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邦的用人智慧
漢高祖劉邦,從一個小吏坐上皇帝,在秦末亂世中他既沒有沒有善戰的武藝,也沒有指揮千軍萬馬的能力,更沒有那些讓人目不暇接的智略。但就這麼一個人,一個市井氣息濃郁的人,竟然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收復了指揮藝術高超的名將韓信,智謀出眾的張良,甚至是最善於算計人的陳平也終於他甚至他的子孫,更不要說風雲人物蕭何,勇猛善戰的鯨布了。而這些傑出人物團聚在劉邦麾下,正是劉邦成功的主要原因。
劉邦能夠收服這些人才是有原因的,他的寬容、信任、感情和忍耐的性格和行為,註定這些人才會選擇他。
不忌人言信任陳平
作為漢初三傑的陳平,是最會算計人的的人,韓信、鯨布的死都有它背後的身影,當然,楚霸王的眾叛親離和秦二世的慘死也有陳平的功勞。這種人在身邊,一般的領導者都會感到寒意陣陣的,因為誰知道下一次他會算計誰?所以這樣的人一般不會被中庸之主重用。但劉邦敢用,而且最信任,甚至信任的留給子孫用。(陳平在剷除呂氏家族和漢文帝登基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利用自己元老的優勢把那些不服的貴族和軍隊將領鎮住,漢文帝順利登基)
陳平為什麼如此終於劉邦和劉邦的子孫,因為劉邦抓住了陳平的性格特點。陳平年輕時是一個放蕩不羈的人,而且比較狂傲,很不得人的喜歡。而陳平最大的污點就是與自己的嫂子有苟且之事。這一點在崇尚禮儀的古代,是讓人不能容忍的污點的,當初有人推薦陳平給楚霸王的時候,項羽就對陳平這一點不齒。
而劉邦,卻什麼也不管,照樣重用陳平,甚至許多機密的私家事情也有陳平的身影。因為劉邦知道,雖然陳平善於算計人,雖然陳平在倫理上有污點,但陳平確實一個性情中人。一旦被劉邦的大度和信任感動,他會在心裡把感情寄托在劉邦身上的。劉邦更明白,一旦陳平這種人把感情寄托在自己身上,他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因為以陳平的心機,想算計劉邦就更難了。
陳平在除掉韓信和鯨布的事件上有助力,是他背後計算一步步把韓信逼上絕路,因為他認為韓信不除,劉邦的子孫無人是其對手,而且韓信的驕傲更加深了他對韓信威脅漢室的恐懼,所以他毫不留情的設計除掉韓信,雖然韓信是他一起戰鬥多年的戰友,雖然他是好朋友,但為了劉邦的漢室和劉邦的子孫,他還是選擇忠於劉邦,因為,這個世上最理解他,最信任他的人只有劉邦,「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是在環繞在陳平的腦子裡,所以為了劉邦,他什麼都可以做得出來。
而劉邦正是抓住陳平性格的特點,讓陳平具有巨大破壞力的棋子為自己所用,甚至可以放心的留給子孫用。不要說劉邦什麼都不行,劉邦在識人用人上的技術是高超的,高過同時期所有人。
禮賢下士收服韓信
但凡有能力的人總會有點傲氣,這一點在許多歷史人物中不斷被驗證,而韓信也是以個有能力但也有傲氣的人。韓信當初在相遇的麾下
這一點讓項羽相當的不爽,因為項羽也是以個眼高於天的人,兩個驕傲的人遇到一起會發生什麼?
