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攻與再反攻——蘇波戰爭漫談

寫在前面:這篇不紅也不專的瞎寫向文章其實是筆者很久以前寫的稿子的一部分,整理修改了很多之後才發上來的。畢竟,寫了許久的東西總不見天日也不是個事——也該拿出來讓大家評判評判。但實力有限,知識短淺,可能仍然存在一些錯誤,而且這本來也不是嚴肅向的學術文章,本文的觀點也略顯稚拙,還請看官大爺們多多包涵,多多指教。

1919-1920,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才一年多時間,協約國苦心培養的幾大白衛軍勢力就幾乎全滅,只剩下一個鄧尼金的後繼者弗蘭格爾帶著那點殘兵敗將在烏克蘭死撐,靠這些人對付蘇俄簡直是笑話,給1920年的紅軍塞牙縫都不夠。從俄國內部著手看來是沒轍了,只能從外部想想辦法。於是協約國打算利用從俄羅斯帝國疆域中剛翻身農奴把歌唱,新獨立的資產階級民族國家發動第三輪攻勢。借刀殺人永遠是最省力氣最帶勁的,更何況這些在沙俄巨熊魔爪下忍了幾十年上百年的可憐娃兒們也想找個機會報復報復,順帶打擊下「赤匪」,何樂而不為?

不過問題來了,俄國疆域遼闊,周邊小國一群,找誰動手比較合適?烏克蘭白俄羅斯跟蘇俄是一夥的不考慮;高加索山區上那三個小國局勢太亂而且力量薄弱,協約國除了巴庫的石油基本正眼都懶得看一眼;波羅的海三國剛跟蘇俄握手言和,你好我好大家好,被愛沙尼亞賣了的尤登尼奇殷鑒不遠,肯定靠不住;芬蘭倒不錯,要仇恨又仇恨,要實力也有那麼點實力,然而芬蘭紅白兩頭都不站隊,沒法利用。

想來想去,只有俄國正西面的波蘭球最合適了,不光在俄國周邊小國里屬於相對能打的,更是由於新上台的波蘭領導畢蘇斯基也不是個善茬,這個波蘭貴族的後裔是個極其激進的民族主義者,總是念念不忘波蘭球當年拳打普魯士,腳踢俄羅斯的光榮歷史,想讓波蘭再闊一把。就這樣,兩邊一拍即合,走到了一塊。

其實早在兩年前,波蘭就已經和蘇俄這邊撕起來了。1918年11月17日,德國剛一投降,畢蘇斯基立馬抓住時機,宣布波蘭獨立,然後就抓緊時間搞擴張,德軍在哪撤退,咱們就向哪前進,於是馬上和烏克蘭人打上了,英國人假惺惺地跳出來「調停」,結果調停來調停去還是自說自話,沒得談,只好打。而且這個時候住在立陶宛和白俄羅斯的波蘭人也很給面子,成立了一個「東部地區保護委員會」,請求華沙方面來解放他們,表示我們一定簞食壺漿迎王師。畢蘇斯基當然樂意了,於是波軍立馬出發,1919年元旦這天就拿下了立陶宛的維里諾。

當然紅軍不可能裝沒看見,三天後就趕到了案發現場,又用了三天把不知死活的波蘭人給打了回去。不過莫斯科這時候正焦頭爛額呢,還不想和波蘭人撕破臉皮,一個勁發照會請求外交正常化。但華沙貌似不吃這套,直接當耳旁風,在拿下維里諾的第二天還殺了俄國紅十字會的人——這可是很作死的觸犯國際公約行為。俄國人也急了,敢拿我說話不當回事,那就跟你丫的斗到底,不然被你們殘殺的布爾什維克和老百姓都沒法瞑目。當然協約國也不會坐視不管,波蘭是自己人,地理位置還好,在德國和俄國之間,得留著嚇唬德國,牽制蘇俄,多次要求雙方談判,於是和談時斷時續,但打仗就幾乎沒斷過,一直到1919年12月。

眼看蘇俄是消滅不了,那就在蘇俄西面造一堵防火牆來抵制布爾什維克,而這就需要一個足夠給力的好波蘭。於是英法美很大方地給了畢蘇斯基一份見面禮:

