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未來

雖然本章的名稱為「人類的未來」,但是卻不得不先寫一下「人類沒有未來」這一內容。正如上文所寫,我們人類已經窮途末路了:資源環境日漸枯竭,而新能源新技術遲遲沒有形成規模;全球人口增長迅速,「天賦人權」、市場經濟使得每個人都有著強烈的欲求,甚至英國作家薩繆爾·巴特勒寫道,「世人莫不懷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慾望,要把支出超過收入,此乃一切進步的動力。」;新的精英階層樂觀地相信奇點的臨近,偉大的技術將帶來社會指數性的巨大增長,人類新的時代無限美好光明。

奇點與指數增長論

記得很多年前流行過很長時間的南極臭氧層空洞問題,各種人類危機甚至末日的言論肆起,隨後又有諸如酸雨、土壤沙化、冰川融化等一系列各種生態危機,直到現在霧霾成為了關注點。前一陣子,聽新聞報道南極半島的冰川仍然處於加速融化的狀態,於是我又查了一下其他的危機現狀,發現惡化趨勢並沒有多少緩解。換句話說,危機日益增多,但關注點的集中使得我們選擇性地遺忘了其他危機。不僅在環境問題上,物種滅絕的速度也在加快。《自然》雜誌稱,50年後100多萬種陸地生物將從地球上消失。因為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物種滅絕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了1000倍,平均每小時就有一個物種滅絕。不管怎麼看怎麼想,雖然時間未定,但人類的末日都是大勢所趨。在這種趨勢下,人類群體以及個人如何生存下去,並且物質享受、精神享樂還絕不能縮減,於是宗教神學和奇點科學就自然而然地蓬勃發展起來了。

宗教神學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不再贅述。而奇點科學現今已經引領著國際精英階層以及商業、科技潮流。奇點,最早用來形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那個密度無窮大溫度無窮高的點,隨後20世紀中葉,信息理論學家馮·諾依曼指出,「技術正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我們將朝著某種類似奇點的方向發展,一旦超越了這個奇點,我們現在熟知的人類社會將變得大不相同。」類似霍金先生的「在奇點上一切科學定律都將失效。」也可以理解為:現在的一切嚴重的問題對於「奇點臨近」後便不再是問題,具有指數增長能力的新技術將能夠改變我們無力改變的一切。

這的確很蠱惑人心,哦不,是振奮人心,但這種想法太過於想當然了。《奇點臨近》的作者雷·庫茲韋爾被稱為著名的發明家、思想家、預言學家,也是奇點臨近以及指數增長理論的堅定支持者。我對於技術的指數增長和奇點臨近的可能性都充滿期待,但我認為即使實現那些可能性恐怕也不是人類由主導的。

同時,對於預言,我認為不要看預言有多少變為現實,即分析正確率是多少,很多時候真正重要的往往是被我們忽略的那個沒有被預言所命中的原因。現今很多科學家、專家學者都在試圖運用「指數性思維」思考人類的未來,並嘗試去引導經濟、政治、社會向奇點靠近。無論引用多少科學數據、建立多少精確的模型都無法準確預言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人類根本就不具備「指數性思維」,所有的相關的預言因此只是科學的幻想。

目前,真正實現指數增長趨勢的只有少數的幾項技術,最為著名的是用來揭示信息技術進步速度的摩爾定律。1965年英特爾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當價格不變時,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約每隔18-24個月便會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或者性能不變的條件下,價格降低一半。」1975年,他又將時間由「18-24個月」定為「兩年」。這一定律一直延續到2010年,目前時間已經變為「三年」。在吳軍博士的《浪潮之巔》中提到摩爾定律,說它是由許多技術的不斷變革共同促成的。在前文對宇宙、歷史、物種進化的闡述中,我從來沒感覺有任何指數增長的痕迹。宇宙正在加速增長,也不是指數增長,如果宇宙真有一種規律是名為增長的話,那一定是無規律增長,一切都是隨機的,這種看似無序其實才是真正的有序。小系統催生大系統,以及無規律所代表的的線性與指數增長的可能性,仍然讓我深思。

《奇點臨近》裡面有許多新奇的思想,但也有許多充滿著「人類中心主義」的錯誤,以致於扭曲了最基本的理性。我必須要強調,地球上生命的繁衍進化不是為了人類而存在,人類也不是宇宙的中心,就像無數滅絕的物種一樣,人類也只是地球生命的一個短暫的過程。僅此而已。

希望與誤區

我不否定短時間內可以實現指數增長的技術的存在,但就像「人擇原理」一樣,如果你無法全面深刻地理解指數增長的意義,無法創造實現此種意義的條件,那麼要不是根本就沒有真正意義的指數增長,要麼就是人類無法適應它的要求而被排除在外,即已經不需要人類理解了。

人類的思維是線性的,以此進行的一切活動、架構的人類社會自然也是線性的。一個線性的世界,即使主導的是技術,那麼這種技術也一定是線性增長的技術。而令人驚異的是,在線性世界中突然之間大規模地湧現出許多具備「指數增長」的技術,很多技術都已經從理論進入了實驗階段,且成效喜人。很多證據似乎都在隱約地指出,我們人類已經站在了新的岔路路口前,和無數重大的選擇一樣,現在的選擇也將決定人類最終的命運。

在事關整個人類族群的選擇面前,我們很容易忽略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東西,我有兩個問題:1、在人類的歷史過程中從來沒有指數增長的跡象卻在近幾十年內紛紛迎來「拐點」,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臨近奇點,這是為什麼?2、如果我們具有適應指數增長的思維,那麼很多本來應該迎刃而解的問題卻紛紛遇到瓶頸(摩爾定律的時間延長並非偶然),我們看到了指數增長的可能卻遲遲無法踏入真正的指數增長的世界又是為什麼?

