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武裝入侵阿富汗的決策動機
一、阿明政府的離心傾向是蘇聯出兵的直接原因
蘇聯出兵阿富汗的現實原因來源於阿富汗的政治局勢。
阿富汗年月的政變是蘇聯撮合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的兩個派別旗幟派與人民派發動的,在政變後建立了親蘇的民主共和國。
在新政府中,兩派分享了權力,其中,人民派的塔拉基任總理,阿明任副總理兼外交部長,旗幟派的卡爾邁勒成為塔拉基的第二把手。
新生的塔拉基政權在外交上向蘇聯一邊倒,惡化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將美國視為頭號敵人在國內推行蘇聯的一套政策,要「建立一個完全的社會主義社會」,推行不合實際的蘇式改革。
阿富汗人民民主黨掌權後,黨內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阿富汗在 1978 年 4 月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蘇聯當局倍感不安 。蘇聯長期在阿富汗苦心經營,一直奉行對各派政治力量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的基本原則。
對蘇聯來說 ,喀布爾掌權者的姓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蘇阿關係能夠穩定發展 。但人民民主黨政權的變動開始威脅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 。
通過政變上台的塔拉基政權執行徹底的親蘇政策 。但是 ,塔拉基政權沒有廣泛的社會基礎 ,其不顧國情的激進改革措施引發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和普遍的反對浪潮。阿富汗大部分民眾站在政府的對立面 ,反叛運動遍及全國大部 。
蘇聯認為,可以通過促使阿富汗領導人調整政策, 緩和矛盾 ,加強對塔拉基政權的援助來穩定和控制局勢。阿明通過政變取代了塔拉基,繼續堅持強硬路線,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矛盾 。
阿明政變一個多月後 ,蘇聯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了關於阿富汗局勢和蘇聯對策的報告, 報告認定阿明 「是一個陰險殘酷的野心家, 由於人民民主黨的組織受到嚴重削弱 , 其成員缺乏堅定的信念,我們有理由相信 ,為了保持其個人的統治地位, 阿明可能會改變阿富汗政權的性質 」。
1979 年初秋,塔拉基和阿明之間的矛盾又白熱化了,彼此形同水火,都想除掉對方。1979 年 9 月初,塔拉基出席在哈瓦那舉行的第 6 次不結盟國家政府首腦會議後,回國時路過莫斯科,和蘇共中央舉行了密談。9 月 10 日,勃列日涅夫接見了塔拉基,並提醒他:「根據蘇聯情報偵察機關得來的材料,應當注意麵臨的危險。」
勃列日涅夫甚至勸塔拉基暫時留在莫斯科,待局勢大定之後再返回喀布爾。塔拉基對勃列日涅夫的提醒表示感謝,並說將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但是堅持返回喀布爾。
這些情況都被阿明偵知,並決定搶先動手,除掉塔拉基。1979 年 9 月 14 日,阿明不顧塔拉基的反對,解除了3 名塔拉基的親信的部長職務,並改組了內閣。當天下午3 時,塔拉基在與蘇聯駐阿富汗的 3 名代表密商之後,打電話請阿明到總統辦公室「商談工作」。
礙於蘇聯代表承諾保證其人身安全的情面,阿明帶著 8 名貼身保鏢及警衛隊來到總統府。阿明剛進入總統府即遭到預先埋伏的槍手的密集槍擊。阿明因有保鏢們築成的「人體碉堡」的遮擋,只傷著手;8 名保鏢全被擊斃。阿明在警衛隊的掩護下逃回國防部後,立即命令喀布爾衛戌部隊進攻總統府,逮捕了塔拉基。
9 月 15 日晚,阿明召開人民民主黨中央政治局會議,宣布:解除塔拉基及其「一伙人」的一切職務,並開除出黨。16 日清晨,阿明又召開人民民主黨中央全會,選舉自己為人民民主黨中央總書記。革命委員會跟著任命阿明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總統。
經過 9 月 14 日政變、阿明當權之後,強烈地、公開地表示對蘇聯的不滿。阿明多次向蘇聯政府「建議普扎諾夫大使離開阿富汗」;「蘇聯大使支持了反對派,危害了我」。10 月 8 日,阿富汗外交部長瓦利在會見社會主義國家外交使節時,公開表示不滿蘇聯參與暗殺阿明的計劃。
這表明 ,蘇聯對阿明完全失去了信任和信心。因此 ,保證阿富汗政府的親蘇性質, 除掉阿明, 進而維護蘇聯在阿富汗的既得利益是蘇聯出兵的根本原因。
蘇共中央對阿富汗從堅持不出兵到決定直接出兵,這一轉折的關鍵因素是阿明殺掉塔拉基,取而代之,上台後改變了倒向蘇聯的「一邊倒」政策。阿明上台,置蘇共中央的警告於不顧,殺了塔拉基,已使蘇聯極其難堪。在隨後的三個月里,阿明又處決了600多名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黨員、軍人,以及被懷疑有「反阿明情緒」的人。
