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說「狗」:走進北京動物園(之二)——犬科動物展區
野犬之王:狼
一提到野生的犬科動物,人們首先能想到的大概就是狼;一提到代表荒野精神的動物,人們容易想到的還是狼。大家都知道,狼是家養狗的祖先,所以不管是作為天然的狼還是馴化後的狗,再也沒有哪種野生犬科動物與人類的整個文明史相生相伴,再也沒有哪種野生犬科動物給人類帶來如此大的影響,稱它們為「野犬之王」,當之無愧。
嚴格地講,全世界只有一種狼,經常也被叫做「灰狼」,它們是現存最大的野生犬類,也是分布範圍最廣的陸地食肉動物之一。從中國的東部到西歐再到北美洲,從寒冷的西伯利亞到炎熱的印度都有狼的身影,而且全世界的狼長得都差不多,很容易識別。除了這位之外,其他名字裡帶「狼」字的,都不是真正的狼。之所以管那些動物叫「狼」,正是因為狼給人類的印象太深刻了。
單獨一頭狼的捕殺能力很有限,但是成群的狼就可以捕殺像美洲野牛這樣體重達1噸的巨獸,這使狼群躋身於和獅群並列的地球頂級陸地捕食者之列。現代狼的進化與智人的進化差不多是平行發展的,狼群的社會形態和原始人類的很相似,而且人與狼也長期捕獵相同的獵物,所以狼可以說是和人類一起長大但關係不很好的一位兄弟。
人們雖然害怕和痛恨狼,但是成功地把一些狼馴化成了狗,成了人類最好的朋友。狗可以看做是一類特殊的狼。即便是家養的狗,如果經歷了戰亂、動蕩,變成了沒有主人的野犬,長此以往,它們的野性也會回歸,變成捕殺野鹿野羊甚至吃人的猛獸。莫言小說《紅高粱家族》里的《狗道》,就精彩地描寫了狗的「狼性」回歸。這種重返自然、重拾野性的野狗,現在在阿拉伯等地區也能看到。
狼有一個親戚,叫衣索比亞狼,或者西門狼(根據拉丁文名稱),只生活在北非衣索比亞高原,個子比狼小,皮毛髮紅,身材優美,性情平和,主要捕食高原鼠類等小動物,是非洲唯一的狼,可能也是世界上最漂亮的狼。
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狼喜歡嗥叫,那麼狼嗥是在做什麼呢?其實狼嗥是狼群宣示自身存在、劃分領地的一種和平、簡便的方法。不像人類用語言文字來溝通,狼群不太可能在樹上釘一塊門牌號,它們要通過時不時地嗥叫來告訴其他狼這是它們的「家」。狼嗥的「信息量」很大,這個狼群的數量、年齡情況、性別情況、身體狀況、活動範圍等等,其他的狼一聽便知。通過嗥叫來宣示,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狗咬狗、一嘴毛」式的直接衝突。「與狼共生」10餘年的英國專家肖恩·艾利斯(Shaun Ellis)在波蘭的一個農場做過試驗,每次聽到遠處野狼的嗥叫,就用廣播大聲播放另一個狼群嗥叫的錄音,讓遠處的狼群以為這裡已經「駐紮」了一個很大的狼群,就不敢過來滋事,結果當地的狼與農民就相安無事了。
狼除了嗥叫也會吠叫,聲音跟狗吠完全一樣,只是成年的狼很少吠叫罷了。現如今,每次去動物園,我們都能看到一群熱情的遊客圍著幾頭安靜的狼在嚎,搞得狼莫名其妙,旁人看了也非常尷尬。雖然說去看野獸的時候可以適當爆發一點「野性」,但如果比狼還不文明,那就太不文明了。
PS:狼嗥到底什麼聲?這是冬天我拍到的狼群嗥叫,首領夫婦領著孩子們一起叫:
北京動物園的狼群集體嗥叫
叫「狼」不是狼