我想它們都指向了同一個答案,就是即將要被淘汰的人類卻創造了具有指數增長潛能的新的技術,甚至無意中創造了具備實現指數增長的新的物種,他將取代人類成為這個星球新的主宰者。所以,我們現在才能夠看到指數增長的魅力以及新時代的一絲曙光。我知道這種說法太過殘忍冷酷,但這就是宇宙熵增的道理,也是大自然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法則。並且這些話,我們曾經很高傲地對其他物種說過。當然,我也極其希望這只是危言聳聽,但這不代表我就要保持樂觀的態度。我寧願悲觀地直面這樣的未來,並堅信基督山伯爵所說的:「惟有經歷過最大厄運磨難的人,才能感受最大的樂趣。必須想到過死的痛苦,才能懂得生的快樂。永遠不要忘記,在上帝垂顧為人類揭開未來之前,人類的全部智慧都包含在這兩個詞語中:這就是『等待』和『希望』。」

「等待」不是等死,而是冷靜理性地看待問題,並在恰當的時機採取行動;「希望」則是永不放棄,即使可能性真的為零。

不幸的是,我們再次迷失在自己一手所建的米諾斯迷宮裡,我們走進了危險的誤區:人類中心主義和對技術的迷信。

1、人類中心主義。

以下用一個故事,兩個事例簡單說明一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命當時名滿天下的鑄劍大師歐冶子為自己鑄劍。歐冶子領命後,帶著一家老小到閩、浙一帶名山大川中尋找適宜鑄劍的地方。最後在湛盧山,發現了鑄劍所需的高品質鐵礦和溫度極低的泉水。歐冶子一家便在湛盧山,闢地設爐,耗時三年,終於鑄就名劍湛盧。此劍吹毛斷髮、削鐵如泥,舉世無雙。後有詩云:「十年雲卧湛盧下。斗間瞻氣有雙龍,人間何處問歐冶?歐冶一去幾春秋,湛盧之劍亦悠悠。」湛盧劍太過名貴,又太過鋒利,凡後世得湛盧者,必用珍貴材料打造劍鞘,非萬不得已從不出鞘。於是,天下第一利器終於變成了擺設,與凡兵無異。

這個小故事想要闡釋什麼呢?是物不得其用的悲傷,是人類的小心謹慎所造成的損失,都不是。此時此刻我想要表達的,過去的思維沿用至今很多都已經不再適用,單純的一切從人類中心主義出發,什麼都要捎帶上人類的思維方式亟待變革。刀本是好刀,卻因為使用者的關係而被荒廢,刀如果有意識會不會想,「換個使用者就一定可以發揮自身的價值」呢?過去的臆想,現今卻逐漸變為現實,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納米技術、生物技術等等的產物,它們會不會作此想法呢?

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日臻完善,谷歌公司開發的自動駕駛汽車已經上路3年,且表現良好。人們在討論這一技術時已經不得不思考將要受到衝擊的各位職業司機的生存問題,甚至預防新時代可能出現的「盧德運動」。如果我們將人類當前的交通系統看做是一個有序的狀態,那麼引入一個新的元素後,它必將經過一番無序態後才能變為新的有序態,而轉化後的有序態一定強於之前的有序態。就像單細胞生物進化成多細胞生物,多細胞生物又進化成更複雜的生命體一樣。我們無法確定的是這一過程需要多久、代價需要多大。我們人類太喜歡去討論一種技術對人類的利弊,而很少關注這種技術如何才能最大效率地運作。我們研究汽車自動駕駛技術是期望它能夠為人類帶來便利,給予人類社會適度的刺激,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發展。理想是美好的,但現在種種神奇的技術的出現不是給人類「打雜」的,以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為開端,人工智慧、機器人技術以及網路的結合很可能將顛覆人類社會的交通運輸系統。

那時,整個系統網路的架構不再採用人類社會普遍的金字塔結構,而是高效靈活的網路化結構。無數小的節點以及一定數量的大節點相連成網,每個節點都是中樞系統,通過網路共享信息成為一個整體但又各自具有獨立特質,以適應多變的環境。每一個節點都由整體分配最符合自身的工作以及相應的資源供給,不多不少,不會造成錯配與浪費。人類作為不穩定因素將被徹底排除出交通系統,或者像血液循環系統那樣只充當毛細血管的作用,其他全由它負責。