1494門火炮,2800挺機槍,38萬支步槍,700架飛機,200輛裝甲車,5億7千萬發子彈,1000萬發炮彈……

當然不光是這些武器裝備,還有糧食物資,總之衣食住行用應有盡有,而且分量管夠,把波蘭人民感動得稀里嘩啦,協約國真是好人啊,看我們百廢待興就給送了這麼多東西。當然援助不是天上掉餡餅,是要等價交換的。交換的條件就是:我們協約國出錢出槍出大炮,你們波蘭人出人出力,去替我們收拾俄國人。

畢蘇斯基是個精明人,明白列強也不是什麼好鳥,無非是拿自己當槍使。不過他一琢磨,也好,正好利用這個千載難逢的時候收拾收拾蘇俄,讓他們明白誰才是東歐的新老大。第一是波蘭地主資本家本能的敵視布爾什維克,第二是因為波俄歷史恩怨很深,深到了三言兩語說不清的地步。

最早得說到500多年前,當時波蘭可是強盛一時的大波蘭。但波蘭貴族們還嫌不夠,又看上了當時旁邊的另外一個大國立陶宛,把立陶宛拿過來,這東歐就是差不多都是咱的。當然人家也是大國,領土更是比波蘭還大了將近一倍,征服是不靠譜的,好在當時有一種兵不血刃搶地盤的方法——聯姻。波蘭貴族就果斷賣了自己當時的女王雅德維嘉,和立陶宛簽訂了《克列沃條約》,讓她在1385年和立陶宛大公尤蓋拉結了婚,從此兩國就直接合成了一國,號稱「立波聯合王國」。地盤最大的時候,從波羅的海一直到黑海再到俄羅斯東部都歸它管,後來強盛一時的普魯士,當時也不過是它的一個小小附庸。

但到了16世紀,俄國出了個強悍的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又出了個更厲害的兒子伊凡四世,1547年伊凡四世親政之後又改稱沙皇,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號稱「伊凡雷帝」,俄國就開始強大了。伊凡四世不但雄才大略,更有對外擴張的野心,為了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1558年、1560年兩次對波羅的海沿岸的立沃尼亞(今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出兵,挑起了「立沃尼亞戰爭」。

立沃尼亞這塊地方當年是聖劍騎士團(立沃尼亞騎士團)打下來之後接管的,之後這個大寶劍騎士團又和著名的三大騎士團之一的條頓騎士團合併,建立了騎士團國。然而後來騎士團和周邊的普魯士、波蘭、立陶宛的戰爭中屢戰屢敗,騎士團維持不下去了,連大團長都辭職不幹了,騎士團國變成了世俗國家,結果沒了騎士團,立沃尼亞就成了周邊各國眼中的香餑餑,被各國瓜分。現在伊凡四世這個後來者也想吃,瑞典、波蘭這些早就吃到嘴的國家當然不答應,於是立沃尼亞戰爭就成了爭搶波羅的海餑餑的國際戰爭。1562年伊凡四世率大軍親征立陶宛,攻克了立陶宛的波洛茨克。立陶宛吃了虧害怕了,趕緊找上波蘭,說咱們還是得再團結起來,不然就打不過伊凡了,終於在1569年兩國簽訂了盧布林協議,又一次合併為聯合王國,波蘭國王也是立陶宛大公,一人干兩個領導崗位,兩國共有一個國會,又和瑞典、土耳其聯盟,總算沒被伊凡打趴下,還在1579年、1581年兩次大反攻,打回了俄國境內。伊凡四世只好停戰認慫,波立聯合王國不但保住了地盤,還贏了戰爭,逐漸走上了國運巔峰。正當波蘭人運氣好的時候,俄國人就開始倒霉了。

伊凡雷帝這個人不但脾氣不好,運氣也不好,就一個寶貝兒子還被自己一生氣丟了一拐杖砸死了,結果1584年他一去世,俄國就有點不穩定了。到了1598年,這留里克王朝乾脆就絕了後——沙皇費奧多羅死了!而且這哥們死的時候還沒兒沒女。留里克王朝直系血脈斷了,俄國一下子人心惶惶,新登基的沙皇也鎮不住場子。波蘭人就趁機在1604年扶植了一個號稱「太子迪米特里」的哥們,打著他的旗號出兵俄羅斯並攻佔了莫斯科。這個「迪米特里」對扶他上位的波蘭人感恩戴德,大封大賞,就連皇后都是娶的波蘭人,結果惹毛了跟波蘭人一直不對付的俄國老百姓,這哪是皇太子,分明是賣國賊。最終他們揭竿而起砍翻了這個假太子,連這貨的骨灰都沒放過,裝炮筒里「轟」的一聲送上了天。