更令蘇共中央緊張和不安的是,阿明政府越來越公開表現出擺脫蘇聯的傾向。阿明不僅指責蘇聯插手「九月事件」,要求蘇聯撤回駐阿富汗的 3000 名軍事顧問、教官和技術人員,並且拒絕蘇聯向其發出的訪問邀請。
在這同時,阿明提出要實行「更為平衡的外交方針」,公開表示希望同美國改善關係。阿明親自與美國駐阿富汗代辦秘密接觸,為美國文化中心在阿富汗開展工作創造良好條件,要求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恢復對阿富汗的援助。
蘇聯早就在阿富汗駐有軍隊, 這使蘇聯領導人認為可以輕而易舉地在阿富汗取勝。這也是促使蘇聯做出出兵佔領阿富汗的原因之一。喀布爾的革命者在 1979 年 3 月就曾請求蘇聯出兵。3 月 15日,在距蘇聯邊境僅 70 公里的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傑拉特,阿富汗政府軍第 17 師發生嘩變。
第二天 ,3 月 16 日 ,總統塔拉基便向莫斯科請求蘇軍進駐阿富汗。3 月 17-19 日, 蘇共中央就此問題舉行特別會議 。蘇共高層就阿富汗總統的請求,整整討論了 3天 。儘管蘇共決策層拒絕了阿富汗總統即刻出兵的請求, 但是, 會議確定的基本原則卻對後來事態發展的走向至關重要:決不放棄阿富汗 。阿明掌握政權後, 也向蘇聯提出要求, 希望能給他配備保安部隊。這時蘇聯政府經考慮後改變了態度 ,決定滿足阿明的要求 ,將派往阿富汗的警衛部隊作為安插在阿明身邊的「定時炸彈」 。
看來,蘇聯出兵幫助除掉阿明並建立一個穩固的中央政權勢在必行。而蘇聯對阿富汗的軍事滲透為出兵提供了條件,蘇聯應阿明要求所派的保護其安全的「穆斯林營」成了特洛伊木馬,在蘇聯向阿富汗採取軍事行動之初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蘇聯決策層對美國反應的戰略誤判
莫斯科對華盛頓的錯誤判斷也是導致蘇聯出兵阿富汗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蘇聯錯誤判斷美國在阿富汗的存在程度。
另一方面,蘇聯錯誤判斷了美國對於蘇聯出兵阿富汗最有可能的反應。
蘇聯出兵阿富汗還有其他方面的一些不切實際的判斷 :其一 ,這時蘇聯的領導人錯誤地認為,美國忙於伊朗事件 ,它肯定無暇顧及在阿富汗發生的事件 。
即使是美國想插手這一事件 ,也因為這裡對美國和西方其他國家來說相距遙遠 ,蘇聯可以在西方國家來不及反應時即取得對阿戰爭的勝利;
其二,阿富汗雖地處中亞, 但離海灣富藏石油的地帶尚有一段距離, 這不會危及西方的石油「生命線」 ,因此, 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可能不會有強烈的反應;
其三,蘇聯過低地估計了國際上對出兵阿富汗的不利反映。
蘇聯領導人認為 ,出兵阿富汗至多也不過是與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反映相同, 「蘇聯屢次搞黷武主義, 膽子越來越大 ,他們已經感到國際社會只能承認蘇聯所造成的既定事實。
莫斯科自以為摸准了華盛頓的底線,因而肆無忌憚地將軍隊開進阿富汗,自信華盛頓會像對待 1968 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時一般寧靜。
1979年 12 月 27日晚 7時半, 當蘇農業代表團與阿政府官員正在宴會上頻頻乾杯時, 事先隱蔽集結於阿首都喀布爾機場的蘇軍第 105空降師, 在原駐阿蘇軍和克格勃人員的引導下, 突然對喀布爾戰略要地實施突擊 。
僅用 3個半小時, 蘇軍就完全控制了喀布爾市。隨即建立了以卡爾邁勒為首的阿傀儡政權 ,之後又很快控制了阿富汗全境 。
文字內容摘引自:
曹祺; 馬敏(2015).蘇聯出兵阿富汗的歷史原因探析.黑龍江史志
葉潔靜(2014).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原因及歷史教訓探析.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鄭輝(2008).論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動機.曲阜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季鵬(2013).淺析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結果.改革與開放
葉書宗(2009).蘇聯出兵阿富汗30年祭.探索與爭鳴
於衛青(2009).蘇聯出兵阿富汗的原因及決策因素探析.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
郭春生(2001).蘇聯出兵阿富汗:原因和後果.廊坊師範學院學報
編者:小保健
專欄:國際衝突:定性與定量
推薦閱讀:
※戈爾巴喬夫:自願限制自己權力的當權者
※烏克蘭問題
※蘇聯電力機車發展歷程(一):緣自高加索的深山的饋贈
※華沙兵敗後的托洛茨基、斯大林和布爾什維克黨
※馬克思列寧主義與新時代——紀念十月革命勝利九十九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