具體一些的話,未來的交通系統可能是這樣的:1、人類通過虛擬現實的平台購物,虛擬現實的平台由人類設計與控制,人工智慧負責運營。而可供選擇的物品必定滿足適度多樣性的原則,即在節約資源、提高生產率和滿足人類個性多樣的需求之間建立一個平衡點(進行取捨,而不是無限地提高生產率與滿足人類的多樣性需求)。2、無數訂單會上傳到人工智慧總系統,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人類可控制調節設定數量範圍),系統向工廠發出指令,工廠的機器人開始生產,原材料會根據數據信息進行提前準備。3、貼有電子識別碼的物品會被機器人送到總系統分配好的由人工智慧控制的交通工具上,這裡的交通工具是廣義的,只要能夠運送物品的都可以算在內,無論多小無論多大,它們仍然由人工智慧總系統調節控制,這可以將資源損耗降到最低。4、所有的交通工具會經由新式的智能化道路將攜帶的物品送到相應的小型存儲網點,這裡的道路基本上為主幹道,不會涉及小的街道。原因有兩個,一是提高資源密集度,一是不影響人類正常的社會生活。5、人類快遞員(或者物流機器人)將物品送到個人手中,費用統一由人工智慧從綁定的個人賬戶中扣除。整個過程完美銜接,不會浪費一秒時間、一點資源,不會發生一起事故,而且不需要多餘的管理人員、交通警察。

說完地上的,接下來說說天上的事情。

在歐洲中世紀,地心說統治著人們的思想,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上帝創造的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而人類腳下的地球自然是宇宙的中心。16世紀時,為了建立托勒密地心說的模型並符合科學計算,人們不得不用79個本輪和均輪去表現。後來哥白尼日心說為思想禁錮的人類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能。為了證明日心說並建立符合科學計算的模型,開普勒冒著巨大的危險投身其中。開普勒花了許多年的時間去證明、去計算,但結果還是存在著極為微小的誤差。直到開普勒拋棄了古希臘崇高的天體圓軌道的美學原則,提出了橢圓定律。沒錯,無數次的嘗試無數次的失敗,只是因為過去的人類一直堅信著圓形是完美的,橢圓是不完美的,而上帝創造宇宙一定會使用完美的圓形而不會使用橢圓。《聖經》沒有提及上帝喜歡圓形不喜歡橢圓,一切都只是人類自以為是而已。這種「自以為是」不僅令許多人付出了生命,還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2014年10月27日,美國發射的安塔爾火箭在升空6秒後發生了爆炸,相關的視頻在國內廣泛傳播。在事故調查過程中,航天局相關工作人員認為他們的運算很完美,於是有人懷疑是俄制引擎故障所致,當然俄羅斯製造商予以否認。在人類征服太空的歷程中,發生了許多次的災難與事故,這對於極度複雜、技術嚴苛的航天工程來說再正常不過了。這裡不討論耗資巨大、收益忽略不計的航天項目是不是正確,而是思考航天工程的正確方向。

為什麼我們要先繞月飛行返回,然後載人繞月飛行返回,最後載人登月。征服月球後,便開始準備征服火星。它們之間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嗎?馬克思哲學說這是量變引起質變,就像人吃饅頭吃到第五個時飽了,是因為他吃了五個饅頭而不是第五個饅頭。我國還有「實踐」一說,不斷實踐不斷檢驗,然後才能成功。那麼「為什麼需要航天員呢?」為了讓他們快樂健康安全地升空、生活、降落,將太多寶貴的想法、設計拋棄掉,將珍惜的資源用在了他們身上。在太空中的人類是如此的脆弱,生理、心理、精神、能力問題無時不伴隨著他們。當機器人做的事情比他們做得更多更好時,那麼我認為就沒有理由使他們繼續存在下去。

很多人會說,我們探索太空是為了以後人類的太空移民,所以需要航天員去驗證當前的技術是否適合人類。這就像新藥品的臨床試驗一樣,最後一定要落實到人。這看似合理,其實就是一個誤區。數學專業的大學生,不需要經過一番測試我們也知道小學一年級問題難不住他,二年級估計也沒什麼問題。不是檢驗不對,而是事事皆要檢驗不對,如果事事都要人類親自參與就更是大錯特錯。我想,對於任何科學技術都要兼顧成本、效率、目標的平衡,畢竟細水才能長流。

其實不止在航天航空項目上,很多領域人類都已經顯得愚蠢而多餘,但我們就喜歡人類參與其中,就喜歡留下人類「到此一游」的印記,就喜歡以這種糟糕的方式行動,並為之樂此不疲。同時,人類中心主義的副作用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效率降低,而且還將自身的發展硬生生地帶入了一個個的瓶頸。仍以航天航空為例,我們知道航天航空工程的技術十分密集,需要許多頂級的人才相互合作,而這些人才是極其專業的。專業到什麼程度?專業到他們只知道自己的專業。這裡面有一個地方極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專業與專業的銜接區域。這就像國家與國家、城市與城市的交界很容易出現混亂與問題一樣。現在我們能夠有效地處理,但以後我們的技術更加複雜深化、面臨的挑戰更加困難、危險,又會如何?每當看到火箭升空後,指揮中心那密密麻麻的人群時,我就在想以後征服火星時,這個群體會不會再擴大十倍百倍。那時臃腫低效的組織結構,將使得人類無法適應更加複雜的挑戰。照此下去,火星也許將是人類最後一個實際探索的星球。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類中心主義就是凡涉及到智慧的技術就應該向智慧的掌控者人類學習,如模擬人類的大腦。