說完了真正的狼,再來說說「冒牌」的狼。首先是珍稀的「大長腿」狼:鬃狼。鬃狼的脖子和後背後黑色的鬃毛,體重約四五十斤,來自遙遠的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野生犬科動物。它們身材極苗條,按照身體比例,有犬類中最長的腿,是名副其實的「大長腿」。鬃狼的頭像狐狸,南美很多土語里就叫它「大狐狸」,但是它們與我們熟悉的狼和狐狸的親緣關係很遠,與南美洲其他更加奇怪的犬類關係倒是較近。
鬃狼不捕殺大型獵物,喜歡吃各種小動物和水果,而且水果可佔到食物的50%。有種水果叫「巴西狼果」,就是因為鬃狼愛吃這種果子。鬃狼不成群,喜歡獨來獨往,是害羞的夜行性動物。鬃狼在動物園裡難得一見,即便在北京動物園的籠舍里,它們也經常躲在屋裡不出來,有幸看到的朋友要好好欣賞。
那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彷彿縮小版的狼,叫黑背胡狼,它們和狼有親緣關係,但不是真正的狼。常看自然紀錄片的人知道,這傢伙出鏡率很高,在非洲大草原上,往往等待在獅、斑鬣狗、獵豹的旁邊撿拾碎肉。其實黑背胡狼既是食腐動物也能很好地捕殺鼠類、兔子、鳥類、羚羊等各種小動物,即使關在動物園籠子里,人們也能感受到它的機敏和靈巧。因此,黑背胡狼幾乎成了「機會主義」的代言人,「機會主義」這個詞也表達出黑背胡狼的聰明和適應力強。黑背胡狼有個親戚叫側紋胡狼,身體兩側分別有粗的黑色紋路,在北京動物園沒有展出。
叫「狗」不是狗
在鬃狼的籠舍旁邊,是兩種鬣狗。常看自然類節目的人,都很熟悉非洲大草原上的一種看似猥瑣的動物:斑鬣狗。它是最大最強悍的鬣狗,成大群時可以與非洲獅抗衡,是非洲最成功的食肉動物之一。然而鬣狗不僅不是狗,而且壓根不是犬類,在分類上是獨立的鬣狗科,可能與貓科動物的關係更近。大家在北京動物園能看到兩隻斑鬣狗,很可能是一公一母。
現在自然類節目講斑鬣狗的很多,大家對它們的特點已經不陌生了,比如讓它們聞名於世的巨大咬合力——它們的咬合力超過虎獅,被它們咬過的牛腿骨,就像被斧頭劈開的一樣。由於能咬碎大骨頭,它們吃下去的鈣質很多,排泄物往往是近乎白色的。過去東北有句土話,形容食肉獸,叫「吃紅肉拉白屎」,用在斑鬣狗身上再貼切不過了。遊客們可以看到它們圓球狀的、白色的排泄物。
在斑鬣狗籠舍旁邊,還有一種重要的鬣狗:縞鬣狗,也叫條紋鬣狗,因為身上有老虎一樣的條紋。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這是唯一生活在非洲之外的鬣狗,而且分布非常廣,從北非、阿拉伯地區、中東到靠近中國的塔吉克、吉爾吉斯斯坦、印度、尼泊爾都有,但中國境內沒有。仔細看,縞鬣狗的表情很有趣,經常給人詭異微笑的感覺,受驚或者興奮的時候,會展現出經典的「炸毛」動作,把從脖子到後背的一排長毛豎起來,顯得自己大很多。跟斑鬣狗一樣,縞鬣狗有很好的「牙口」,能輕鬆咬碎大骨頭,憑藉這一「特長」,縞鬣狗與豹、狼這樣的猛獸抗衡時,有時能佔據上風——在BBC的紀錄片中,阿拉伯的縞鬣狗單槍匹馬搶奪狼群的獵物,那些狼害怕被它咬傷,都主動躲開了。斑鬣狗和縞鬣狗代表了鬣狗家族中比較兇猛強悍的類型。
不少自然類節目(尤其是翻譯外國的)常把斑鬣狗稱作「土狼」,這是非常錯誤的,因為土狼「另有其狼」。真正的土狼生活在非洲南部和西海岸的荒漠和半荒漠,是鬣狗家族的最小的一種,身上也有條紋,能釋放防身的臭味,主要吃白蟻,是一種溫和羞怯的動物。北京動物園沒有展示,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裡,我們能看到土狼的標本。
