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007.《狀元媒》丨戲曲里的老北京

  • 閱讀時間:180219
  • 書名:《狀元媒》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年4月

於kindle電子書閱讀

  • 作者簡介

葉廣苓:

北京市人(在居西安),滿族。中共黨員,1948年出生北京。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席。陝西省人大代表,西安市第十、十一屆政協委員,西安培華學院女子學院院長。曾被陝西省委省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當今中國文壇上最具有代表性的實力派女作家。

著有長篇小說《採桑子》、《全家福》、《青木川》等,長篇記實《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獲全國第六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中篇小說《夢也何曾到謝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北京市建國50周年優秀中篇小說獎;長篇小說《青木川》獲中國作家鄂爾多斯優秀長篇小說獎、陝西「五個一」優秀文學獎。

--加粗部分仍為百科原文

帶有經歷的簡介:

1948年10月生於北京市,滿族葉赫那拉氏,中共黨員,西安市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中學就讀於北京女一中,後考入北京七二一護校,1968年分配來西安,在黃河廠衛生科任護士。1983年調入《陝西工人報》,任副刊部主任,同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函授部學習。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學習。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在創作研究室任專業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陝西作家協會理事,西安文化藝術聯合會副主席,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西安培華學院女子學院院長。

這裡面有個值得一提的地方,是作者的姓氏--葉赫那拉,此姓氏著名人物有大眾熟知的慈禧太后(咸豐妃嬪、同治生母)、隆裕太后(光緒皇后、慈禧侄女)、納蘭性德,而作者本人,更據說是慈禧侄子,即隆裕太后弟弟的第十三個孩子。【網上能確切考證不多】

反觀作者一生,出身滿清遺貴,出生在北平解放前夕,正趕上共和國成立,只是也可惜在剛青春年少時光里遇上了文革,上山下鄉,也遇過批鬥,最終熬過了文革進入改革開放,有護士、記者經歷,留學日本回來後開始文學創作,現已是陝西省作協副主席,更享有國務院頒發的「有特殊貢獻專家」稱號。

(可能是離開文學的圈子太久了,又也許是孤陋寡聞,一個文章寫的這麼精彩的作家居然聞所未聞。)

  • 內容簡介

本書為著名作家葉廣芩的最新長篇小說,是作者家族系列作品最精彩最具代表性之作,講述了清朝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做媒,促成了皇室後裔父親金瑞祓與平民母親陳美珍的婚姻,由此而引發了金家大宅門裡的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的故事。以小格格「我」的視角為軸線,冠以十一部京劇戲名而寫成。從辛亥革命開始到改革開放的今天,跳躍性地寫了背景百年的人物眾生相,北京百姓的價值觀念,北京社會的風土人情。對於北京的過去和現在,這類話題人們似乎總是說也說不完……那些個細節,那些個歡樂,那些個拾掇不起來的零碎,如同一瓶陳放多年的佳釀,夜靜時慢慢品來悠遠綿長,回味無窮。作者動用了她最獨特、最難忘、最熟悉的生活素材,構思精巧、精心創作而成。葉廣芩對傳統文化的直接體驗與研習和對世事交變的經歷與敏銳感知,促成自身修養所具有的學識與胸襟,加之現實主義浪漫的藝術風格,都賦予了這部作品非比尋常的文字魅力。這部作品可以說是作家家族系列小說的登頂之作。

總結就是:十一部中篇小說,十一個戲劇名,記憶里的百年老北京。

  • 感想/讀書筆記:

part I:社會環境

文章從開篇介紹生於晚清的母親,結尾「我」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北京購房,時間跨越一個世紀。

從晚清、辛亥革命、北平解放、新中國成立、文革上山下鄉、招工……一直到改革開放,歲月百年,雲淡風輕地給這個曾經顯赫的家族蒙上歷史的煙塵。

Part II:國粹與文化

入坑這本書源自最近入坑戲曲,知乎搜索入門書籍,有知友推薦這本書。

此書介紹京劇乾貨不多,特點在於十一個中篇篇名全是京劇名。

第一章 狀元媒

第二章 大登殿

第三章 三岔口

第四章 逍遙津

第五章 三擊掌

第六章 拾玉鐲

第七章 豆汁記

第八章 小放牛

第九章 盜御馬

第十章 玉堂春

第十一章 鳳還巢

每一章幾乎都是一個可以獨立欣賞的故事,連綴起來又不乏邏輯以及結構上的精彩。

除了京劇之外,書中還多處提到中醫和書法,譬如至少有父親、老五、老七都是擅長書法的。而書中多次出現的彭玉堂,更是一位妙手回春的巧妙中醫結合的大夫。

字裡行間透露出的文化底蘊,就如同品那壺醇香的酒,唇舌間韻味四溢。

一個人的生活閱歷,是會體現在他筆端之下的。

如果說有什麼人是生活經歷比作品更精彩的話,也許葉廣苓可以算作一個。

據說作者幼時生活在北京二環內的三進四合院里,如今卻連北京戶口都無。在陝西作家裡常被認為是北京作家,在北京作家裡常被認為是陝西作家。

「看君已作無家客,猶是逢人說故鄉」

老舍之後,京味文學的旗手--葉廣苓。

講述最原汁原味、獨一無二的中國家族故事。

真正大宅門裡的悲歡離合。

--書籍腰封

PartIII:書中可積累的文化常識/佳句摘抄

  • 滿人喜歡將親近的人喊作「爸爸」,此爸爸非彼爸爸,真正的爸爸叫做「阿瑪」。我管我的姑姑叫「姑爸爸」,除了親切還有尊敬的意味在其中。正如同光緒管慈禧叫「親爸爸」一樣,絕沒有父親的含義在其中。
  • 「金台夕照」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套用的是燕昭王「置千金其上,延天下士」的典故,故稱「金台」。真正的金台在河北,在易水河邊,「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送別地點就是金台,朝陽門外的金台不過是個附會,是京城外的一個高台罷了。
  • 滿族人管祖母叫「太太」,管母親叫「ne ne」,絕非如今電視裡面「額娘、額娘」地從字面上的傻叫,讓人聽著牙磣,只想咧嘴。「姨太太」非指小老婆的姨太太,是「姨祖母」的意思。
  • 那時老北京東貴西富,北窮南雜,東城尤其是東四一帶所居多是達官顯貴。
  • 我知道文人們都是喜歡吃花生仁的,大文人金聖嘆,在含冤問斬前以花生米拌臭豆腐乾就酒,為自己餞行。沒吃幾口,時辰已到,官方讓他寫遺書,金聖嘆一揮而就,然後慷慨赴刑場。他兒子將遺物領回,打開遺書,發現遺書上寫著「臭豆乾臭,花生米香,香臭兼備,滋味勝似火腿強」。
  • 「安達」是宮裡人對太監的尊稱,「安」在這裡讀去聲,發「案」的音,「達」讀輕聲,一帶而過,影視作品裡有「小李子」、「小的張」一類稱呼,那是只有皇上、太后叫的,連皇后本人也得尊稱那些有頭有臉的太監為「某安達」。「某安達」跟「某公公」近似,「公公」是明朝叫法,清朝多叫「安達」。
  • 丑角在戲班裡的地位最高,別人不能往戲箱上坐,丑角可以,丑角不將鼻樑上的那塊白點了,別人不能動手化妝。
  • 「辭路」是旗人的傳統規矩,老人年紀大了,趁著還能走動,最後一次出門,到親友家去,敘敘舊,聊聊家常,並不說離別的話,免得讓對方傷心,但暗含著有道歉辭別的含意,意思是交往一輩子了,有什麼不到的地方,希望能諒解擔待。辭的和被辭的心裡都很清楚,這是最後一面了,只是不將這層窗戶紙捅破罷了。
  • 誰的父親是幹什麼的誰就是什麼出身,出身的問題一度在我們這一代人中很重要,「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是當時很響亮的口號,幾十年後回想起來,不知提出這缺德口號的後代是好漢還是混蛋。【上山下鄉時期】
  • 秦始皇在西安東面的洪慶坑殺了幾百儒生。
  • 孫銀正制止趙癟說,佛家不問姓氏,道家不問年齡。
  • 在老北京,被叫做先生的只有兩種人,一個是教員,再一個是大夫,除此之外一般都叫「爺」,三爺、四爺,劉爺、黃爺,我父親排行老四,外頭人們都稱他「葉四爺」,只有他北平藝專的學生來了,才叫他「葉先生」。
  • 李白「笑入胡姬酒肆中」,胡姬酒肆就是建在回民坊的。
  • 胡人的街坊都有一定規制,在長安的西部,通常被稱作回民坊。那裡自古以來便熱鬧歡快,是五陵少年喜歡遊逛的所在。西域胡人的形象至今還在坊里可以見到,常見有黃眼高鼻的回民,操著坊里特有的口音,賣炒貨,賣羊肉泡饃,賣灌湯包子。

希望在西安讀書剩下這兩三年能領到有葉老師親自簽售的書籍!


推薦閱讀:

筆記:印刷術與德意志宗教改革【1】
睡眠革命
我的黃金時代
初識BTC:讀 <精通比特幣>
讀書:《渴望生活——梵高傳》(序幕)

TAG:小說 | 京劇 | 讀書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