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監管環境下的金融投資邏輯及行業生存思考
強監管對金融業的主要訴求是降低資金成本、金融服務實業。由此帶來的必然是真實存量貨幣資金維持在相對量級的空間,降低資金空轉,就是降低資金的槓桿比例,在金融同業資金流轉降低的前提下,提高資金使用效率、達到降低融資成本的目的。簡單說,直觀上來看,市場上的錢會快速的、以超乎想像的速度減少。
剛性兌付的強力打破。從制度上要求,可參與的金融主體減少,引導資金理性投資或稱為風險自擔。投資行為回歸投資的本質(風險自擔、收益與風險相匹配)。各監管主體強推直接融資,隱含著監管在一段時間內(2-3年內)不希望債權融資作為金融市場的主要融資手段。因此非標準化業務必然也要大幅度降低規模,至於規模會降到一個什麼量級才能稱為合理,目前還很難判斷,但是按照目前非標業務市場已存在的槓桿比例來看,降低50%-60%是一個大概率事件。基於此,我們可以做個簡單的數學題,非標業務市場未來的存量業務規模會在多少。
企業直接融資、居民投資手段及路徑。非債即股,投資業務,資產端的屬性非債即股,監管的訴求一方面是引導金融機構回歸業務本源,理清風險,為下一步金融混業經營做好準備;另一方面,引導居民可投資資金理性投資,不再狂熱及盲目投資,降低投資風險引發的金融系統風險及影響政治的社會風險。
股性投資的選擇。 股性投資分場內和場外兩類,場內即一般人理解的股票、場外即我們俗稱的股權投資等。
資金對股權投資的流向會否顯著帶動相關市場的價格嗎?我認為不會。首先前述所提到的資金降槓桿,本身資金市場的存量可使用資金就不會維持在原來的量級上,而且會顯著下降。因此即使資金顯著轉向股權投資,也不會帶來對關聯市場價格的顯著提升。
股權投資的本質在於對可投資對象的長期價值認知,這包括對價值的認知過程和時間周期。而原來A股市場主流的賺錢方式是事件套利機會,恰恰不是對可投資對象的價值認知,以及長時間的研究。因此對於個人而言,直接參与場內股票投資,考驗著個人投資者對標的的把握和對投資周期收益預期的匹配問題。對於非專業投資者,跟風帶來的收益可能遠遠小於跟風帶來的風險。個人投資者長期選擇後,參與穩定管理人團隊及投資風格的公(私)募股票型基金,會成為一個主要的投資路徑。
場外股權投資是否還有金礦?有但競爭激勵。場外股權投資收益不再是一夜暴富的美夢,退出機制的多樣化,考驗著管理人的智慧。堅守IPO退出以及併購退出,在多投資標的的基金中如何運用,風險和收益能否匹配,短期內對管理人和投資人都存在著壓力。
對於這個時代的金融業從業人員,註定2018年開始,是一個美夢醒來的時候。不要再奢望行業的周期性調整,不能再坐以待斃。金融業已經不再是周期性的往複,而是一些業務鏈條的消亡。在業務鏈條上的從業者,如果不能準確認識到這個問題,儘早轉型,只會被時代和市場所拋棄,這不是通過個人對原有業務的再精深、對原有業務的更勤奮可以彌補和解決的。
對於個人來說,在歷史進程中,永遠都是渺小和脆弱的。我們更多的應當順應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跟上歷史和時代的發展節奏,至少我們還有生存下去的機會;而抗拒歷史和時代的發展節奏,等待我們的必然是湮滅在歷史發展的巨大車輪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大V跳槽?
※三百年後,我買到了第一間廁所
※錯的人多了,對的人也就錯了
※到貧民窟追回一百萬欠款
※最慘的是,我這麼慘還被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