波蘭人不甘心失敗,正好1607年俄國不知怎麼回事又冒出一個「迪米特里二世」(這迪米特里太子可以瞑目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真是困了有人送枕頭,波蘭國王表示無條件擁護這個假貨二號,再次蠱惑了一幫不明真相的俄國吃瓜群眾,第二次出兵俄國。1608年波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迪米特里二世」在市郊的土希諾村即位,自稱沙皇。當然,這位和之前那位一樣,全是盜版的。

當時俄國的正版沙皇叔伊斯基剛剛把國內的農民起義鎮壓下去,焦頭爛額之餘也明白自己力量不夠,但是也被起義嚇得完全不敢搞民族統一戰線,放手讓國民去抵抗外敵,而是找上了瑞典人,第二年年初就火急火燎地和瑞典簽訂了同盟協定,讓瑞典人出兵俄國對付波蘭人,結果引火燒了身,不但沒打跑大鬼子,又請進來個二鬼子,瑞典軍和波蘭軍同時大舉入侵,叔伊斯基倒台。結果莫斯科又給人佔了,而且這次一占就是兩年,從1610年一直到1612年——要說這莫斯科淪陷於外敵之手少說也有五六次,波蘭人就佔兩次而且時間最長,比後來的拿破崙希特勒還強,就連拿皇占的那次都是波蘭軍團打頭入城的,你說,俄國人能不恨波蘭人?後來俄國上下一致抗波抗瑞,終於在1612年10月收復京師莫斯科,把波蘭人給打跑了。之後1613年2月的全俄縉紳會議上選出了剛滿16歲的少年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從此就開始了羅曼諾夫王朝三百年的時代。(你瞧瞧,尼古拉二世退位的時候被讓位的那個也叫米哈伊爾!)

這還真是歷史從哪開始,就在哪結束。

波立王國強盛一時,卻很快衰落下去,一來是經濟上西方國家都在搞資本主義,它還在大搞農奴制猛開倒車;二來是政治制度太蠢。怎麼說?波蘭最有權勢的人是土地貴族們,當時差不多波蘭每十個人就有一個貴族,一板磚扔出去能砸死好幾個貴族,不過真正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機關貴族議會的貴族都是大貴族,中小貴族只能依附他們過日子,所以才會產生這種奇葩制度。就連國王都不是世襲的而是貴族投票選出來的,不僅如此,這幫大貴族選王還偏偏愛選外國人來當國王,倒不是因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而是外來的和尚也好,國王也好,人生地不熟沒根基,人品和能力好不好另說,好控制才是真的。而且大政方針都是貴族議會拍板,看上去很民主是不是?但民主的貴族議會毀在了幾條叫做「黃金自由」的弱智規定上:貴族擁有選王權、政治協商權、宗教信仰自由權——重點在後面:起義權(對國王不滿意可以合法造反)、結黨權(貴族可以公然抱團搞山頭)、甚至1652年之後每個貴族都在貴族會議上擁有一票否決權!

誰都能一票否決,那你還開個什麼會?本來一個很英明的決定,一百人里就算九十九個都同意了,只要剩下那一個耍橫不同意,這事就得黃,典型的多數服從少數,按鬧分配,甚至會議本身都是說解散就解散的。17世紀中葉二十多年間,將近九成的議會是因為這種一票否決權解散的,而且裡面竟然有三分之一只是因為一票表示反對而解散的。再說,這些貴族難免有利益衝突,決策是很難照顧到全體貴族的利益的,而在這些權力大過天的貴族們眼裡,不管是波蘭還是立陶宛,不管是貴族會議還是國王,我想否決就否決,想找人就找人,想造反就造反。所謂的波立聯合王國就是這麼奇葩,掌權的大貴族們就是一個個國中之國。

那怎麼辦?我也很絕望啊!

等把這幫貴族老爺個個都伺候滿意了,黃花菜都得臭了。至於與時俱進,改革創新?還是洗洗睡吧。

所以這大波波吶,想不完都難!

