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待天下有變」,可惜智多近妖的諸葛亮最終還是輸了!

隆中對策無疑為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指出了一條明路,可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殘酷」,隆中對最終還是因為種種原因未能讓劉備集團「興復漢室」。那這是為什麼呢?接下來稍微分析一下,到底是因為隆中對本身的漏洞,還是因為執行上出了問題。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隆中對】

然而劉備實際上只佔有荊州的一部分,並沒有佔有全部荊州。而本來是有機會的,只可惜劉備婦人之仁。

【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乃駐馬呼琮,琮懼不能起。——三國志】

【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三國志】

就這樣失去了全占荊州的最好機會。實際上諸葛亮的計劃是可信的。劉備當時是完全可以賺開襄陽城門然後誅殺劉琮。假傳劉表遺書,挾劉琦以令荊州,傳檄各郡,全據荊州。劉備要是能夠有他先祖劉邦那種「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的精神,早就可以佔據整個荊州了!哪裡還有曹操占襄陽的機會!而要不是龐統給劉備講了一番逆取順受的道理,張松被暴露,箭在弦上不得不發,劉備還不一定能忍心奪取益州呢!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隆中對】

實際上跨有荊益與外結孫權是相互矛盾的,因為早在隆中對提出之前,魯肅就提出了佔有荊州的塌上策。

【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塌上策】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很重要,對於孫權集團同樣重要,所以孫權寧可背叛盟友也要奪取荊州。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隆中對】

很多人都說關羽已經「將荊州之軍以向宛若」,最終卻失敗了是因為隆中對的錯誤,但是實際上關羽發動樊襄之戰時,北方的曹操實力依舊強大,也沒有發生什麼能夠動蕩北方的變術。而劉備剛剛奪取漢中,軍民疲弊,暫時無力北上出秦川。關羽根本沒有嚴格執行真的的隆中對策,未待天下有變,就貿然單獨出兵,以至於當關羽敗走麥城之時,劉備甚至來不及救援。

不得不承認,對於顛沛流離的劉備集團來說,當時沒有比隆中對更好的戰略規划了。但是時世日移,天下大勢一直處於變動之中,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也應該隨機應變。其實諸葛亮為了調和「東和孫權」與「跨有荊益」之間的矛盾已經做出了對孫權集團的讓步。所以有了「湘水劃界」(分荊州的江夏郡、長沙郡、桂陽郡屬於孫權,分荊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屬於劉備)然而湘水劃界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孫權和劉備的矛盾,最終在隆中對策幾乎要成功的時候功虧一簣。

【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後出師表】

以上帝視角來看荊州之爭,我想解決這個分歧的唯一辦法,只有關隴戰略:「讓荊以聯東吳,取涼後圖天下」。讓出荊州以鞏固和東吳的聯盟,奪取涼州地區,以獲得隴右地區的戰馬主建騎兵部隊然後「待天下有變」,等到北方出現動蕩,再自西向東蠶食曹魏。實際上在關羽失荊州以後到劉備兵敗夷陵之前這個新戰略還是有希望實現的。可惜的是軍事才能比諸葛亮更強的謀主法正英年早逝,劉備又被仇恨沖昏了頭腦。沒有選擇放棄荊州去奪取涼州,才讓新戰略失去了最好的實機。若法正不亡,若劉備主力仍存,奪取隴右不成問題,真是可惜啊!

實際上諸葛亮北伐曹魏,也是在執行調整後的新戰略。也就是說先奪取魏國的隴右地區,再步步為營的蠶食魏國。只可惜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諸葛亮畢其一生都沒能實現他的新戰略。

【若亮跨渭登原,連兵北山,隔絕隴道,搖蕩民、夷,此非國之利也。——三國志】

推薦閱讀:

TAG:三國 | 三國歷史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