順便介紹鬣狗家族裡最後一位:「棕鬣狗」。它們渾身披著棕黃色亂蓬蓬的長毛,總是一臉憂鬱的樣子,頗似鬣狗界的「流浪狗」。但是和縞鬣狗一樣,棕鬣狗也具備強悍的咬合力,爆發後攻擊力也很強。北京動物園也沒有棕鬣狗。很有意思的是,雖然現今中國境內沒有任何一種鬣狗,但是在遙遠的史前,中國不僅生活著眾多的鬣狗,還可能是鬣狗的大本營,國內博物館裡的諸多化石就是證據。
亞洲野犬
看到「亞洲野犬」四個字,可能不少人會疑惑:這是個什麼東西?在中國文獻里,這種動物多半被稱為「豺」,也叫「豺狗」。「豺、狼、虎、豹」是中國民間所謂的「四凶」,這四種動物的名字放在一起,幾乎已經成了家喻戶曉的成語。
豺有一個突出的特徵,就是發紅色的毛皮,所以也別名「紅狗」。它在「四凶」里排名第一,甚至在狼虎豹之前,是有原因的。大群的豺具有很強的攻擊力,它們瘋狂攻擊獵物臀部、掏出腸子、撕破肚子的場面也令人膽寒。豺的體力很好,與狼相比擁有出色的彈跳力,即使在動物園的鐵籠之內,也可以躥得非常高。豺雖然有時被叫成「豺狗」「豺狼」,但是不會狗吠也不會狼嗥,卻能從嗓子里發出很多稀奇古怪的聲音。
上古時候,人們見到豺群大量捕殺野獸,將獵物堆在一起以備過冬,將這種行為「擬人」化,認為豺是在進行祭祀活動,並以此作為狩獵季節開始的標誌。比如《禮記·王制》有記載:「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也就是說,看到水獺捕捉了大量的魚,看到豺群堆積了大量獵物,就說明此時水裡、山上獵物已經富足,人們也可以進行狩獵活動了,這倒是非常「環保」的做法。
豺在中國的知名度不低,可是識別度不高,在動物園裡見到它們的人基本都不認識,這也反映出了它們的稀少。實際上,在中國,強悍的豺早已成為難得一見的珍稀動物。2013年,在四川大邑黑水河自然保護區發現了豺的蹤跡;2017春,在甘肅也發現了一群9隻健康的豺;近年來發現豺的地區還有雲南、陝西、西藏、新疆各省。然而,國內這些零星發現的豺,與豺喜歡動輒十幾隻、幾十隻成大群的生活習性相比,仍是少得可憐。
多姿多彩的狐狸
看過《瘋狂動物城》的人都會對其中的兩種狐狸深有印象:一種是一身紅毛的「男主」,一種是小小個子、大大耳朵的白毛狐狸。前一種是「赤狐」,後一種是「廓狐」,它們都可以在北京動物園犬科動物展區見到。由於電影《瘋狂動物城》,這兩種狐狸也成了動物園裡人氣旺盛的傢伙。
我們平時所說的狐狸,一般就是指赤狐。它有著發紅的美麗皮毛,尾巴尖是白色。根據最新的研究,赤狐已經「打敗」了「野犬之王」狼而成為地球上分布最廣泛的陸地食肉動物,它們分布在整個北半球,甚至在倫敦、紐約、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裡也能見到,而且它們在城市裡生活得很滋潤。因為赤狐的分布太過廣泛,所以幾乎全世界的人一想起狐狸,想到的都是它。
赤狐能夠如此成功,要歸功於它們超強的適應性,在城市裡的赤狐進化出強大的免疫力,可以依靠撿食人類的垃圾為生;野外的赤狐會大量捕食鼠類等小型動物。冬天,林地被厚厚的積雪覆蓋,老鼠喜歡在雪下面活動,赤狐看不到老鼠,只能靠敏銳的聽力,聽出老鼠具體在什麼位置,然後一跳撲上去,咬住老鼠。這種捕食方法需要高超、精準的技巧。科學家認為,赤狐可以藉助地球磁場精確調整跳躍攻擊的角度,抓到積雪下面的小老鼠,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種可以藉助地球磁場進行捕獵的陸地動物。