而俄國卻隨著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這些沙皇的改革與「開明專制」不斷發展壯大,當年被動挨打的毛熊也終於等來了報仇的機會。先是打敗了瑞典、立沃尼亞等宿敵,接著聯合普魯士、奧地利在1768-1774年、1793年、1794年三次公開瓜分波立王國,開會狂魔、內戰內行波蘭貴族們卻是外戰外行,毫無抵抗之力,從此波蘭進入了百餘年的「亡國時期」,直到沙俄崩盤。

這兩個冤家較了幾百年的勁,誰都沒把誰徹底打服。但波蘭自從翼騎兵馳騁沙場的時代過後就再也沒復興過,現在畢蘇斯基想伐俄報仇,雖然很多人都是支持的,但也不得不向外國借力。雖然百廢待興的波蘭還需要協約國的「輸血」,但畢蘇斯基的熱情並沒有減退。從1919年末到1920年4月,他幾乎拼了全國運輸系統的老命,在烏克蘭前線集中了14萬人6個軍的兵力,對西線,西南線紅軍形成了優勢(而且紅軍還忙著跟弗蘭格爾作鬥爭呢)。直到3月,鄧尼金和高爾察克徹底歇菜了,紅軍才有足夠的部隊調到前線。不過俄國實在是太廣闊了,東線的部隊在西伯利亞,南線的在高加索,實在是太遠太遠了,沒幾個月的時間根本到不了烏克蘭,在波軍進攻的時候紅軍的增援只有3個步兵師和兩個旅跑到了戰場……

4月17日,畢蘇斯基果斷命令波軍發動進攻,目標:基輔!

25日,波軍全面發起進攻,畢蘇斯基親自率領的第3軍直指葉戈羅夫手下紅軍第12、14軍結合部,打算通過騎兵和步兵的配合迂迴殲滅12軍,再一口吃掉14軍,隨後進攻基輔。不過12軍實在是給力,雖然一上來就失去了和指揮部的聯繫,但是殊死抵抗,愣是拉著足足30車皮的裝備物資跑出了包圍圈。撤退過程中12軍和58師被截斷。接著58師的一列裝甲列車又掉了隊,遭到了波軍2000名騎兵和8門火炮的強勢圍觀,任誰來看都是車毀人亡的悲慘結局。

然而,這幫老司機發揮了戰鬥民族的超強生存能力,竟然真的跑了…跑了……

雖然紅軍敗退,但12軍和14軍無論哪個都保存下來了。波軍拿下了基輔,打到了第聶伯河但基本上什麼戰果都沒有,掉隊的裝甲列車都沒打掉,甚至都沒徹底殲滅掉一個紅軍師,於是氣急敗壞的波蘭人就開始拿老百姓撒氣,燒殺搶「三光」政策,所過之處,見人殺人,寸草不生。在佔領區除了喝大酒,就是殺人取樂,你說,俄國人能不恨波蘭人嗎?

4月末,共和國革命軍事委員會召開了會議,商議反擊策略,同時,一位年輕的將軍走馬上任,當了西線總司令——他叫米哈伊爾·圖哈切夫斯基。

後晉陞蘇聯元帥的圖哈切夫斯基

這哥們很年輕,1893年生人,跟咱們的毛主席同歲,1920年的時候滿打滿算才28。他怎麼這麼快就當將軍了呢?原因在咱們這些普通人看來是比較氣人的——出身好。沒辦法,人家是貴族出身,1914年二十齣頭剛從亞歷山大軍事學校畢業的時候就是中尉軍銜這起點一般人還真比不上。不過也別小看人家圖哈切夫斯基,出身只能讓你的起點更高,在軍隊里,能力才最重要,不然就算你是將軍的兒子,人家也不買你賬。

不過一戰的時候他倒不像布魯希洛夫那樣功勛卓著,1914年剛畢業就上了前線,還沒等好好表現表現呢,第二年就當了俘虜,之後就一直在同盟國的戰俘營打醬油。1917年的時候他終於找機會跑了出來,之後1918年建軍後馬上投身紅軍,才兩年,就鹹魚大翻身,當上了將軍。不為別的,就一個字:能打!論工作經歷,在第一集團軍、第五集團軍、第八集團軍里都干過;論戰鬥功勞,高爾察克,鄧尼金都打過。列寧同志極其看好這個年輕人,表示這他娘真是個打仗的天才,一定要重用!於是他就到了西方面軍當了總司令。

然而他到了地方還沒等干三件大事,就發現形勢不妙,部隊人手實在是不夠,裝備也不行,第15、16軍連預備隊都不留了,全體都上。沒辦法,有條件要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不過創造條件光靠西方面軍還不夠,圖哈切夫斯基現在最盼望的就是葉戈羅夫的西南方面軍能給點力,否則這仗真沒法打,拿破崙當年在滑鐵盧失敗,很大一個原因就是預備隊出了問題,自己連最精銳的老近衛軍都快拼光了,對方還有完整的步兵方陣可以用,就算是軍神拿皇也是回天乏術。

不過小圖同志還是很有能耐的,雖然後勁不足,但5月的反攻立馬就收到了成效,好好地教了波軍如何做人。波軍剛到手的基輔和烏克蘭、白俄羅斯其他地方也都被迫吐了出去。6月,西南方面軍終於在斯大林的指揮下發起了反攻,葉戈羅夫和布瓊尼一路高歌猛進。布瓊尼的「騎一集」先是迅速突破波軍第2集團軍的防線,又出人意料地突進到了波軍第3集團軍的背後,打了波蘭人一個措手不及。直接逼波軍丟下了前線向後猛跑,從此紅軍開始了全面反攻。

紅軍戰士在騎兵的配合下高呼著「烏拉」向前衝鋒,雖然裝備是差了點,但士氣絕對高漲,鬥志絕對昂揚。但有人卻沒那麼高興——比如西方面軍司令圖哈切夫斯基,他今天怎麼不高興?

事情要從1920年4月說起。當時西線遭到波軍突襲,形勢很危急,眼看白俄羅斯這邊要糟糕,圖哈切夫斯基趕緊向西南集團軍的戰友們求援,達瓦里希我們快撐不住了,趕緊來人幫忙。西南軍委主席斯大林雖說跟他不對付,但也不能見死不救,再怎麼說也是低頭不見抬頭見的革命同志,更不能因為這事毀了全局,於是派了大將布瓊尼去支援。不過這次「支援」怎麼看都不算真心實意,在斯大林安排下,布瓊尼的騎兵沒有坐火車快速支援白俄羅斯方面,而是靠四條馬腿跑過去,路上還順便跟馬赫諾和弗蘭格爾小打幾下練練新兵。

問題是前面說的這倆貨很明顯都不在白俄羅斯,毫無疑問布瓊尼這是故意繞遠了,結果在路上足足跑了50多天才到地,而這時候圖哈切夫斯基早被打得焦頭爛額了。他這個氣啊,磨洋工也不帶這樣的啊!

不過說實話,布瓊尼雖然文化素質不高,但也不是不講理的老流氓,他這麼干也不是閑得沒事憋的:1920年初剿滅鄧尼金的時候,布瓊尼的部隊推進到了高加索地區,結果被白軍反戈一擊,打了個措手不及,而這個時候圖哈切夫斯基沒有及時過來幫他。本來嘛,打仗的時候不可控因素很多,一般情況下也不能賴他——可誰讓這哥們當時是高加索方面軍總司令呢?

從此布瓊尼和圖哈切夫斯基就算是結了梁子,而布瓊尼眾所周知是斯大林的鐵杆兄弟,於是連帶著大林同志也和小圖結了仇。後來斯大林掀起「大清洗」運動,結果圖哈切夫斯基沒幾年就被找借口槍斃了。當然這是後話。

7月,波軍繼續節節敗退,圖哈切夫斯基指揮西方面軍發起進一步進攻,收復了全部失地。西南方面軍也把波軍打出了烏克蘭。這時紅軍就面臨著一個嚴肅的問題:是追呢?還是不追呢?要不要乘勝追擊,打進波蘭?

波蘭人首先挑起戰端,入侵蘇俄,這絕對洗白不了。紅軍英勇抗擊侵略,沒什麼輸理的地方,那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的。但一旦追進波蘭,就立馬變成侵略者了。但要是就這麼放過這些渾水摸魚的侵略者吧,全國人民和全軍戰士都不甘心。更何況十月革命這把火一點起來,革命大潮席捲歐洲,許多國家的無產者建立起了共產黨或共產主義組織,甚至1919年匈牙利和巴伐利亞的革命還真成功了一陣,這就更鼓舞了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熱情,革命即將席捲全球,現在缺的就是推它一把,同志們加把勁!趁這個機會打倒波蘭帝國主義!再打倒德國,幫失敗了的德共建立起紅色德國,再與德國同志攜手並肩,解放全歐洲,解放全人類無產者!讓紅旗插滿地球上每一個角落!