所以韓信在項羽麾下一直不甚得意,所以最終選擇離開了項羽。韓信後來到了劉邦軍中,但因為韓信有胯下之辱的壞名聲,所以劉邦也不怎麼待見他。於是韓信又萌生退志,下面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劉邦後來也知道韓信的能力,更知道韓信性格的弱點,韓信就是一個高傲的人,那好,我就捧著你,信著你,禮賢下士,和你稱兄道弟不分你我加上信賴有加,看你還不把自己吃奶的力氣用出來嗎。結果很正確,高傲又指揮能力出眾的韓信打敗了項羽,給劉邦打下了數百年的江山。
在劉邦重用韓信過程中,劉邦的耳邊風也是不斷的,最經典的就是呂雉的枕邊風,因為高傲的韓信肯定不受呂皇后的待見,呂雉給韓信上點眼藥也是正常的。但劉邦並沒有被這些耳邊風當回事,這個人你們再怎麼不喜歡,是你們的事情,但我的大業還要靠這個人。
在處理耳邊風問題上,劉邦是正確的,但凡有能力而且有傲氣的人,最讓那些沒什麼能力,卻喜歡背後煽風點火的人厭煩,本來這些人就閑的沒事情就想找人麻煩吹吹耳邊風,你這個驕傲那不是更讓他們找到事情做了,那陣陣的耳邊風肯定不停的吹,而悲哀的是,這些人往往是領導者身邊的人或是親屬,大多數領導者會禁不住這些耳邊風的洗禮,逐漸對那些高傲有能力的人疏遠甚至嫉恨,所以歷史上大多數成功的領導者都能對耳邊風有一定的免疫力。
舉個反面例子,明朝的崇禎就是以個喜歡聽信耳邊風的人,他信任溫體仁、周敦儒、曹化淳這些政務上沒能力,但在吹耳邊風這件事上很擅長的人。他們先吹耳邊風把皇太極的拙劣反間計促成,讓崇禎殺了袁崇煥;又吹耳邊風讓孫承宗賦閑在家,最終死於清兵刀下;又吹耳邊風讓崇禎把兵力單薄的盧象升逼死在戰場上。把這些能人逼死了,那大明的江山也就完蛋了。
所以說作為領導者也謹慎對待耳邊風,吹耳邊風的人喜歡抓住別人的弱點不斷的整人。但凡人都有弱點,領導者整天聽那些弱點肯定把持不住。但作為領導者要記住,人總是有弱點的,用一個人就要容忍他的弱點。
忠義並重感動張良
張良是什麼人,一個典型的中國仕大夫,忠義、愛民始終是他的行為準則,這一點從張良刺秦王上就看出來,因為張良始終認為正是秦始皇的殘暴才讓黎民陷入水火之中的,殺了秦始皇就能拯救黎民百姓,這是年輕時代張良對自己人生信條的行動。
張良是韓國的後裔,對於恢復故國是他的願望,而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日子更是他一生的追求。當張良看到項羽的殘暴後他選擇了劉邦,而劉邦也抓住了這一點,讓張良和自己一起實現推翻暴秦虐政,推舉一名賢良、溫和愛民的皇帝。這一點張良很容易認可,因為他感覺與劉邦志同道合,但他不知道劉邦是很想自己做皇帝的。
劉邦知道張良的性格特點,一直許諾幫張良復國,建立以個像周朝那些愛民如子的王朝,其實劉邦也做的不錯,最起碼達到了張良的某些志向,但當劉邦決定自己做皇帝,並滅了新生的韓國時,張良已經感到透心的冰涼,於是他選擇離開了劉邦,但這是劉邦的大業已成,張良的離開已沒有打的影響了。
註:
袁崇煥,明朝對抗後金著名將領,讓皇太極的軍隊不能跨國遼西,崇禎聽信耳邊風把皇太極的反間計當真,下令處死了袁崇煥,他的死讓後金得以把軍隊推進到山海關下。
孫承宗,構築堅實的遼西防線,培養了袁崇煥等一大批傑出將領。孫承宗所建設的遼西防線,直到明朝滅亡,清軍都沒有突破,還是吳三桂把清軍放進來的,他的死對於明朝將領是一定的打擊,讓他們對朝廷沒有任何好感。因為那個時代,他代表這明末最傑出的將領,是許多將領的偶像,但崇禎在後期因為讒言卻一直不中用他。明朝後期大批將領投降與孫承宗的死有關係
盧象升,明末著名將領,曾經把李自成、張獻忠打得投降,但崇禎聽信耳邊風,始終不給他加強軍力,在清軍兵圍北京的時候,為了避免再遭受袁崇煥那樣遭遇,盧象升率五千軍隊衝擊清軍六萬大軍,最後力戰而死。
本人在知乎所欲文章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
推薦閱讀: