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需要的寫作套路,都在這本書里
文/白若狐
《我的前半生》在做節目宣傳時,袁泉對馬伊琍說:「我怎麼覺得,在家的這幾個月比拍戲還累。」
馬伊琍說:「那當然,在外面工作,工作結束了就可以拋開工作去休息。但是全職媽媽就不一樣了,她沒有休息,永遠要考慮孩子、家庭,這項工作永遠沒有完結。」
其實,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再苦再累都不算什麼,最最令全職媽媽心寒的則是即便你犧牲再多,做的再好,可周圍的人還是會因為你沒有經濟收入而看輕你。
所以,為了獲得經濟上的自立,越來越多的全職媽媽們在不耽誤做家務帶孩子的前提下選擇了寫作。
因為寫作對於她們來說,是成本最低的一條出路,只要家裡有網,自己有知識,就可以。
然而,寫作並不是一條容易走的路。
有的人,不出兩個月便能依靠寫作足不出戶月入過萬,過上了令人羨慕妒忌恨的生活,實現了人生的逆襲,而有的人,雖然同樣也千辛萬苦地寫了很多,卻依舊還是小透明一個。
為何卻有如此大的差別?原因就是我們不光要積累一定的素材、足夠的勤奮,我們還要掌握一定的寫作技巧。
正好我最近看了一本關於寫作技巧方面的書籍——《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在此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下吧。
這本書的作者是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布蘭登·羅伊爾。
這是一本寫作入門書,它從結構、風格、可讀性三個方面講解了寫作的基本方法,告訴我們如何規劃表述的觀點和順序、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以及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讀性等,涵蓋的寫作技巧幾乎適用於所有類型的寫作。
如何規劃表述的觀點和順序?
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說明文,議論文,這種寫作類別適宜運用自上而下的寫作法,即先寫總結,開門見山。
就像在沒有目的地和飛行方向時,飛行員決不會將飛機駛離跑道一樣。當寫作意圖是解釋或告知時,我們應該先總結,然後再運用細節作為支撐,這樣,讀者就不會猜測作者的重心思想。
比如我們平時在看報紙的時候,會發現上面的內容皆是採用倒三角結構。記者們都知道,如果他們寫的故事超過額定篇幅,編輯則會將文章從後往前砍掉。
另外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定要清楚自己想寫的內容,然後將主題分解成二到四個主要部分,最好是分為三個部分。把引導語放在文章開頭以提示接下來的內容,突出將要討論的事項以及這些事項的討論順序。同時要注意的是,文章所討論的觀點、內容不要糅雜在一起,最好是先完成一個主題的討論,再接著討論其他主題。
我們平時在看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時,不難發現那些文章大都採用這種方法。用阿拉伯數字或者小標題將一篇文章分解成了幾個部分,不僅讓人一目了然,而且也非常便於讀者快速閱讀和理解。
如何使用恰當的例證支撐所寫的內容?
好作品和普通作品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是否使用了準確、具體的例證。
比如說,你想寫一篇關於蘋果的文章。不是所有蘋果都一樣,你要寫哪類蘋果?金冠蘋果、富士蘋果、花牛蘋果還是嘎啦蘋果?什麼顏色?什麼形狀?味道如何?口感怎樣?產地是哪?
選擇準確、描述性辭彙來支撐所寫的內容,比使用模糊的語言更能強化文章主題,還會使文章更有力。
這是所有寫作技巧中最為重要的,除了這一點,增加個性化的例子,還會使文章個性鮮明、熠熠生輝。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對待同一問題的態度和處理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和描寫自己對於生活的鮮活感受,不僅能夠引發讀者極大的興趣,而且還能使自己的文章更可信、更難忘。
我曾經根據自己在婚姻生活中的親身經歷寫了一篇文章《結婚三年以來的真實感受,送給想要結婚的女孩》,此文一發,點擊量迅速飆升,引發了無數讀者的喜歡和共鳴,至今還有人轉載、評論。這是我萬萬沒有想到過的。
如何增加文章的易讀性?
美國作家海明威曾經說過,一切文章的初稿都是狗屎。
寫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最讓人滿意的,就是把「垃圾」變成某種有價值的東西。
而這就需要我們不斷地回顧和修改自己的文章,提高文章的可讀性。
比如台灣作家林奕含在舉辦婚禮的前夕開始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這本書,僅用半年的時間,就一口氣寫完了初稿,之後又反覆修改數十遍才最終發表的。
比如大文豪魯迅給他的雜文集《墳》寫的題記,全文只有1000多字,卻還被他認認真真地看了好幾遍,修改了百處之多。
無論你寫得多好,你的文章都需要修改,直到修改到你最終滿意自己所寫的內容,不願意再增添或刪減任何東西,此時就是你文章的完成之時。
有了這些寫作套路,可以避免我們走很多很多的彎路,畢竟摸黑前行太過辛苦。
但僅僅掌握了寫作的套路還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實踐和練習,如此以來,夢想才能觸手可及。
看到這裡,在寫作的道路上屢屢碰壁的全職媽媽們,是不是豁然開朗了呢?
推薦閱讀:
※路斷了--還會有橋。(35)
※死雨(7)
※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寫作原則——跟著大師學寫作
※金手指的設定原則
TAG:寫作技巧 | 寫作 | 一本小小的紅色寫作書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