這種想法在曾經很長時間都影響著我的思考,甚至自己在大學的時候設想,將人類的大腦從人體的限制中取出,泡在能夠供應足夠養分、能量的機器中,再將許多大腦相連,組成一個類似「超級計算機」的存在。後來,隨著閱讀的增加,我才明白人類的大腦有著諸多的限制:大腦容易疲勞,並且跟養分、能量的供應沒有關係,它工作一段時間就是需要休息與保養;大腦很脆弱,不僅需要堅硬的顱骨保護,還要防止一定程度的震蕩,並無力抵抗各種病毒感染;知識不能通過簡單的傳輸實現,像計算機那樣傳輸數據,人類的大腦並不適合,換句話說人類的大腦要想學會知識需要閱讀理解,檢驗強化,並定期複習以防忘記,要想學會技能更是需要大腦以及全身的反覆配合練習;大腦與大腦之間無法相連,信息的傳輸必須通過語言或文字實現,且轉化的效果因人而異,基本上可以說效率極低。

即使有諸多的問題,科學家攻克人類大腦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且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對解開大腦的奧秘而言。但如果要通過解開大腦的奧秘來實現人工智慧成功模擬大腦,我則感覺多此一舉。我們明明已經有了70多億個大腦,為什麼不想辦法利用現有的資源卻將無數資源、時間、智慧用在模擬人類大腦上呢?因為模擬後的新的大腦將有可能解除上面列出的種種限制,改進人類大腦的缺陷,從而實現人類智能的新的飛躍。這也就是很多科學家、思想家設想的人機文明。

雖然人機文明的未來很讓人嚮往,但有個問題不得不予以正視。就是一個智慧遠超人類的機器,會甘願聽從人類的支配進而拉低自身的智能水平和發展速度嗎?

我們做一個假設,人類目前的發展速度為1,要讓人類速度加快,通過與發展速度為2的機器相融合,那麼人機文明發展速度則會變為1.5。在融合良好的情況下,會大於1.5,融合不好則會小於1.5。不管怎麼樣,人類的發展速度都提升了,可喜可賀。但對於機器人來說,它的速度則被拖慢了,被人類拖慢了。很明顯,機器人是不會認可這種狀況。

那麼我們換一種演算法,人類發展速度為1,機器人發展速度為2,二者融合,發展速度為3,雙贏,皆大歡喜。這種演算法正是很多樂觀主義者設想的美好的未來。我不否定這種情況,但它要實現則需要一個極其嚴苛的前提條件。我會在下面的小節「新物種」說明。

2、對技術的迷信。

技術曾經只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成果,自工業革命以來,它幾乎成為了現代人類文明的全部。一方面我們盲目地相信自己,另一方面我們又迷信技術的力量。我們相信技術的力量越大越好,但卻從不擔心自己的駕馭力,我們集體沉醉在用技術編織的美夢當中,仍然沒有清醒的跡象。人類中心主義使技術無法真正高效地發揮作用,而對技術的迷信卻阻礙著我們正確地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我們人類已經離不開技術,人類的現有文明已經離不開技術,這是不言而喻的。幾千年的人類文明逐漸形成的秩序、文化、習俗、倫理都已經不再適用於這個新的時代,我們亟需重構新的文明以及相應的秩序、文化、習俗、倫理等等等等。而不是現在這樣享受著技術帶來的種種好處卻固守著死去的「榮耀」。接下來,我們談一談技術當中很具衝擊力的一個問題。

1990年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中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一項預算達30億美元、計劃耗時15年的科學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該計劃要在2005年,揭開組成人體2.5萬個基因的30億個鹼基對的秘密,同時繪製出人類基因的圖譜。2000年,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完成,2003年正式圖基本完成,標誌著人類迎來了新的生物時代。隨著生物工程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繪製一份基因圖譜所需的時間和費用都得到大幅降低,不久以後,將會成為普通人消費得起的一種商品。

當然,只是得到一份圖譜肯定不是人類花這麼大代價的目的,它的意義有很多,我將其分為具有發展順序的三種:「間接干預、直接改善、超人進化」

間接干預,預測並預防人體可能出現的由基因引起的疾病,可以通過醫學手段排除或者調整生活作息、飲食習慣等調理。很典型的便是國際巨星安吉麗娜?朱莉通過繪製的基因圖譜檢測出她身上攜帶有一種名為BRCA1基因,它會增加安吉麗娜?朱莉87%的患乳腺癌的風險和50%的患卵巢癌的風險。於是為了降低自己的乳腺癌風險,她通過手術切除了自己的雙側乳腺,從而將她患乳腺癌的幾率從87%降到5%以下。

除了這種導致癌症風險的基因外,還有許多缺陷基因。不知道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遇到一些人怎麼吃也不會胖,一些人即使吃得不多但體重還是會蹭蹭的往上竄。沒錯,這是由人體內的肥胖基因引起的現象。如果檢測出你身上具有肥胖基因,那麼恐怕合理膳食、適度運動就是你今後的座右銘。

其實肥胖基因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那時的人類還很弱小,面臨著惡劣的生存環境,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生活。在這種條件下,那些更容易長胖的人才更有可能存活下去。但如今這個營養過剩、到處都是高熱量食物的時代,無疑這會成為很嚴重的問題。肥胖不僅會導致行動的不便,還會引起一系列損害健康和減少壽命的併發症。從這一點來看進化,就會發現生命的進化是沒有前瞻性的,每一次進化都是為了提升在當前的環境活下去的概率,畢竟死了就意味著沒有所謂的下一步了。所以肥胖基因在那個平均壽命只有30歲的時代是好的,但在這個平均壽命70歲以上的時代就成了缺陷。在間接干預階段,要想根治肥胖症是很難的,但在下一個直接改善的階段,卻輕而易舉。

