和意見的互動,還可能發生情緒的相互感染。

  從網路輿情產生和發展的一般機制來看,在一個網路輿情事件中,線上與線下相互影響和作用,共同推動輿情升溫是一個動態的、多次「刺激—反饋」的螺旋式上升過程。一是線下「供料」線上。由於幾乎所有的網路輿情都存在著載體,即線下所發生的事件,因而對於該事件的爆料是引燃輿情的最初表現。在輿論關注不斷擴大,輿情演變不斷深化的過程中,線下關於事件進一步線索的內容提供,或者各界對於事件過程的持續披露,將不斷為輿情的熱度提供能量。二是線上倒逼線下。對於不同性質的事件,涉事主體面對輿情的心理和反應可能並不相同。對於多數涉事主體而言,都不希望發生負面輿情事件,不願意因此而被動地面對媒體,只是迫於輿論的壓力而不得為之。在這種情況下,線上網路輿論的倒逼功能就變得具有積極意義,促使涉事主體不得不回應的同時,也讓事件過程逐步清晰,並在長遠上促進公共事件的信息公開成為常態化。三是上下合力共推。一個公共事件一旦到了成為網路輿情事件的階段,那麼線上和線下將形成合力,共同將事件推向熱度更高的階段。在此過程中,線下的持續供料將被以抽象化、突出化、標籤化、娛樂化等方式,從而將事件的輿情擴大化,甚至發生輿論次生災害。

 新舊: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

  媒體是提高公共事件公眾關注度和影響公眾認知度的重要渠道。隨著網路治理走向縱深,公共輿論場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媒體輿論場和網路媒體輿論場之間的「隔閡」基本被打通,兩個輿論場走向一體化。新型媒體與傳統媒體對於網路輿情的聚成作用日益趨於均衡。首先,在網路輿情信息首發上,雖然新媒體依然擁有著天然的便利,但傳統媒體的信息獲取能力正在強化,優勢也日益凸顯,其利用記者站系統和平台的信息獲取功能與新媒體的自媒體功能形成了網路輿論信息源的互補。其次,在深層次信息挖掘方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有著各自優勢,亦形成互補。再次,在網路輿情信息發布形式上,新媒體即時性、碎片化發布網路輿論信息的功能仍然不變,傳統媒體則是在搜集新媒體碎片化網路輿論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梳理和綜合以及可能的深入調查,從而匯總起事件的網路輿論信息。

  隨著網路信息技術的發展、新媒體的出現以及不同群體對於各類媒體的認同與使用各異,不同類型的媒體對於公共事件的介入、報道和影響程度發生了悄然變化,現今出現了新的格局,表現為:主流官媒遭遇「冰火兩重天」,重要客戶端成擴散加速器,市場化媒體深入助推熱度,問答平台成為新的策源地,微博仍系公共討論的主陣地。

weixin.qq.com/r/AHW-p6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新媒體背景下網路輿情的特點是什麼

TAG:輿情 | 輿情分析 | 輿情監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