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長安區古畢塬唐代大墓目睹了一場現實版「盜墓筆記」
古代墓葬一般多在現代城市的偏遠郊區或鄉鎮農村。每年秋冬兩季是陝西盜墓的高發期,秋季的玉米地和冬季春節前後的爆竹聲為盜墓做了不少掩護。
盜墓不可能像考古發掘一樣科學地揭示古代遺迹,盜墓賊瞅準的是隨葬品以及便捷、有效獲取隨葬品的方法。因此,打盜洞成了盜墓的最主要的手段,沒有之一。
2016年年末,考古隊在西安市長安區東祝村的古畢塬上發現了一批晉、唐墓葬,其中M8是一座較大的唐代墓葬,該墓為長斜坡墓道多天井單室磚券墓,坐北面南,全長35.6米,墓底距地表深10.5米,其結構由墓道、過洞、天井、壁龕、封門、甬道、墓室等部分組成。
由於被盜嚴重,過洞和天井遺迹在施工程中隨時有塌方危險。3個過洞、4個天井的遺迹無一保留,墓內隨葬品、壁畫等也幾乎不存。
令人欣慰的是,這座大墓還是出土了石門、石槨,這些石質構建雖被炸毀、砸毀,但體量龐大,大部分扔散落在甬道和墓室內。
▲M8發掘完成後的航拍圖
讓這座大墓遭到滅頂之災的罪魁禍首,便是瘋狂的盜墓活動。當這座大墓展現出開口線時,平面上看到的18處盜洞是令人震驚和沮喪的。
▲M8墓葬開口航拍圖,圖中標號的為盜洞
這些盜洞有的是用大號洛陽鏟直接鑽出盜洞直達壁龕;有的是用洛陽鏟打孔,裡面灌滿硫磺、木屑等製成的土炸藥炸出來的;有的是用洛陽鏟打孔,孔內放入雷管炸出來的;還有藉助墓旁的枯井,挖成「L」形的盜洞進入墓室的。
▲用大號洛陽鏟直接鑽出來盜洞(剖面)
▲兩個炸藥炸出來的盜洞(剖面)
▲墓室東南角的大盜洞
▲探孔中沒有爆破的土炸藥
從盜洞內的出土物可以斷定,從上世紀末到前幾年,這座大墓在發掘之前一直遭到盜擾,其中出土的照明工具有蠟燭、電筒;挖寶工具有短鋼鉗、灰刀;自身防護工具有頭套、手套;食物有不同年份的香煙和礦泉水瓶。
我們在墓室東南角發現了蠟燭,這一方面是盜墓賊為了滿足「人點燭,鬼吹燈」的迷信心理安慰,另一方面更是作為墓內氧氣是否充足的預警器。
而盜洞內出土的二、三十公分的短鋼鉗,則是因為墓內有厚厚的淤土掩蓋住了器物,盜墓賊為了提高作業效率,用短鋼鉗直接扎進淤土裡,當碰觸到器物時,實施有目標的挖掘。
是什麼吸引盜墓賊對這座墓葬實施多次盜掘呢?原來這座墓葬中有唐代盛行的金銀器。
我們在甬道近底部的泥土裡,發現米粒大小的金飾和細如髮絲的金線,這些金線原來屬於石槨內的隨葬品,被盜墓賊在匆忙中遺落了下來。
另外,出土了少量的玉器、銅器、瓷器的碎殘和大量的紅陶殘片。
整座大墓出土較為完整的器物是一件發現於甬道東壁下的紅陶胡人佣,高達40多公分。從這些遺留下來的隨葬品分析,這座墓葬的原始隨葬品肯定是豐富而奢華的。
盜墓賊對唐代的中大型墓葬進行盜掘一般是這樣:
- 上世紀末的第一批人進來可能拿走金銀器、銅器、玉器;
- 本世紀初的第二批人進來就拿瓷器、陶俑或者去掏壁龕;
- 近七、八年間第三批人進來就搬墓誌、揭壁畫、吊運石槨。
盜墓從原來的只拿貴重物品到現在的無所不取,愈演愈烈。盜墓工具也從原始挖掘到電子探寶儀的應用,越來越先進。
▲墓室內景
畢塬唐墓墓室磚牆厚90多公分,其墓室構造原本很穩定、堅固,但在現代炸藥的咆哮下也不得不轟然坍塌,石門、石槨也變得支離破碎。
發掘過程中看到這些景象,大家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墓誌沒有被盜,然而事與願違,墓誌被盜,墓主身份永遠成謎。假如再得不到及時的考古發掘,我想石門、石槨也難逃被盜的命運。
在考古發掘接近尾聲的時候,我在破碎的石槨夾縫內找到了墓主的頭骨殘骸,經鑒定得知,她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大唐女性。這座墓葬真應了「紅顏多薄命,大墓多遭盜」這句話呀!
▲石槨壁板上的線刻仕女圖局部
畢塬大墓上的累累盜洞只是陰暗盜墓業的一個縮影。盜洞這個黑漆漆的窟窿眼裡的秘密沒有你想的那麼簡單。是誰在盜墓?我們不要只看見真正實施盜掘的人,更要反思這背後的巨大利益鏈!
作者:飛陽利州
考古工作者
推薦閱讀:
※世界歷史中有沒有像海賊王中消失的100年那樣,出現了明顯的斷層?
※古代的首飾上的寶石為什麼不打磨成規則的形狀?
※饕餮紋為什麼又被稱為獸面紋?
※讀思筆記一百零四:讀《文化大革命期間出土文物》隨筆
※考古時是如何保護剛出土的文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