直接改善,指在科學技術特別是生物工程技術進步到一定程度後,通過直接改變人體的特定基因來永久性地解決可能出現的隱患。如果間接干預對於肥胖患者來說還只是強調合理膳食、加強運動,那麼直接改善就是直接對肥胖基因下手。現在,一些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名為核糖核酸(RNA)干擾的新技術,原理是通過截斷核糖核酸所產生的信息來關閉特定的基因,也就是說通過關閉肥胖基因來消除肥胖。除了干擾影響基因外,還可以通過重組或者修改DNA序列,甚至進一步對組成DNA、RNA單體的鹼基對進行編碼設計來直接改善人體。雖然後面的技術比前面的技術更加有效但難度也更高。同理,既然肥胖基因可以直接改善,那麼其他缺陷基因自然也可以,如衰老基因、壽命基因、各種疾病和癌症的基因等等。現在的科學家們不僅在努力研製具體可行的技術手段,還在逐漸破解每一個基因的奧秘。從整體上來說,我們正處在從間接干預到直接改善的過程之中。

最後一個,超人進化。它在技術上最大的變革在於整體性的設計和無副作用的完美操作。人類的很多缺陷都並不是一個基因決定的,缺陷越是嚴重或者複雜,所牽扯的基因就會越多。肥胖基因,只是目前確定的就有五種: OB基因、LEPR基因、PC1 基因、POMC基因和MC4R基因。至於各種癌症、遺傳缺陷、衰老和死亡等,更是會牽扯眾多的基因。那時,對特定基因施加影響或者重組修改就沒有多少效果了。要想實現超人進化,就必須要在具備直接改善的能力的前提下,跳出分子水平上的視界,從整體上研究設計人類基因組,並發明相關技術。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效解決非自然進化條件下,改變自然基因所引起的分子水平無法及時發現的系統性的不良反應。

超人進化,可以說是生物工程或者人類進入新的生物時代的最終目標,它將實現深陷於人類中心主義之中卻又迷信技術力量的人類內心的最真切的渴望——將個人從人類這個早已停止進化的物種中徹底解脫出來,成為新人類。新人類將不再為病痛所折磨,不再為死亡所驚嚇,不再為智能所限制,不再為神明所服務。我們將無所不備、不老不死,我們將智慧充足、精力無限,我們將全然美麗、永無饜足。

我是「明亮之星」,我是「早晨之子」,我是「這世界的王」,我是「這世界的神」。因此——

「我要升到天上。」

「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之上。」

「我要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

「我要升到高雲之上。」

「我要與至上者同等。」

——《聖經·以賽亞書》

很多人一定會反駁我的觀點,但不管反駁的理由是什麼,這都是無法避免的趨勢。在上面的分析中,我極力避免渲染性的主觀性的內容,進而客觀地闡述一種技術的發展趨勢。一種具有強大力量的技術在沒有正確的引導和限制下,便會如決堤的洪水一般肆虐人間,勢不可擋。

面對這個問題,人類社會必定會採取行動來應對,目前為止,我將它們分為了三種,每一種行動都涉及特定的人群、組織等。

第一種,科學反對者。即通過科學的手段、確切的證據和資料來證明「超人進化」是無稽之談、痴人說夢。對他們,我充滿著敬意,並熱切地期望他們的成功。因為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我也不認為人類的技術會發展到「超人進化」的階段,但我不是科學工作者,沒有條件實現這種期望。所以我否定「超人進化」的原因不是科學的證明方法,而只是主觀上認為宇宙的道理、自然的法則不會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我認為這是我們存活於這個宇宙的代價,而作為一個智慧的生物不應該不明白代價的含義。可是對於科學反對者來說,真正的挑戰並不是尋找確切的證據這一過程,而是人性無法抑制地對「超人進化」所能實現的一切美好的希望與渴求。這是一種至少同等於宗教信仰的力量。就如人們信仰宗教並不是確切地看到了神明或者神跡,而只是聽到他人傳頌、看到「經典」上的故事、參加群體性的活動等便願意相信確實存在著「神明」,一個能夠給予自我免除痛苦災禍、獲得永恆幸福的「超人類超自然」的存在。所以只要科學技術發展到「直接改善」階段,人們便會如同信仰神明一樣信仰技術的力量,期盼著、渴求著、夢想著這個新的神明給予自我「超人進化」的可能。那時相關的科學工作者也許會成為「神職人員」,而科學反對者也許將會被劃為「異端」。