布爾什維克的腦袋確實有點過熱了,就紅軍現在這軍事水平,英法美組織個集團軍來擋一下估計就打不過去了。但讓他們激動的主要原因還是世界革命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一戰後各國民怨沸騰,工人運動此起彼伏,德國倒地不起,奧匈四分五裂,英法也是身負重傷,尤其是法國,直接把男女比例打失調了,只有離得遠的美日算是悶聲發大財。此時不革命,還等何時?

列寧要把革命的怒火和俄羅斯民族的怒火用紅軍的刺刀統統砸到波蘭人的腦袋上,他決定將攻打波蘭作為20世紀「世界革命」的起點,但托洛茨基、李可夫、斯大林這些頭腦比較清醒的中央委員並不怎麼贊同。大部分委員都認為波蘭、德國還不到革命的時候,認為「向華沙進軍」的口號太自大,這牛皮吹得太大是容易炸的,而且也太不把敵人當回事了,真拿波蘭人這些豆包不當乾糧了?但列寧的傳銷功力不是蓋的,作為一個世界級的遊說大師,硬是憑自己一張嘴皮子說服了幾乎所有有意見的中央委員保留了意見。於是紅軍踏過了波蘭邊境,要唱著《國際歌》去解放波蘭的勞苦大眾。

波蘭人一潰千里,紅軍能看見的永遠是他們的背影和屁股。眼看著圖哈切夫斯基一步步逼近華沙城,畢蘇斯基慌了神,華沙城裡的有錢人反應更快,基本全都吃頓好,細軟跑了,似乎華沙也是遲早要完,波蘭又要重新姓伊萬了。而畢蘇斯基的老同學,契卡首領捷爾任斯基已經在美滋滋地盤算著建立「紅色波蘭政府」了,為啥?這哥就是波蘭人。波蘭要是打下來,這個波蘭一把手的交椅,基本就欽定是他的了。

15萬人的紅西方面軍向華沙進軍,沒人能夠阻止他們。然而他們的對手不再是區區波蘭軍隊,而是1200萬憤怒的波蘭人民。

無論是地主、資本家還是工人、農民;無論是食不果腹的窮人還是一擲千金的富人;無論是普普通通的百姓還是大權在握的高官,他們此時是什麼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們都是波蘭人。

俄國人又來了,華沙又陷入危機。被俄國毛熊支配的恐懼又浮現在波蘭球心頭。

不,我們決不能讓歷史重演,決不能被宿敵再次打倒在地。即使他們號稱要「解放」我們,我們也不為所動。因為那將失去最寶貴的東西——自由。

波蘭人,不願再做傀儡,再做奴隸。

大批波蘭援軍雲集華沙城下,而圖哈切夫斯基的大軍已然疲憊不堪,補給線越拉越長,更糟的是,波蘭強大的技術人員已經破譯了紅軍的加密無線電文,掌握了紅軍的動向。這位「東方的拿破崙」也隱約覺察到了不對,但他不能拖延,無法等待。紅軍18萬人,波軍12萬人,他暫時還有點優勢,在優勢轉化為劣勢之前,必須決戰。

成?敗?在此一戰!

8月初,華沙城外的維斯瓦河畔。紅軍在此發動了進攻。

但這一次,波軍沒有潰逃,因為他們的身後,就是華沙。

波蘭人雖然一臉大義凜然地守在首都大門口,還調集了43個炮兵連支援。其實腿肚子還是在轉筋,畢蘇斯基自己也知道華沙夠嗆能守住,他也隨時準備守不住就扭頭開溜。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能扛就扛,扛不住大不了跑。

波蘭人也嘗試通過和平手段解決問題,戰場上被打那麼慘,談判說不定還有救。但俄國人戰場上打得那麼帶勁,誰願意和你談判啊?當然也不能斷然拒絕,起碼明面上咱們也是愛好和平的,那就使勁抬價,抬到波蘭人一聽就拍桌子的地步——這也就談不成了,繼續打的目的也達成了。

英法協約國也著急,華沙要是丟了,波蘭要是倒了,不但政局動蕩的德國有赤化的危險,搞不好自己還得跟蘇俄打一架,打雖然不是很怕,但那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下策。再說布爾什維克搞工人運動可是很有一手,不怕布爾什維克的槍,也怕布爾什維克的嘴。駐紮在華沙的英法顧問團也在絞盡腦汁地在想轍,但波蘭人似乎並不怎麼買賬,你說你的,我干我的,完全把顧問團的意見當了耳旁風,畢蘇斯基更在意的是英法送的補給到底到沒到。然而無產階級力量大,成堆的物資堆在車站碼頭愣是上不了車——工人不給搬!你們愛咋咋地!好在德國但澤港的英國軍官有辦法,硬是抽出了人手把一批物資送了過去。