廓狐,也叫耳廓狐,顧名思義,這種小狐狸有著非常大的耳朵。廓狐是世界上最小的野生犬科動物,個頭和小的吉娃娃犬差不多,而且臉比吉娃娃還小。它們生活在北非和西亞的沙漠里,吃能抓到的各種小動物,甚至包括毒蛇和蠍子。廓狐超大的耳朵可以在白天幫助身體散熱,也可以敏銳地偵查到蠍子、昆蟲的動靜,淺色的皮毛可以反射沙漠白天熾熱的陽光,細密的茸毛可以抵擋沙漠晚間的寒冷,小體型則有助於它們在資源匱乏的沙漠地區生存下來。
廓狐因為《瘋狂動物城》而聲名遠揚,不少人還想買一隻當做寵物,但不經批准就購買和飼養受保護的野生動物是違法的行為,而且並不是什麼動物都能適應家養環境。所以,喜歡廓狐的朋友倒不如常去動物園看一看。
結語:尚待探索的犬科
當今,人們對野生犬科動物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過去消極的往往變成了積極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狼。傳統觀念認為狼是吃牲口甚至吃人的害獸,人們對狼大多是痛恨的。現在,狼變成了荒野的代表、野性的象徵,富於各種正面的內涵,出現了「狼爪」「七匹狼」之類的品牌。至於「豺狼」兩種動物的合稱,過去一直被當作壞人或者敵人的代名詞,然而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豺是什麼東西了。再如狐狸,以前它是偷雞摸狗的代表,是「狡猾的狐狸」,現在則變成了「聰明的狐狸」,成了動畫電影明星。究其原因,除了自然保護觀念的深入,主要是這些動物的數量跟過去比都變得很少了,所謂「距離產生美」,大概如此。
其實,大多數犬科動物適應力很強,環境稍微寬容一點,就可以生存得很好,比如近年來赤狐、狼這樣的動物數量正在增長,慢慢地回歸到人們的視野之中。但是,像豺、非洲野犬、衣索比亞狼、鬃狼等動物,仍處於生存的險境,需要妥善保護。有一點值得注意,相比狼、赤狐這些知名度極高的動物,或者相比貓科動物,那些珍稀甚至瀕危的犬科動物,知名度往往極低。比如在北京動物園,相比虎、獅、美洲豹、獵豹甚至歐亞猞猁籠舍前的熱鬧擁擠,鬃狼、豺等珍稀犬科動物真可算得上「門庭冷落」,往往只得到偶爾路過的遊人的不經意的一瞥。因此,遊客在動物園看到這些「狐朋狗友」的時候,除了在一旁嗷嗷嗥叫或者試圖扔火腿腸餵食之外,不妨抬頭關注一下說明牌,大致了解您看到的究竟是哪裡來的什麼動物;而動物園在公眾的知識普及方面,也不應僅僅滿足於掛出幾塊並不顯眼的牌子,在動物形象品牌開發方面還可以有更多作為。比如在紀念品方面,可以不局限於大熊貓等幾個萬年不變的固有形象,也不要僅僅考慮熱賣程度,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宣介手段,打開更多人的視野。
(完)
——還是跟上一篇一樣,結尾來個彩蛋,我自己畫的狼,祝看這篇文章的人狗年大吉——
推薦閱讀:
※狗狗如何訓練?
※我家狗狗3個月 ,吃完糧出去遛2個小時都不拉不尿 ,一回到家就尿了 ,有什麼好的辦法嗎?
※智商、體型、好養活綜上所述認為養哪種狗比較好?
※抑鬱症患者想要養寵物,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比熊犬一興奮就尿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