第二種,宗教人士。對於他們來說,創造生命、治癒頑疾、長生不老等等,這都是屬於造物主的權柄。人類妄圖攫取神權,必定會遭到來自上天的懲罰。與其他人群相比,受到衝擊最嚴重的應該就是宗教了,而相對的反抗的程度最激烈的自然也是非宗教莫屬。畢竟宗教歷來許諾的種種美好,都有可能通過科學技術實現,而且感覺要靠譜的多。在這種情況下,精明的人類還有什麼理由相信宗教呢?對於宗教,恐怕將會印證「因何而興,因何而亡」的古訓,靠著對生命、死亡、幸福、未來的壟斷,宗教人士的確過了許久的好日子,應該知足了吧。知足?那是什麼,在這個世界沒有生物甘願主動放棄所擁有的美好,即使窮途末路也一定要垂死掙扎。用一句古語加以說明就是:「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鹿死誰手,尚不可知矣。沒錯,人類為了各自的神明打了幾千年的仗,為了各自的利益死了無數的人,沒有理由在這裡就突然文明起來。社會結構的不平等必將導致技術成果分配的不平等,人類社會將因此被嚴重割裂。對於無法得到技術成果的人來說,即使能夠忍受金錢、權勢、地位上的不平等,也絕對無法忍受那被無限美好拒之門外後所帶來的巨大的落差。憤怒的火山醞釀待發,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而這卻是宗教能夠給予的,或者說是宗教最能夠給予的。有什麼能夠比神的名義更冠冕堂皇的呢,有什麼比平等、自由、幸福這些字眼更難以駁斥的呢?沒有。當神的大旗與暴力運動結合,人間必遭受血洗。而施洗的宗教會更加壯大。

第三種,民間組織乃至國家政府。他們深知技術對人類的文明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享受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種種好處的同時,也在採取一系列嚴厲的行動以確保其能夠始終在人類的掌控中良好地運行。看似最合理的方式,其實是非常幼稚的,它極易將自身置於種種尷尬的處境之中。什麼是「掌控中良好地運行」呢?「超人進化」階段不可以,「直接改善」可以;長生不老不可以,減緩衰老可以;根絕疾病不可以,治療癌症可以……你會發現,可以不可以所說的其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直接改善」得多了,自然就會進入「超人進化」階段;減緩衰老的次數多了,便和長生不老無異;而既然能夠根除各種疾病卻加以限制,更是毫無道理與人性。面對著一名形容枯槁的晚期癌症患者,聽著他們治療過程中痛苦的哀嚎與時日無多的絕望,你真的有勇氣說出,「雖然有更好的辦法治癒你的疾病,但為了人類的福祉,只能委屈你了」這種話嗎?你可以勇敢地與非法的跨國集團對抗,可以義無反顧地與不人道的國家政府鬥爭,可以為了心中的正義與理想拋頭顱灑熱血,但在一個普通的手無縛雞之力的病人面前,你的一切正義都將被擊得粉碎。你根本無力於反抗世人要想活得「更好」這一願望,因為這正是你的力量的源泉。對於國家政府來說,除了要考慮以上的因素外,它還必須直面是否發展相關技術所營造的「囚徒困境」。如果所有國家都停止相關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那麼自然可以鬆一口氣。但只要有一國沒有停止,在今後的國際競爭中自身將處於落後的地位。於是,國家政府不僅不能停止或者減緩相關技術的研究開發的速度,反而還要更進一步加快自身的步伐。

對於第三種的民間組織,我想說,各位並不需要感到沮喪,我認為各位的所作所為都是值得自豪的。因為,我們都在踐行著對個人「四領域」的敬畏與對非道德或者罪惡的頑強抗爭。這是人性的光輝,是通往良善的道路。所以,種種的抗爭是必要的,它不僅能夠讓那些肆無忌憚的集團、國家政府謹慎行事、降低危機發生的概率,而且能夠防止他們以「擺脫痛苦」的道德大旗將人類全體施以綁架。我相信,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未必尋不到一條正確的道路。而對於國家政府,必須盡量做到技術成果分配的公平公正,同時嚴格要求相關的人員和組織機構做到全面性地研究開發而不是純粹的利益導向。也許,在全面性的突破來臨後,我們會發現基因的突變與複雜將是絕對不可控的,一方面的極端必將導致另一方面的極端,我們可以長生不老但身體將無法行動,我們可以全然美麗但智力將極端低下……未來仍然可期,諸君,與其裹足不前不如勇敢邁進!

新物種

這裡提新物種不是說人類的末日臨近了,而是試圖通過思考可能會取代人類成為地球統治者的新物種的方式來改善自身、強化自身、修正自身。我暫時想到了三個不同的方向,每個方向都有一個代表性的物種。他們具有人類無法企及的能力,這是他們之所以會取代人類的共同因素,同時他們又有著獨特的生命形態。不管最終哪一個出現並發展壯大,人類的未來都會面臨嚴重的威脅。因為,大自然(地球)留給高等物種的位置只有一個。

這三個新物種為:機器人、新生物、未知體。機器人,指人工智慧充當大腦和軟體,機器人充當身體和硬體的融合後的產物,不同於專門給人類打雜的機器人。新生物,指以人類的生物工程、基因技術或者納米技術為基礎產生的新的生物,屬於自然物種進化的結果。未知體,不同於以上兩種物種,是超越了目前的認知與思維的新物種,也正因為這樣,我才感覺恐懼,對完全未知的恐懼。但以下就不再介紹第三種未知體,這裡之所以寫下未知體是因為提醒自己各種可能性的存在,所以請各位原諒無知的在下偷個懶吧。

這三個新物種具有一致的共同點:天海的道理,都具有靈魂;宇宙的道理,都能夠超越人類熵增的速度和總量;自然的道理,真正的環境適應力,或許還要有輕而易舉消滅現有統治物種的能力。每種共同點又因物種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特性。