圖哈切夫斯基這邊卻有點不知所措,自己推進的有些太快,友軍沒跟上來。再說你們波蘭人往哪跑都是自己家,還有波蘭人民推著小推車送補給,起碼餓不死,我們紅軍就不行了,勞師遠征,跑得越遠越不利,打不贏的話,都不用別人來打,自己就直接餓死了。預備隊和援軍過不來,補給線也太長,要是波蘭人真放棄抵抗跑路,華沙肯定是囊中之物,但波軍肯定還能捲土重來,到時候就麻煩了,就算吃下去搞不好還得吐出來。

援軍,紅軍需要援軍,單憑西方面軍絕對無法取勝。

而西南方面軍呢?還在朝加利西亞的利沃夫挺進——圖哈切夫斯基之前打包票,靠他自己就能打下華沙,於是跟他不對付的西南方面軍也順水推舟,沒有去華沙方向。小圖欲哭無淚,自己吹的牛皮,怎麼著也得自己圓上,不能讓它吹炸了。紅軍開始向華沙推進,第16、3、15、4集團軍多路協同進攻。

畢蘇斯基也開始緊張了,他決定16日提前發動進攻。進攻的重點就放在維普日河一線——紅西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的結合部。正面的西科爾斯基將軍的第5集團軍也成功地拖住了紅軍的攻勢,紅西方面軍的左翼遭到了突襲,頓時亂了套。16集團軍首先崩潰,圖哈切夫斯基頓感不對勁,而16集團軍司令還一個勁糊弄,表示沒事沒事,請總司令放心,當然這糊弄不住小圖將軍。他趕緊向布瓊尼下命令,兄弟我快撐不住了,老哥你趕緊來救,總指揮部也命令布瓊尼和葉戈羅夫前往支援。但老布脾氣大,表示我先拿下利沃夫再說,現在沒工夫。而且克里米亞的弗蘭格爾仍然存在威脅,因此西南方面軍的另一項任務就是防範弗蘭格爾趁虛而入,有充足理由不去華沙支援。更糟的是身為總指揮的謝·加米涅夫沒能協調兩邊的動作,8月14日他要求西南方面軍按政治局決議分兵兩路,一路去西線支援,一路分給南方戰線,然而命令毫無卵用,葉戈羅夫和斯大林的部隊都已經在利沃夫開打了,那地方還遍地沼澤,想走都走不了。本來斯大林就特看不上謝爾蓋這些舊俄軍人,直接指責他瞎指揮,「漫無目的地阻撓了西南方面軍行動」。雖然葉戈羅夫還是聽從了總指揮,但斯大林作為西南軍二號人物還是拒絕會簽部署。實際上,就算他聽從安排,西南方面軍也是遠水解不了近渴。

結果,自始至終,西南方面軍都沒出現在華沙城下。

更搞的是,在華沙之戰如火如荼的時候,8月19日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因為斯大林對軍事戰略的強烈批評(而且確實言之有理),使得政治局把戰略重點又砸到了弗蘭格爾身上——得,華沙那邊算是放棄治療了么?

完了!全完了!

波蘭軍起初還詫異紅軍竟然潰敗了,怕是有詐沒敢大舉反攻,這下子來勁了。波軍第1、2集團軍打正面;第5集團軍去抄紅軍第4集團軍後路;第4集團軍去追紅軍第16集團軍。圖哈切夫斯基身後冒出了兩個集團軍,不幸的是那不是自己人,正是敵軍。波軍全面反攻,紅軍再也支持不住,沿著來時的路往回狂奔。第3、16集團軍20日就敗退了;第4集團軍打著打著還失聯了,還傻乎乎地自己往前打了兩天,19日才和總部取得聯繫,才知道合著全軍全跑了,就剩自己還沒跑呢;第15集團軍拼了命想打通道路,讓友軍撤回來,怎奈第4集團軍實在離得太遠,都到德國邊界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跑進德國邊界,自己也被打了回去。

圖哈切夫斯基離華沙這顆明珠曾經只有15英里,觸摸到了,卻無力握住它。

是役,紅軍完敗。

戰局驚天逆轉,無論是圖哈切夫斯基,還是布瓊尼,葉戈羅夫等人都驚了。紅軍一路丟盔卸甲往回跑,第4集團軍最慘,直接被堵死了回家的道路,很多部隊不得不往德國那邊跑,當然跑到那也不可能把德國人怎麼樣,也是當俘虜的命——結果整整兩個師的紅軍被俘。