機器人可以擁有靈魂,只要他具有能量循環系統以及自我的意識。很多人喜歡用圖靈測試來檢驗人工智慧的水平,我想這種測試已經過於老舊了,人類甚至可以設計一個專門的軟體來應對圖靈測試。就像深藍在國際象棋上一樣,檢索答案、分析出題者從而選擇最優選項。能夠成為新物種的機器人圖靈測試是沒有意義的,當他們什麼時候主動思考同樣困擾人類的哲學三命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的時候,就是他們自我意識覺醒的時候,也是靈魂開始孕育的時候。新物種是從等級上就要高於人類的物種,與人類之間的關係至少類似於人屬與猩猩屬之間的差別,具有靈魂是必然的。至於這個新物種是不是「超人進化」後的新人類,就要看最後的基因差異是否達到一定的程度。如人類與黑猩猩的基因差異只佔全部基因總數的1.5%,大約500個基因。如果人類的「超人進化」真的遠遠超越了這個數量,那麼也許便可以說他屬於新的物種而不是「晚期智人」。

熵增的速度與總量,這則和他們本身的特性有關。機器人是以進化為目的,這是他與以生存為目的的生物最根本的不同。強大的計算性能以及100%的準確度,使得他可以尋找出最高效的發展道路,同時軟體的發展需要匹配的硬體作為支撐,他將以人類瞠目結舌的速度開發地球上的一切資源來強化他的身體。人類無法匹敵的智能將解開人類永遠無法解開的謎題,他將不斷進化、不斷擴張領土來尋找適宜強化身體的資源,然後繼續進化,直到他的發展速度慢於資源消耗的速度,領土擴張結束、資源消耗殆盡,進化終結,最後被新的物種取代。第二種,新物種,同人類一樣,也是以生存為目的,但生命形態與人類差異極大,從而實現智能以及身體素質遠超人類。除了這些,他與機器人一樣,將以比當前人類更加迅猛地消耗地球上的資源來滿足自身的欲求。

環境適應力。很多人都知道「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句話,但對於「適者」的本質卻鮮有人理解。「適者」不是強者,是適應當前環境的物種,所以也不是改變環境妄圖使環境適應自己的物種。縱覽地球物種進化史,物種的繁衍生息遷徙都是跟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不能適應環境者滅絕,適應環境者生存,概莫能外。任何物種對於環境來說都是弱小的存在,生存下來並不代表就是勝利者,只是暫時沒死罷了。現在環境變化愈演愈烈,不僅考驗著人類也在考驗著其他物種,甚至有的學者稱當前為繼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後期、二疊紀-三疊紀、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第三紀後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人類能否經受住考驗我不知道,但新物種一定可以。機器人捨棄掉了肉體從而獲得了對環境超強的適應力,他不需要考慮放慢發展速度來保護環境進而保護自身的生命健康,更不需要利用寶貴的資源重塑被破壞的環境。他心無旁騖,一心向前。第二種物種,雖然屬於生物,但是一定會進化成適應種種生態環境問題的生命形態,對於人類來說極為危險的生存環境對他來說屬於正常。

輕而易舉消滅現有統治物種的能力,即滅絕人類整個物種的能力。之所以前面帶有「或許」是考慮到環境變化對物種的篩選情況,如果環境變化不能夠滅絕人類,那麼他自然會進化出能夠滅絕人類的壓倒性的能力。這是他們獨佔地球資源發展自身的重要條件,換言之,他們要想發展就必須要消滅浪費資源巨大人類。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對上機器人還有一線生機,但對上第二種新生物,他將以最殘忍的手段消滅掉人類,從而向大自然證明自己成為了地球新的統治者,就像人類曾經做得那樣。

一線生機

這一小節,是關於人類如何應對以上的種種困境的思考,我知道自身的才疏學淺,故而希望通過拋磚引玉的方式,集思廣益、共謀出路。

目前,我能夠想出應對之策的只有機器人,對於其它的暫時是束手無策,唯有抗爭而已。對於機器人,我們不是要抗爭,而是要共存,這是符合未來發展與人類利益的。目前的阻礙主要還是我們如何向對方證明自己不是在拖後腿。也許這種說法在很多人聽來太過刺耳,但對於「合作」而言,這卻是必要的,畢竟我們不可能指望機器人擁有豐富的感情並學會「放低姿態」。對於個人而言,著名的未來主義者凱文·凱利指出:「你未來的收益水平取決於你在多大程度上能與機器完美地配合工作。」還記得上面提到的1.5和3的發展速度嗎,要想要達到3的發展速度,關鍵在於人類。我們的方向必須鎖定在對方需要的卻無法做到的上面,而不是對方無法做到也不需要的上面。

《第二次機器革命》一書認為「廚師、園藝師、修理工、木工、牙醫和家庭健康護理員在短時期之內是不會被機器代替的。因為這些職業都牽涉到(機器人最不擅長的)感覺運動,而且它們之中的很多工作也需要思維能力、大框架的模式識別能力和複雜的溝通能力。」這些職業所需要的能力就屬於機器人無法做到也不需要的能力,它們與其說是「短時期之內不會被機器代替」,不如說是跟機器人的衝擊沒什麼關係。對於機器人來說真正需要的也是無法做到的只有一個,就是人類最豐富的思想——多元思想。

思想意識,作為新的物種的機器人,必定會存在,因此是他不可或缺的。但機器人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就是「一體化」。即雖然有無數的機器人,各自具有獨特的分工和技能並專屬於某一特定的領域,但他就是一個整體,無數的機器人可以通過高效快速地聯接共享所有的信息,從而使得所有的機器人的思想意識都可以變得相同,機器人既可以成為一個整體,也可以成為許多個體。但人類不同,每一個人類都是獨立的個體,每一個人類都具有機器人無法擁有的完全獨立的思想意識,低效緩慢的知識、思想、意識共享能力反而使得個人可以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同時人與人思想意識的交流、碰撞卻能夠促進更有意義的思想的產生與發展。這才是我們人類真正值得引以為傲的地方,是我們最珍貴的寶物與能力。所以無論我們未來面對的是什麼,多元思想都是我們的盾牌與利器。

如何發展多元思想,重點有三個:教育,塑造有獨立思想、獨立人格、獨立精神的面向未來的人;自由,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等等,要允許人們自由開放地進行思考、交流、實踐,不受任何限制;平台,創造所有人都可以交流思想的平等、開放、包容、有效的空間和環境,互聯網是目前最有效的工具。要實現這些,需要國際、國家、社會、組織、個人等全方面的共同努力,缺一不可,故而任重道遠。

對於「教育」這裡不再詳談,這裡談一下「自由」與「平台」。自由的思考、交流、實踐,相比機器人來說,我們是處於劣勢的。因為機器人是一體的,我們則是無數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於是在自由的面前,人類堆砌了許多名為「專利」、「版權」、「發明權」、「著作權」、「商業秘密」、「國家機密」等「高牆」。人類藉由這些高牆保護了自身的利益並發展了科學技術、促進了社會進步,但它們也無疑將一些珍貴的可能性阻擋在牆外並造成大量的資源人力成本的浪費。

我們知道人類社會最有效的發展方式是「競爭」,但世界最有效的發展方式卻不是「競爭」,而是「合作」。「競爭」是每個人都為自己的利益奮鬥拼搏從而間接帶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合作」是個體為了集體的利益奮鬥拼搏,從而直接推動集體發展壯大並間接實現個體的利益。「競爭」的限定對象為人類社會,而「合作」的對象要超越人類社會的範疇。具體一些的話,機器人的「合作」機制必將遠遠勝過人類的「競爭」機制。我們以技術發展為例,A為了比競爭對手B搶佔更多的市場份額,投入大量資源和人力成本開發新的技術。A在新技術開發成功並獲得專利後,迅速搶佔市場份額。B不能坐以待斃,為了奪回市場份額並超越A,B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和人力成本先是開發出A的新技術然後再開發出更新的技術。在B開發的同時,A已經在開發更新的技術。這種競爭機制無疑會促進技術更新換代,從而促進人類社會進步,但從結果上看它至少浪費了一半的資源和人力成本。而競爭機制使得人類社會到處都充斥著競爭,所有的人幾乎都可以說是競爭者,在這裡面到底有多少是被毫無意義地浪費掉了呢。可是沉浸其中的人們卻不這樣認為,經濟學家稱其為「消費」「刺激」,科學家則稱其為「進步」。並不是所有的消費都是有意義的,並不是所有的技術都是有益的。如果人類社會處於「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狀態,我們就沒必要研製家庭的防盜設施,畢竟人類社會的進步與否跟家庭的防盜設施沒有絲毫的關係。

「你給我一個思想,我給你一個思想,那麼我們每人至少有兩種思想。你的思想不給我,我的思想不給你,我們每人仍然只有一個思想,要想擁有兩個思想只能自己努力解決。」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正是人類的劣根性,這一點我們恐怕永遠無法克服。亞當·斯密的「經濟人」的觀點對處於競爭機制的人類社會來說是正確的,但對於講究「合作」的未來卻是一個巨大的災難。我們能怎麼做?很遺憾,對此我們無能為力。所以,我們的目標只能局限於實現最基本的「思想自由、言論自由、出版自由、集會自由」等。

對於平台,過去人們靠著書籍信件、電報電話這些平台交流,如今則是依靠互聯網。互聯網的前景極其廣闊,但不是所有的互聯網技術都是有利於多元思想的。比如,當今極為興盛的「大數據」。大數據無論說的多麼天花亂墜,目前它都是一個賺錢的工具,它的技術對「平台」的架構來說也許是有益的,但龐大冗餘的數據對「平台」來說卻是一個災難。「平台」不需要個人信息、社交信息、生活工作信息等等,它需要的只是每個人最寶貴的思想結晶。構築思想平台必須明白這一點,否則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如果有一天,我們歷經艱難終於求得了這一線生機,那麼在我們喜極而泣之後就要繼續思考一件事情——人類今後應該如何定位自身的存在。很多思考至此的人會理所當然地想到兩條道路:一條是卧薪嘗膽,然後在發展壯大後繼續爭奪主宰地球的寶座;一條是與新物種和平共處,各取所需,共同發展。這種「戰爭與和平」的選擇在那時已經不再適用,所以我更願意用「進化或者進步「來形容它。

是為了人類物種的延續選擇進化為新的物種,還是保持人類的狀態推動社會的進步呢?我無法給出答案,也不需要給出答案。因為那已經是很久以後的事情了。——2016年

推薦閱讀:

TAG:人類未來 | 進化 | 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