原先18萬人之眾的西方面軍,華沙戰後撤退途中損兵折將,4個參戰的集團軍幾乎全滅,戰後一統計,好傢夥,滿打滿算折了15萬人、230門炮、1000多挺機槍,波軍才損失5萬人,輸了個顏面掃地。衣衫襤褸、潰不成軍的紅軍全軍撤退時僅剩10萬人——哦,這是算上攻打利沃夫的西南方面軍的總數目。至於利沃夫?從來就沒打下來過。

華沙戰役蘇軍輸的不可謂不慘,但其實也沒死太多人。因為損失的那15萬,有十二三萬還在波蘭和德國的戰俘營蹲著呢……波蘭捕獲的戰俘最多,佔了一大半,而這十來萬的蘇維埃戰俘最後也只有一半左右被放回祖國,還有8000餘人直接改換門庭,入了波蘭國籍或是直接徹底投降當了叛徒。至於剩下的呢?得問波蘭人去……沒有確切下落的那一部分,恐怕是被波蘭人以不明方式從這個世界上「抹除」了。

紅軍戰敗的罪責究竟在誰?前線負責人們首當其衝,圖哈切夫斯基的冒進、布瓊尼的拒不配合、斯大林的布爾什維克對舊軍官的疑慮都是戰敗的導火索。紅軍,乃至布爾什維克黨內外的矛盾盤根錯節,非一言兩語所能言明。而華沙的失敗也暴露出了當時紅軍指揮體系的不成熟,各方面軍各行其是的狀況十分嚴重,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和總司令謝爾蓋·加米涅夫甚至無法有效制約他們。但歸根結底,紅軍將戰火燒到波蘭境內,其動機很明顯是為了實踐列寧的「世界革命」藍圖,攻略波蘭只是第一步,很可惜在第一步就無奈地折戟了。

戰後9月22日的會議上,列寧難得表示了誠心悔過的態度,表示是自己對形勢估計太樂觀,也承認「我絕沒有任何裝軍事專家的意思」,給紅軍的任務是小馬拉大車,不可能完成。在政治局充滿怨氣的吵嚷聲中,對波戰爭的話題才算是告一段落。

曠日持久的蘇波戰爭在1921年3月18日才算徹底終結。雙方這次在拉脫維亞首府里加簽訂了讓蘇俄大大吃虧的《里加條約》。跟之前英國政治家寇松勛爵在1920年交戰正酣時搞出來的那條「種族邊界」寇松線相比,條約里波蘭人畫的線更靠東——其實就是想打贏了多佔地,華沙戰役之前波蘭人節節敗退的時候還口口聲聲說承認寇松線呢!

雙方在波蘭佔便宜的情況下達成妥協:

1、 波蘭打下來的地盤蘇俄認了。(其實就是割地,只是好聽點)

2、 雙方相互放棄賠款,蘇俄不用割了地再賠款,但也拿不到一毛錢損失費。

3、 蘇俄為了沙俄上百年的統治還得交一筆帝俄時代的「奴役損失費」給波蘭,而且當年從波蘭搶走的藝術品都要歸還,這樣帝俄時代的老賬就清了。

這場戰爭雖然波蘭最終略佔上風,但離畢蘇斯基的理想成果還有距離。而布爾什維克也失去了這次掀起世界革命浪潮的絕佳機會——波蘭擋住了紅色怒潮,使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得以存續,也讓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開始了從爭取世界革命到首先在俄國一國勝利的轉軌,當然,這一過程也是經歷了一番明爭暗鬥的。而反過來說,列寧的想法,究竟是否有可行性呢?如果沒有華沙之敗,是會一路高歌猛進,還是不過會迎來下一次的柏林之敗、巴黎之敗呢?

參考資料:

列寧全集第二版(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1986)

斯大林傳((英)羅伯特·謝偉思著 李秀芳 李秉中,譯.華文出版社,2014)

俄羅斯史((美)尼古拉·梁贊諾夫斯基 馬克·斯坦伯格著 楊燁 卿文輝 王毅.主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激蕩百年的俄羅斯——20世紀俄國史讀本(張建華著 人民出版社,2010)


推薦閱讀:

TAG:蘇聯 | 布爾什維克 | 波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